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古道,穿越千年之旅 - 陕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陕西

近几年因为封堵,古道也成为驴友们趋之若鹜的徒步线路。


西安附近古道遗址非常多,像我们平时经常走的蓝关古道、傥骆古道等等。


而通往巴蜀之地两千多年前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通路--金牛道。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南起成都,经广元出川至汉中,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


为什么叫“金牛道”呢?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欲征服蜀国,但关山万里、道路险阻。秦王命人造了五头石牛送给蜀王,谎称石牛能日粪千金。贪财的蜀王命五丁力士开路,恭迎石牛。道路修通后,蜀王迎来的不是能日粪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万千铁骑,于是蜀国灭亡了……这就是“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典故,后来人们把这条通路称为“金牛道”或“石牛道”。


整条金牛道全长约600多公里,在广元境内的100多公里栈道相连、沟壑纵横、蜿蜒崎岖,最为奇险。


2024年国庆,我们临时决定利用小长假余下的两天时间徒步广元境内剑阁县金牛道很有特点的一小段--凉山铺至汉阳铺。



不错的徒步路线!
欣赏佳作,图文并茂,美文佳作
围观欣赏美景
有路就有桥。凉山铺附近就有一座始建于蜀汉、毁于明末、清康熙年间又重新复修的三孔石平桥--清凉桥。
清凉桥又名平济桥,青石板铺就,桥墩上还残存两个神气而灵动的镇水之兽--螭吻。
作为连接长安与巴蜀的重要通路,金牛道承载了很多文人墨客、诗坛大咖们一路的诗兴与情怀。
初唐四杰之“天才少年”王勃,20岁即“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在蜀道之上写下了30首入蜀纪行诗,可惜仅有诗集序文流传于世。在这篇序文里,王勃受“山川之感召”,赞蜀道“宇宙之绝观者也”。
诗仙李白,那首“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蜀道名篇中“烟水杳渺,绝世奇文”。
诗圣杜甫,“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走陈仓道转金牛道直抵成都,沿途每历一地,以诗纪行,共写下24首入蜀纪行诗,勾勒出一幅南下蜀道之千里江山图。
我最喜欢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蜀地任职时写下了那首感人至深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一刻,这条古道如此漫长,就像巴山的夜雨绵延不绝……
而当他心事重重奔赴蜀地途经金牛驿时,想起“秦开蜀道置金牛”的典故,于是在一棵老柏树下写下了另一首蜀道诗篇:《井络》。(此图来自冰岩户外俱乐部)自古诗人皆入蜀。
在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无数的先贤们都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如今,当我们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恍惚间仿佛无数跋涉者的剪影与我们逆向而行:负笈的书生、落寞的官员、戍边的士卒,他们的身影在时空的褶皱里与我们交错而过……
在古道两日的跋涉中,我们从凉山铺走到了汉阳铺,用脚步作笔,在深深浅浅的车辙纹路里,辨读着被岁月覆盖的往事,而那些被淡忘的传说,却在行走中渐次复活成掌纹里的美丽山河……

甚至与现代的高速路一样路边设有宣传牌。比如,禁早婚碑。
巨大的方石上镌刻着明万历十年(1582年)官府禁止早婚的通告。
具体碑文如下:“督察院示谕,军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婚须年至十五、六岁以上方许迎娶。违者,父兄重则枷号,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责。”
路边那些淹没在杂草丛中的乱石已无从窥寻其原本的来处,即使这样,坍圮的棱角碎裂的纹路在晦暗的光阴里也难掩其曾经的荣光!
古道金牛古道绵延千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二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以关隘、栈道以及青石板路构成。
路面平均宽约1.5米,基本由数块青石拼接,有的地方宽至5米,石板厚度约7厘米至16厘米。
有的路面甚至至今还留有千百年前的车辙、马蹄痕迹……
道路两侧除了栽种柏树,还设有拦马墙、饮马槽、施茶点……
金牛道堪称古代最先进的高速公路!
我轻抚树干,指尖触及的苦涩凝结着秦时明月、汉时流光,以及盛唐烟雨的气息……
数千年来的羁旅游客、贩夫走卒、金戈铁马仿佛从皲裂的沟壑里扑面而来:那些厚重的、悲伤的、欢喜的情绪从未消散,即使跨越千年依然清晰绚烂!
第一次行走在这样古老的林间,我们彳亍不前,没有人不被深深震撼……这一刻,我们也在此留下了我们匆匆而过的深深印迹……
我们走在两旁俱是古柏的林间小道,茂密的枝桠在高空中互相交叉,如翠缕积云般遮天蔽日。

风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脸上,苔藓爬上青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丈量着千年的沧桑……我们站在年轮构筑的旋涡中心,仿佛置身于幽密深邃的空间边缘!
曾几何时,这里车如水马如龙,商贾驿卒穿梭不止,如今只有我的呼吸在苍翠的厚重中感受着空气中的细微脉搏……
这些古道的守望者就这样默默矗立了千年!
人生代代无穷已,古木年年望相似!
一些古柏还有特殊的名字:状元柏、怀胎柏、淌肠柏、九龙柏、望夫柏……
有的名字来源于树木的形状,比如“九龙柏”:主干生发十余枝,犹如九龙腾空飞舞。
有的则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比如“状元柏”。
相传,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此处突遇大雨。秀才在柏树下躲雨时,老树突然长出新枝新叶将秀才遮得滴雨未沾。秀才深受感动,跪拜发誓:若高中状元,必回此地培土祭祀。后来,秀才果然状元及第,便专程返回此地为柏树培土浇灌,大树也愈发茁壮茂盛。从此,这棵柏树便被人们称为“状元柏”。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古至今莫不如是!即使一棵古树同样寄托了多少人对金榜题名的无限向往!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