重装徒步露营入门不完全指南 - 户外大厅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大厅

目录:

前言
1 重装徒步的定义
2 重装徒步的分类
2.1 从行程目的:挑战性徒步、休闲赏景徒步、腐败徒步
2.2 从路线性质:常规路线徒步,探路徒步,探险徒步
2.3 从路线海拔高度:低海拔徒步、高海拔徒步、极高海拔徒步
2.4 从路线长度:短距离徒步 ( < 50km)、长距离徒步 ( < 200m)、超长距离徒步 ( > 200km)
2.5 从团队人数:单兵重装、小团队(2-6人)、大团队(7-13)、大部队(13人以上)
3 重装徒步的重要条件
3.1 体能
3.1.1 徒步相关的体能
3.1.2 平时有撸铁健身锻炼体能习惯的
3.1.3 从其它户外运动转过来玩徒步的
3.1.4 平时有各种运动习惯锻炼体能的
3.1.5 纯爬山
3.1.6 负重能力、平衡能力等
3.2 经验技术
3.2.1 收集路线信息,规划行程做攻略的能力
3.2.2 装备装包技巧,背包背负系统调节方法
3.2.3 营地的选择及帐篷搭建、收帐技巧
3.2.4 登山杖使用技巧
3.2.5 重装行进技巧
3.2.6 过各种地形的能力
3.2.7 山径研判,看地图,看轨迹,找路迹的能力,使用导航软件的经验及技巧
3.2.8 智能手表看轨迹导航的能力
3.2.9 看天气预报
3.2.10 炉头、气罐、户外厨具的使用及户外厨艺
3.2.11 徒步食物的准备经验
3.2.12 帐内煮食注意事项
3.2.13 涉及外线,规划大交通出行的经验
3.2.14 带队能力
3.2.15 医药包的配置,口服药的合理服用,掌握急救技术
3.2.16 遇上恶劣天气的应对措施
3.2.17 独立下撒能力
3.2.18 各位来分享补充~
3.3 装备
3.4 心性
3.5 关于轻量化
4 重装徒步的装备
4.1 装备分类
4.2 购买要点
4.2.1 背包
4.2.2 肩包
4.2.3 防雨罩
4.2.4 重装徒步鞋
4.2.5 越野鞋
4.2.6 登山杖
4.2.7 护腿
4.2.8 护踝
4.2.9 冰爪
4.2.10 帐篷
4.2.11 睡袋
4.2.12 睡垫
4.2.13 防护保暖
4.2.14 雨具
4.2.15 充电宝
4.2.16 太阳能板
4.2.17 头灯
4.2.18 智能手表
4.2.19 对讲机
4.2.20 北斗海聊等卫星通讯设备
4.2.21 墨镜、凡士林、唇膏、湿巾
4.2.22 急救毯
4.2.23 炉头
4.2.24 厨具
4.3 个人装备配置
5 重装徒步路线的选择
5.1 循序渐进
5.2 如何确定路线难度
5.2.1 强度
5.2.2 难度
5.2.3 天气
5.2.4 温度
5.2.5 海拔
5.2.6 补给情况
5.3 广州周边重装路线推荐
6 怎样做攻略
6.1 收集轨迹
6.2 收集路线信息
6.2.1 轨迹上的图片、标注信息
6.2.2 咨询之前走过这条路线的山友
6.2.3 两步路或8264的相关游记
6.2.4 卫星地图等各种户外地图
6.3 拼合规划轨迹,标注信息点
6.4 攻略表格,划分每天行程
7 无痕山野
8 参加AA重装活动

正文:

前言

重装徒步是辛苦的,你要背着二三十斤,甚至四十斤以上的装备物资,走得精疲力尽,没法洗澡,忍受炎热,抵御寒冷,经历狂风暴雨。那既然是辛苦的,我们为啥要苦哈哈的找虐?那必定是在徒步中,能感受到快乐,并大于辛苦,冲淡辛苦,从而让你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上山找虐又找乐。

再问你一句,你是为了什么而徒步的?是为了徒步而徒步吗,为了社交而徒步?为了锻炼,身体健康而徒步?为了山上的风景而徒步?为了舒缓生活中的压力而徒步?我认为,徒步也是要个理由的,有一个目标给你完成,才能收获快乐,你走的每一步都有回报。这是出发的原动力,支撑你走得更久更远,到最后,徒步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譬如我,就是为了徒步而徒步,只要在路上,就感受到快乐,无关风景与人。


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欢笑人间,说的就是重装徒步,重装徒步极大的延长拓展了你的徒步生命。但是重装也是一个大深坑,投入的金钱,比玩轻装多得去了,装备是成倍数的多起来,同时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琢磨学习徒步技巧,时间都是两天一夜以上,来回的大交通费用等。所以对于在犹豫要不要进入重装领域的山友,我的建议是,不要玩重装!!!如果想试一下适不适合,刚巧有朋友可以借你装备,那就先借来体验后,再决定,不要急着入手装备,毕竟挂咸鱼也还是会折价的。

由于本文是一段时间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知识点可能会有点杂乱,我尽量安排得系统一点,并且也肯定还有我不知道的知识点,甚至我写的也可能存在错误,大家请指正,一起讨论。知识点的来源有些是山友告诉我的经验、观察山友的做法学到的、看户外博主爬山徒步视频学到的经验、看一些徒步的书籍、自己的实践总结等……

学习,大佬入坑准备,求大佬出个装备清单表格
学习。。。。。。。。。。。。。。
这帖子写得太好了 大力宣传
  三、Locus数据估算,这种方法是我最新想到的,实际还没有验证,其依靠Locus软件上的轨迹数据,即上升路程,下降路程、平路路程,除以自己的上升速度、下降速度、平路速度。这种方法我会应用在高海拔徒步,高海拔一般走不快,爬坡可能一小时2km,用奈斯密斯定律反而不好计算。


划分每天行程:由于重装极度依赖营地,每天行程的起终点都要是适宜营地,在综合考虑营地、每天行程的强度、难度、路况等这些客观存在因素,还有团队成员的体能及疲惫程度,行程目的,划分每天行程。当然实际上可能会有变化,所以在收集信息时,要多留意临时营地的信息,在无法到达预定营地时,扎营临时营地就是最好的选择,临时营地只要附近有水源,地势勉强可扎营,或着各人要扎营得很分散都可。甚至走快了,到达预定营地后还有很多时间,为不浪费时间,就要计算到达下一个营地或者临时营地是否够时间。

7 无痕山野

徒步请遵守无痕山野LNT原则,带走垃圾,如果可以请带走更多垃圾。爱护地球,不乱扔垃圾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在爬山徒步中尤为突出,城市里的垃圾有环卫工人清理,但是山上的垃圾,谁来清理?山上扔垃圾,人人唾弃。

对于深度户外的山友,山几乎是第二个家,也是关乎自己利益的,自然很少乱扔垃圾,但是初入门,请不要把山上当成景区,垃圾带下山。最近看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乌孙古道,天堂湖被糟蹋的已不是天堂,我还没去过那里,但看到以下图片,已断了去的念头。


以下是在网上找的一些户外环保理念:

8 参加AA重装活动
在你买好装备,挑选好路线后,接着想参加人生第一次重装徒步露营活动,这时你可能发现,要参加进去也不容易,领队干嘛要问这么多,而且还没确定下来给我。这也不能怪领队,前面我也说过了领队的责任。作为一个重装小白,如何参加第一次重装活动,说实在,我也没法给你什么很好的建议,每个人怎么进入都不同吧。

在轻装活动中,认识到玩重装的山友,再由TA带进去是个不错的办法。毕竟一个什么经验都没有的小白,领队如果不是心很大的话,还是会谨慎挑人的。熟悉和不熟悉里挑熟悉的,熟悉的按报名先后顺序,优先体能好,经验足,有一技之长的。

我运气挺好,刚参加AA重装活动遇到好的领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八面山上风哥开天幕给其他轻装上山差点失温的山友避风,煮热水给他们喝;开队严谨负责的领队作风,一些轻量化理念,清野理念,很值得学习。在之前单兵重装几次后,虽然自己摸索得到一些经验,以及看徒步视频也学到不少,但是不久就感觉到,必须要走出去,与其他人交流,我才能继续前进。于是在忐忑中参加AA约伴,可以说那时我才进入徒步圈,也多亏之前两年多的体能拉练,给了我适应团队徒步节奏的支持。

在路上,诸君共勉之,安全回家。
写完了~有新的想法再更新~~



6.4 攻略表格,划分每天行程

其实有了前面的准备,已经可以划分每天行程了,也就是我们一般看到的每天行程攻略,但那种形式展示的信息不够多,队员只能知道一个大概,主要信息还是做攻略的那个人知道,为了大家都可以知道更多信息,让掉队的队员也可以依靠表格记录的信息做出决策,所以最好制作以下的表格。

说明一下,原始表格模板的设计来自开乐石(上面这张图片),是第一次从径百公里做出的攻略表格,依据此攻略表格,人人都可自主走这条路线,划分自己的行程。此表格我认为是有传承作用的,让后来者不用再花太多时间就可以直观地掌握路线主要信息,只要再找一下后来新出现有变动的信息就好。在原始模板基础上,我改进了一些,加上我认为需要的信息,可能略显复杂,要花点时间看明白这个表格。如果需要这个模板,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邮箱,我发给你,你也可以继续改进这个表格,所做的攻略也请分享出来,比如导成图片,传进攻略轨迹作为一个标注点分享,因为这个表格需要搭配相应的攻略轨迹一起使用。

CP点:打卡点,标志点,轨迹上的标注
SP点:补给点,可补充到食物的地点
分段距离KM、分段爬升M、分段下降M:标了颜色的这3列,得到数据的方法是,以各个标注点为拆分点,拆分为标注点之间的分段轨迹,即可看到这3个数据。也就是说,标注点越多,拆分得越多,如果是长距离路线,可以不用太多标注,避免太耗时间,一段有三四个标注就好,信息可以在后面“路况”这列写上。


距起点KM、累计爬升M、累计下降M:数据只要用右侧的分段数据加总就可以得出。

海拔M:两步路山每个标注点都可以直接看到海拔数据

路况:把收集到的各段信息填入,游记看到的,看卫星地图、等高线图的判断等。

CP/SP提供服务:直观显示各标注点的情况,内容根据路线不同,可以增减项目,比如外线一般没有饮料零食、公共交通之类的。

分段用时:之前切得那么辛苦,有一半是为了得出这个分段用时,依据每段轨迹的距离、爬升、下降、路况、海拔等数据,估算各段需要多少时间走完。估算方法目前我运用到以下几种,各位参考一下:

一、简单估算,按以前的行走经验,看各段的数据,简单估算一下要多少时间。比如以前走30km猪帽线要8小时,那走5km大概要1个半小时。

二、使用奈斯密斯斯定律计算,奈斯密斯定律(Naismith’s Rule)为登山界重要的行程估算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平路耗时+爬升耗时+休息耗时=行程耗时
平路耗时计算方法为1小时平均走约4km
爬升耗时计算方法为1小时爬升约400m
每走一小时休息5分钟
以老虎头登山口-老虎头山顶路程5.6km、爬升高度1010m为例:
平路耗时:5.6÷4=1.4小时
爬升耗时:1010÷400=2.525小时
休息时间:(1.4+2.5)×5≈20分钟=0.33小时
行程耗时:1.4+2.5+0.33=4.23小时
此公式仅供参考,每个人体能不同,速度不同,建议每个人记录下自己的数据,得出自己在路况良好下的平路速度、上坡速度,可以用市内线作测试。这个速度还要因其他外在因素调整,比如负重、天气、坡度、路况等,这里“路况”那一列的信息就用上了,如果是上乱石坡,自己也不擅长这种路,那爬升速度适当下降来计算时间。

刚开始我是按这个公式计算,但是这里忽略了下降的因素,一般下降速度会快一点,在公式里是归结到和平路一样的速度,如果路况良好,其实有时下坡是比平路快的,但是在路况不好,如下乱石坡,湿滑苔藓坡,密林坡,那速度就大受影响,可能比上坡速度还慢,所以后来在一些我认为下坡也受影响的路段,也加入下降耗时。

6 怎样做攻略

攻略,又叫路书,说到底所谓的攻略,就是收集路线各方面信息,按照团队的目标和能力,合理规划每天的行程。所以大家看到的攻略一般是第一天从这里走到那里,经过什么地方,里程和爬升各多少,这是一个结果,里面其实是蕴含着更多东西的,而那些抄攻略的人,只是抄了结果,过程的信息没有了解,就会失去很多决策上的灵活性,遇上问题没有更多信息支撑,难以做出好的应对。这里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抄攻略≠做攻略,我做攻略耗费时间最多的就是收集尽可能完整的信息,只要这个步骤完成了,规划行程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在我认为,做攻略能力是做领队的必备技能,除了领队是活动召集人,活动前置条件就是要先做攻略,还有一个团队里,有最终决策权的就是领队,必然就要求领队了解各种信息,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这一现实情况。这也可能是近期小红书约伴出事的一个原因吧,无领队设置,没有人去做攻略,遇到问题没有统一的意见,各管各的。AA约伴其实不是完全的AA,领队在潜意识里就是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任务。

以下说一下我做一条路线攻略的过程,给大家参考。过程比较繁琐,我一般是走有挑战有一定风险的长线才会这样做攻略,一般的周末重装线,看几篇游记,找多几条轨迹参考,研判一下地图就差不多了。

6.1 收集轨迹

第一步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路线的相关轨迹文件,在两步路上找,注意找那些有详细标注信息、有图片的轨迹,最好是别人的实走轨迹,如果是规划轨迹则只作为参考(拼合的规划轨迹没有实走时间速度这些信息),轨迹也不必要求全程的,可以是其中一部分的,只要有相关就可以。不止两步路,网上或者其它软件也可以找到轨迹,香港的路线可以下载“香港远足路线”APP,香港的路线里面基本都有轨迹,也可以通过Locus、OsmAnd+软件提取OpenStreetMap路网生成轨迹,就是国内的路网更新慢,比较少。所以各位上传轨迹,也请尽量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备注到轨迹上,丰富大家的轨迹信息库,作为从轨迹库上下载使用,得到受益走上徒步行程,我们也应该回报它,贡献自己的轨迹信息,壮大它。轨迹信息库现在狭义上是两步路上的轨迹,这些都是我们户外人的财富,各位要保存好它,本地也备份好。当然我也听说过有些人按别人轨迹走不通,甚至出事了,反而骂上传轨迹的人,这样啊!真是在掘户外人的坟墓,成年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也说过玩户外要有独立思想,有些地形可能别人能过,而你过不了,这样也能怪别人吗,使用轨迹前没有研究过吗,或者不找多几条轨迹对比吗,可能也有其他人过不了,走了另一条路呢。如果是探险性质的路线,选择不上传或者写上说明,在危险点做好备注会更好点。

6.2 收集路线信息

这是耗时最多的一部分,获取信息的途径:

6.2.1 轨迹上的图片、标注信息,这些信息是最直观的,轨迹上这一点有什么东西,路况是怎样的,哪里适合做营地,水源在哪里,有什么风景、打卡点,研判轨迹就可以知道还有多远到达,很直观知道后面的情况,这个途径的信息也是我最喜欢的吸纳的。

6.2.2 咨询之前走过这条路线的山友,这种是比较高效率的做法,山友告诉你时已经整理归纳了一遍,并且是亲身经历过的第一手信息,如果问到做过这条线攻略并最终完成了,那就更好。

6.2.3 两步路或8264的相关游记,山友有个好习惯,走一条线写作业贴,既是为了纪念这趟旅程,也为后来者提供信息。甚至有个别的会总结路线信息,写一下攻略、注意点,就更好人了,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游记。其实一些热门路线不怕没有游记,但是一篇游记上的信息很多,你需要提炼出对你有用的信息,这就是特别花时间的地方,而现在的游记又真的是纯游记比较多,需要你阅读筛选,定位某些信息在轨迹的哪个位置等,在我看来,游记里的信息反而更不稳定,你就是知道有这个地方,但不知道具体在哪。所以这一个途径更适合作为一个补充,知道这些信息并记下来,实际走的时候遇上了,才会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小众路线全网就几篇游记才是难搞,需要用更多途径去找信息。

6.2.4 卫星地图等各种户外地图,卫星地图也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地貌,比如找海子,找垭口,找牧屋等,判断溪流水源,一些明显的路迹。3D地图、等高线图看坡度,爬升等。

6.3 拼合规划轨迹,标注信息点

把收集到的轨迹和信息,一起研判,确定行程要走的路,比如有些路段你发现收集的轨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这时你就要看游记以及地图信息,确定你要走那条,可能存在这条比较好走,那条经过一个景点但是绕长距离了;这条可以绕过山顶,那条直接干上山顶就直下了,可以看到山脊线等。权衡确定后把相应的轨迹提取出来,最后把所有碎片轨迹拼合,完成规划轨迹,还有关键的一点,把你认为关键的信息在相应的轨迹点上标注出来,比如营地、水源、垭口、山顶、补给点、地貌、风景打卡点、下撤点等,标注得越多,信息越详细。我的习惯是大概4km一个标注,当然不是均匀距离的这样标注,100km的做20多个标注,这条轨迹是作为主导航轨迹,我习惯用手表导航,对导航轨迹质量要求也高,团队没什么特别事情就按这条主轨迹走,保持一致,这条轨迹用两步路拼合要选“首尾连接成一条轨迹”。此外还要做一条全景轨迹,把你收集到的轨迹,你认为有用的片段都切下来,比如一段路有几种走法,你觉得到时候可以作为应变参考信息;各个地点下撤的轨迹;主路外的风景点轨迹等,把所有片段拼合起来,作为一条信息参考轨迹,用两步路拼合要选“只合并数据,不连接”,此外,其它轨迹有用的标注点被切走了不在这条轨迹上,可以在两步路把这个标注存为兴趣点,再导入轨迹。


5.3 广州周边重装路线推荐

● 火龙线、猪龙线、牛木大环等20公里左右市内线,这些走一天适应负重拉练。
● 猪帽牛、植帽金等市内40KM左右的一天拉练路线,重装分2天走,注意营地设在帽峰山,有厕所有水,最好扎营在上帽顶前楼梯下的广场,避免山顶有保安巡逻或者晚上有游客上来。
● 牛牯嶂环线,可山顶扎营或者小猪兜水库扎营,我就是在小猪兜水库大坝的大风中,用了1个小时琢磨出风中扎营的方法,地布或者内帐先下地钉固定,都是吃了没人带的亏啊。
● 从化通天蜡烛~黄金脑,通天蜡烛山顶扎营,无水源,来回都有公交接驳。
● 从化老虎头~三角髻~五指山~流溪河公交站,露营五指山二峰或下面一点的T字路口,都没水源,需在下面的小溪背水上去。二峰有凉亭,风景不错,来回都有公交接驳。
● 从化老虎头~五指山~三角髻~东星村~鸡枕山~下溪村~古田村,此为从径百公里第一段,扎营东星村前的村庄,找有遮掩的棚,全程路况良好,强度略高,来回都有公交接驳。
● 从化安山村~上水库~三角山~黄茶园~溪头村,此为从径百公里第二段,也是反穿黄三线,扎营上水库或三角山下面一点的界碑垭口(营地比较小),上水库开始风景都很好,此段路况复杂,需要一定的找路看轨迹经验,比如从鹅眉山上上水库的迷魂阵,要连续几次过溪,三黄线的竹林、深V,夏天暴晒等,强度难度兼具,并且一旦进入三黄线就没得下撤了,只能干完。来回都有公交接驳,但溪头村的末班车收得比较早,注意关门时间。另外也可以从上水库直接上八仙岭,不走三角山,此段路迹难辨,少有人走,可以拿来加深锻炼路感,找路经验。
● 从化漂流入口~天堂顶~烧伤岭~白水寨路口,此为从径百公里最后一段,扎营天堂顶过去一点的野猪垭口营地,需背水或下景区石阶路打水。路况良好,下烧伤岭最后一段路迹不太明显,来回都有公交接驳。

如果以上几条从化路线走完,感觉适中,那外线低海拔的除了“广东三虐”级别的,基本都可以走了,比如罗布线、罗新线、白卡莲、大东山温泉线、大布环线等这种的,而联山上船特殊一点,最好再练练。所以毕业线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代表你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勉强及格不算,至少要良好。不过现在啥都说毕业线,太杂了,传统以火帽线为毕业线,完成后感觉适中,才适合进阶玩重装。

香港麦理浩径3天,卫奕信径2天半,市内线蠕虫百公里轻装2天,禅鹤百公里2天,从径百公里3天,花都百公里3天,罗浮山百公里3天,东莞百公里4天,肇庆百公里4天,以上路线其一能走完,感觉有点难度,在天气不坏的情况下,起码都可感觉适中地2天完成广东三虐级别路线,如能完成大部分,应该都可轻松完成广东三虐,以及更具挑战性的路线也是可以走的了。这个对比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你可以降低一点对比评判,总之,我的意思是用尽可能安全、低风险、高强度的路线做前置条件,再来走相对风险高、难度大、强度低一点的路线,保证有充足的剩余体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同时一次长距离徒步下来,才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一些在短距离下不会发生的问题,从而改进问题,这是开队说的。

外线很多,休闲看风景的,轻装一天完成的,虐死人不偿命的,想知道的最好途径是看游记,同时也可以在别人的角度大概知道路线的难度、风景情况,我最开始也是这样子。广东三虐:白卡莲银、大东山全程、坳广,另外五指莲银、刀锋三姐妹也算这个级别,五广、大东山三姐妹更难一点。我走的外线也不多,推荐不了什么,各位自行评判去吧。


5 重装徒步路线的选择

5.1 循序渐进,就是一个从简单到难度的升级过程。
从短距离到长距离,从二十公里到三四十公里
从爬升少、坡度缓到爬升多、坡度陡
从低强度到高强度
从路况好到路况复杂难行
从低海拔到中高海拔
从附近到远方(从市内线到省内线)
从常规路线到非常规路线
从两天路线到多天路线
从天气好到天气不太稳定的时间
不要走超过自己体能极限的行程,那代表你肯定走不成功并会受到伤害
从无风险到无风险,好吧,徒步都有风险,那就用你的体能、经验规避风险,出发前问一下自己:
1、上山会有哪些风险?
2、风险是否可控?
3、不可控的话那后果是否能承受!!!
如果问到第3点还出发,那就是去送死了!!!

循序渐进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难的是愿不愿意去做,能不能沉下心来,把体能练好,磨砺经验技术,完成这个入门过程,再去挑战有难度的路线。一切都是为了安全,所以各位要做一个怕死的人,怕死你就会想着提高自己啦,团队里最怕那些不怕死的人,出事的大概率也是这种人。


5.2 如何确定路线难度,现在有给路线定星数难度的说法,但是,我希望你不要用这种方法,路线难度都是相对的,对个人来说是主观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体能的不同,造成了对路线难度有不同的评价,对大佬来说是容易,但对小白就是地狱,或者一些地形对不同体型的人,难度也不同,比如乱世坡对个子矮的不友好,倒树、密竹林对高个子不友好,走得比较辛苦。所以你要自己会评判路线的难度,这又是主观的,容易,适中,有点难度,很有难度,没把握,不可能完成,用这6级主观感受来评判路线难度,累积多了,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评判路线的一些因素如下,这些因素又因各人的体能差异,有各自的标准。

5.2.1 强度,由里程、爬升量和下降量决定,以每10公里爬升500米为标准值(数据参考几条百公里轨迹,甚至高海拔路线也是这个标准),低于此值则相对容易,大于此值则强度上升。而市内线路况都挺好,一般看这个值就可以判断路线难易程度了。换到主观评判,先找到你一天走多少公里是适中的,相应的爬升是高于标准值还是低于标准值,以此向上确定自己的难度等级,具体点就是走一次火龙线这种只有强度没有难度的拉练线来感受一下。

5.2.2 难度,由路况决定,即路好不好走,譬如是否密林,是否要开路,路迹是否清晰,是否长陡坡,多深V,有没乱石坡攀爬路段,是否溯溪,路面是否平整等。一般外线的难度较高,各种复杂地形都有,路况多变。这就需要你有更丰富的徒步经验,过这些地形的能力,会思考会动手脚。

5.2.3 天气,初入徒步,雨天不建议登山,等经验、体能、装备都准备好了,再风雨无阻吧。遇上恶劣天气,简单路线也会变成地狱级难度,所以登山前,先查天气预报,虽然天气预报不是100%准确,但也是一个参考,安全第一。

5.2.4 温度,低海拔低纬度地区的山,夏天温度高,特别无风闷热时,体力消耗大,背水多,夏天草木也生长旺盛而掩盖路迹,相较于秋冬季,难度也上升一个级别。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等度下降6度,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温度冷,积雪深度也会增加难度。

5.2.5 海拔,这个主要影响高原反应,各人体质不同,适应高反不同,也有不同感受,2000米海拔前大家应该是差不多的,2000米之后,随着海拔越高,高反越严重,体能下降越大,自然路线难度也更大。
5.2.6 补给情况,沿线如果补给点多,自然难度也就下降,毕竟背的东西少了。最明显的例子是武功山,沿线都有客栈,级别也变成了入门级。


4.3 个人装备配置,需要实际测试,经过一次次的实践对比,得出适合自己的配置。最明显的例子是睡眠系统里的保暖部分,即睡袋、蛋巢、防潮垫、气垫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相同地方相同温度下体感也不同,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热,比如同是冬天的贡嘎大环线4000米海拔,我用蛋巢+G1000睡袋刚刚好,而有人用蛋巢+Z1000还觉得冷。而初次重装怎么带睡袋?查询露营地点的最低温度,看睡袋温标,带比最低温度再低5度的睡袋,热总比冷好,热了还可以拉开睡袋拉链,不全盖住来解决,冷了就只能靠一身正气来抗了,还整晚睡不着觉,影响第二天状态,要是高海拔,甚至可能导致高反,危及生命,所以在保暖上面,不要吝啬,那是保命的东西。


还有是带蛋巢还是带气垫?我的建议是,低海拔低难度路线可以带蛋巢、防潮垫,这种路线不至于危及生命,一步步的测试自己的抗寒能力,怕冷的,再购置气垫。而第一次重装高海拔路线,我的建议是蛋巢+气垫或防潮+垫气垫,单个或一起用都测试用一下,后面再按自己的体验来做减法,比如夏天可以只带蛋巢,或者冬天只带气垫或者蛋巢等。

还有营地的风大不大,潮不潮湿,海拔高不高等都会影响到体感温度,这些在测试保暖装备时也是要注意的点。

我本人是反对抄网上所谓分享的装备清单,那是别人经过自己体验才得出的配置,是符合他自己的需求,而未必符合你的需求。比如是很怕冷的人,带了一个G1600,宁愿热也不要冷,但其实你用G1000就够了,照抄就会背负不必要的重量,但人家背负能力强,而你不一定可以。还有别人的经验可以掌握,但你的经验可能未必能驾御到。但参考别人的装备还是可以的,看看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装备,或者看别人配置装备的思路,作为一个打开新思路的途径。

作为从轻装过渡来的重装小白,最先配置的无疑是背包,帐篷,再之后睡垫,睡袋,防护保暖装备可不急,最好选在夏天低海拔地区开始你的第一次重装露营,在山顶注意防风,在千米以上的山顶,即使夏天,晚上风吹过来也是很冷的。在之后,随着你走更多路线,再逐渐增加户外衣物。最后一个重点就是炉头厨具了,我是吃过没有人教的亏,第一个炉头是火枫磐石536g,适合休闲腐败,现在基本在家吃灰,第一个炉头选一体式炉头是不会后悔的,也便宜,如果喜欢分体式也要选重量200g左右的。厨具一般选铝合金套锅,便宜,试错成本低,套锅里面总有锅适合使用,厨具要根据你做什么食物来配置,如果只是煮泡面,煮、吃一个锅就可以,如果煮饭煮汤,那就要两个锅。最后是一些杂物工具,提高徒步舒适度,在一次次重装露营中改进添置。每次重装回来,总结一下,那些装备一直呆在背包里没用过,这些装备里哪些是必备的,哪些是没必要的,淘汰那些用不上的装备。

最后,把你适应不同路线的装备配置整理成一份表格,并打印出来,这样在你参加一次活动收拾装备时,只要按照相应的表格收拾,如按方抓药,节省了思考带什么装备的时间,一些临时行程也可以快递收拾,这样也可以避免漏带装备,节省了参加重装活动的时间成本,至于为何打印出来则是这样比打开电脑或者看手机更方便。当然你也可以把一些常用装备整理放一起,直接拿走就行,帐篷、睡袋建议平时摊开挂起来保存,不要一直压缩着,以延长使用时间,这些就要另外收拾一下。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