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骑行东南亚,浮生在清迈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2019年11月13日

清迈的庙宇是金铸的惊叹号,散落在街角巷尾。每次经过,便捏闸停驻片刻。琉璃顶在日光下流溢着虚光,檐角风铃轻响,又旋即被蝉声吞没。骑行在此地,最忌匆忙。须得由着性子漫游,让那些曲折小巷将你引向未知的去处。

帕辛寺是当地规模最大、地位崇高的佛寺之一,由孟莱王于1345年始建,后因帕辛佛落户而改名,历经多次修缮;其建筑极具兰纳风格,有相连的四座佛殿、高约20米的大金塔(传有佛祖舍利子)、镶嵌彩饰的7头巨龙雕塑等,还供奉着早期兰纳式青铜佛像,殿内壁画展现佛教故事与当地风俗;这里也是泼水节、浴佛节等重要活动的举办地,每月月圆之夜还有烛光祈福仪式。

轻停靠在经堂外的围栏锁着,步行进入大殿。忽然一阵风起,檐角铜铃叮当,清越之声交织在空中。

廊柱的阴影处,供案上花束的馨香袅袅散开,旁边赫然摆着一瓶未开封的橘色汽水。步行转过廊角,眼前豁然开朗:西侧经堂前,庭院空寂,唯余两三小僧趺坐廊下,静默诵经。低微的诵经声如同轻烟,袅袅缠绕着廊柱,又悄然弥散于澄澈的空气里。那声音虽细微,却仿佛能渗入每一寸空间,在静寂中展开另一重无形而庄严的秩序。

出来再沿着街道骑行6公里就是银寺,下午的太阳晒得石板发烫,一脚踏进银寺的院子,那片“铺天盖地的银”就撞进眼里,晃得人眯起了眼。主殿像个巨大的精心雕琢过的银匣子,严严实实地扣在那儿,在热带的阳光下毫无保留地反射着一切,亮得有些霸道。

去的人注意安全吧
围观欣赏美景

他们最终挥手作别,书包在单薄的肩上一颠一颠。我推车走出校门,蝉声已静,夕阳西下,只剩淡蓝的天空。

有些东西比语言更早抵达。譬如少年人递过课本时眼里的光,譬如错音里不掺假的暖意。车轮继续向前,寺庙金顶在余光里一闪而过,而方才校园里的笑声,却如一枚温润的卵石,沉进在记忆河床深处。

若你也要这样骑行清迈,记得避开午后的毒日头。晨昏的光线才配得上古城的肌理。巷子比大路有趣,偶遇比攻略深刻。当某扇校门恰好敞开,不妨让车轮替你决定方向。


未完待续~

“你们学中文?”我讶然。一路行来,连一句“你好”都罕闻。女孩腼腆地点头,将课本捧至我眼前。我指着“你好”二字,他们便齐声念:“腻——耗!”音节在泰语腔调里古怪地打着旋儿。再考“谢谢”,更成了缠作一团的线头,众人相视大笑。


那课本上的汉字写得较为马虎,横竖撇捺像小学生,哈哈。

树影下小憩时,蝉声突然停了。几个少年笑着聚拢过来,“萨瓦迪卡!”他们挥手,眼睛亮如清迈河里的碎星。交谈间得知我从中国来,一个长发马尾女生忽然翻开书包——竟抽出一册中文练习册。她姓李,书页是A4纸打印,字里行间爬满泰文批注,可以看出还是下功夫的。

绕着它慢悠悠地走,手指尖偶尔划过墙壁,金属触感瞬间穿透了空气里的燥热。墙上太热闹了,全是锤子敲出来的故事:佛陀低垂的眉眼、盘绕的灵蛇、舒展的莲花瓣……看得人眼花缭乱。

走到一个转角,嘿,角落里居然藏着个小小的钢铁侠!混在一堆神佛里,带着点工匠的调皮劲儿,让我忍不住咧嘴笑了。

叮叮……当当……清脆又带着点钝感的敲击声,像背景音乐一样从西边飘过来,引着脚步。顺着声音寻去,是个敞开的工棚。几个皮肤黝黑的匠人坐在矮凳上,背微微驼着,全神贯注手里的榔头起起落落,小凿子精准地点在薄薄的金属片上。那么硬的材料,在他们手下却像柔软的布。我就站在棚子边的树荫下,看了好一会儿,看他们如何把时间、耐心和信仰,一锤一锤敲进这片银光里。榔头敲下的声音一下,又一下,不紧不慢,追着人的脚步,也定住了时间的流淌。

太阳西下,已近黄昏,非常适合外出活动,迎着树梢透过的霞光继续骑行漫游在清迈的街道上小巷里,仿佛自己就是个当地人。


突然车把向右一拐,竟滑进了一处敞开的校门。校园空旷,放学后的寂静里浮动着零星的少年。几个穿着雪白衬衫的身影在篮球架下跳跃,影子在水泥地上拖得老长。我如一滴水融入池塘,无人注目,便也心安理得地在林荫道上缓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