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您应该不陌生,但鹅鸦池屯呢? 大营村探访①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这种近乎于痴迷的顶礼膜拜,非朝夕所为……。但凡休息早出晚归只身前往一个又一个古村探访,十多年来习以为常。您信吗?古村走的多了,彼此便成了知音,呵呵。
近来方向标的指向——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大营村位于三门峡市西22千米、陕州区zf西2千米处,南乾山北黄河山清水秀,东崤陵西函谷人杰地灵。三千年前大禹治水劈三门导流去,使这里的汪洋湖泊缩为荷花飘香的一池清水。六百年前明军在此驻防屯垦饮马池畔,使这里成为军户民户毗邻而居的大营村寨。
据明隆庆三年(1569)陕州弘农卫鹅鸭池屯创修玄帝行祠碑载:该地原名鹅鸭池屯。金水河流经此地,积水成池,鹅鸭成群得名。属明初宏农卫右千户所辖军屯之一,公家鹅鸭繁育之所。传朱元璋遣陈友谅旧属到此实行军屯,立为大营,故名。
历朝军事要道,今日成为大营镇zf驻地重镇,姓有百家,来自五湖四海,民有八千,世代和谐相处。310国道、连霍高速、陇海铁路、郑西高铁穿村过境,交通便捷。全村村域总面积约10.7平方千米;辖56个村民组,3千余户,近万人口,长期以来、村民多以农耕为业,盛产粮棉,周恩来总理曾亲临视察;多次受到省、部级表彰;近年来随时代发展,已融入城镇建设,由单一农业生产转为蔬菜、牧养、运输、建材、餐饮等多业经营,2021年全村总产值1.54亿元,人均纯收入15680元,曾获得中州新村、省、市级文明村、陕州区委、区zf授予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村等荣誉称号。大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社火于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社火)之乡”。同年,大营社火入选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呵呵,户外徒步拉练,记录见闻。谢谢。

这个介绍的真是详细,点赞

五一节快乐,感谢支持。

是的。感谢支持。

不一般的村子,气派

大营麻花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种特色名吃,因其产于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而得名。始于清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具有脆、酥、香等特点,其独特的配料为制作者所掌握,大营麻花极其酥脆、易碎,有掉在地上就拾不起来等说法。
大营麻花始于清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独特的配料和口感,有别于天津、山西、陕西等地麻花,成为享誉晋、陕、豫"金三角"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食品。
其基本配料为精面、食盐、鸡蛋、糖等,分为甜、咸两种,均为硬面和就,具有"香、酥、脆"之特点。解放后,大营麻花经三门峡市饮食服务公司厨师蔡元贵改进,制作技术和配料工艺大为提高,形成独具一格的"大营麻花"。
麻花长尺许,色泽柿红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黄焦酥脆,久放不干,营养价值较高。2001年9月27日,带头人刘和平邀请刘福禄老先生炸出一根长2.66米,直径0.3米,重达88公斤的巨型麻花,冲击吉尼斯世界麻花记录,并获成功,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作过专题报道。
大营麻花的起源和一个动人的传说有关。据村中老人回忆,明末时,大营一带毒蝎横行,危害甚广。遭毒蝎蛰者约有半数不治而亡。人们为了诅咒蝎害,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成毒蝎尾巴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
久而久之,这种"蝎尾"演变成了麻花。所以,大营麻花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当地人总要用麻花待客或作为馈赠佳品传情达意。
大营麻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及联络情谊的特殊作用,逐渐成为带有浓郁豫西风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含水量的多少,大营麻花可分为软面和硬面两种。最初,大营制作的麻花多属"软面型"。19世纪中叶,大营人又炸出了含水量较少的"硬面"麻花。这种麻花长尺许,色泽柿红透亮,棱角分明,香甜酥脆,久放而不干,营养价值较高,一面世就受到了黄河两岸群众的喜爱。清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北京路过大营时,品尝了大营麻花后赞不绝口,称其"香"、"酥"、"脆",遂赐为贡品。成为贡品的大营麻花身价扶摇直上,工艺配方由创始者口传心授,秘而不宣。寻常百姓也只能在喜庆婚宴、走亲访友、重大节日时偶尔品尝一下。
多少年来,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大营麻花一直"深藏闺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拂去数百年的历史烟云,大营麻花也揭去了昔日贡品的尊贵面纱。如今,一家家麻花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大营村的街头。
这些店面的规模都不大,麻花也完全是靠手工炸制的。炸麻花的师傅舞动着灵巧的手臂,将那些细长的面坯搓动、折叠、拧花,丢进滚烫的油锅里,然后不停地用一双长筷子翻搅,很快,一根又黄又脆的麻花就出锅了。"别看同样是翻搅,大营的麻花就是与外地的不同。"一位师傅告诉记者,"能掉在地上拾不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大营麻花。"哈哈哈,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实地走一趟喽。
古老而又神奇的鹅鸦池屯探访一直在继续……。惟愿阑珊处,我们再一次遇见,不为相拥,不为长相厮守,只为那一眼,于岁月的素笺上落款,把时光惊艳。

刘灵巧,女,1956年出生于陕州区大营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剪纸高级艺术师,陕州区文化馆剪纸协会会员副会长。16岁参加剪纸学习班,至今30余年创作剪纸作品500余幅。剪纸作品《鸳鸯戏水》、《洛神赋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004年入编《中华热土》第二版;2005年入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瀚墨精品集》,同年11月与其他23幅作品被三门峡博物馆收藏。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