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老翁少年狂 天目七尖一日逛 原创 俞新尧 - 浙江 - 8264户外手机版

  浙江
六四老翁少年狂    天目七尖一日逛                   俞新尧     

天目七尖,指的是西天目至东天目的七座山峰。它们依次是西天目仙人顶、龙王山、药王峰、千亩峰、桐杭坑、仰天坪、东天目大仙顶。天目七尖穿越,即依次穿越这七座山峰。因起点和终点各的所不同,故路程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穿越者都是从龙凤尖停车场下12号界桩处上,东天目梅家村下。

这七座山峰海拔均在千五百米左右,上升和下降累计各三四千米,全程约四五十公里,因其强度太大,被驴界谓之“华东第二虐”。一般穿越轻装需两天,重装则需三天。穿越七尖,既是驴友们的梦想,也是衡量道行深浅的标线。

我于前年参加了“游侠客”组织的天目七尖轻装两天穿越,觉得尚有余力,遂萌生了一日穿越的念头。查了网上,除了“问道天目”五十公里越野赛外,几无一日穿越的活动,即是两天穿越,我也远远超过了报名的年令上限五十五周岁。也曾约过几位驴友,亦终因强度太大而被婉拒。这越发激起了我一日穿越的决心和信心。

3月28日,我终于偿了一日七尖的心愿。为了给自己留个记念,也为后来同道者留点指南和参考,现将此次穿越经过略记于下:

一尖仙人顶之穿越

27日夜宿西关峡谷天目通刘银华家。次晨三时起床,洗漱吃饭起程,三时五十分由老刘送至此次穿越入口,龙凤尖停车场下公路12号界桩处。入口处柴斜草横,若沟似路。上行三五十米,一条数丈宽防火道沿山脊翘首陡然而上,直达第一尖西天目主峰仙人顶。时四周黑沉,山苍地茫,枯柘怪松,森森幢幢。借着手电,循着野驴们踩出的泥路,蚁动虫蠕其间。

偶尔抬头,草中蓬间,如豆红光一闪而逝,谅是野兔等山精惊我这不速之客。山道极陡,约四五十度,好在一道到顶,只需埋头而上即可。行约三十五分钟左右,防火道西北向斜切而去,前路钻入灌木丛中,顺道而上,行十五分钟,即达1506米的仙人峰顶。此段上坡,行程约二公里半,用时五十分钟,登顶时间为四时四十分。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因古时东西天目之顶各有一池,池水清澈灵动,仰观苍穹,宛若天目,故汉后名天目山。我曾数登西天目寻找天池,皆不着,亦访山中老者,均不知。仙人顶为百来平方米的一块平地,曾被气象部门辟为观察站,现已废弃。臆测此处当为天池所在。天池何时因何而废,想为志载自宋至明几次大地震所破坏。顶西耸立巨石大概为见证者,此石拦腰而折,上镌斗大“可观”,“可观”实为“奇观”或“天下奇观”,大概也因志载“天目山崩”的数次地震而折断。山顶东南向下三五十米,有五十平米左右石屋一间,屋基之下,有箕状水潭一个,大旱不涸,为驴友补水佳地。顶南下行山道,直达天目胜地开山老殿和大树王国,从禅源寺穿越七尖,即从此道上来。伫立仙人顶,四顾苍茫,觉天地之间,唯我一人。时山风徐来,衣袂飘动,颇有遗世独立,飘飘成仙之感!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老殿将军树迎客



仙人顶奇观石



二尖龙王山之穿越

仙人顶西,是绵延至龙王山的山脊。西行之路隐于“可观”石下之灌木丛中,沿丛中尺宽小路徐下数百米,进入数丈宽的防火道。路软微倾,山气清肃,疲乏褪去,气力复长,行进其间,若凭虚凌风,飘然而前。

行约半小时,但见脊背宽阔,许多方形长条巨块,桌陈几布凳列,实是露营小息逗留的大好地方。时东方微白,天际浮几痕若有若无红绮。再行,山路急下百余米,与脊南从开山老殿横穿而来的进香古道汇合。

此道据传昔时徽州有一老妪,欲到开山老殿礼佛,因山高道崎,难以成行。其子至孝,出资建造此道。此路截弯取直,化险为夷。自此临安西部,安徽宁国等地香客皆由此进山礼佛,成为名躁一时的进香古道。

从两道交汇处再下百来米,至1246米的四叉路口,此路口半世纪前可是交道要道。右下山凹叫四湾里,再下至西关峡谷三亩坪附近;左下山凹叫烂塘弯,再下到临安双溪口302国道千霞关附近;前行便是著名的通往龙王山的天龙古道。

过四叉路口,山脊昂首而起,脊旁有石砌屋基数间,此为当年的当铺、钱庄、餐钦、客店旧址,由此可想象到当年这里人来人往的盛象。

顺坡上到一千三百多米处,东方竟淡白无彩,心中颇为失望。五时五十六分,一个暗红圆球冉冉升起,慢慢由红变黄,再发出万道金光。

看罢日出,左转右折,达一块小沼泽地,地边溪水泠泠。沼泽地北有峰高耸,与东向之龙王山比肩争雄。

沿小路穿过泽地,横切峰腰,达四叉路口,左下可到安吉章镇,右下仍到西关峡谷之三亩坪附近。从网上驴友所撰游记看,不少驴友在此失向迷路。

上峰之路甚陡,好在路径甚显,奋力上行,穿过数处笠丛,有两棵高大巨松迎客,过了巨松,便到峰顶三叉路口。左上达龙王峰顶,右下是去第三峰之路。一般驴友到此,皆释负轻装而上。我也如法炮制。

上龙王峰顶是一条沿山脊的极宽防火道,坡极缓,两旁老松夹迎,松针铺地,南风送爽,行约十五分钟达1558米之峰顶。顶峰巨石叠耸,狮蹲象立,控吴越,镇东南,小安吉,矮天目。时朝暾初生,金阳洒辉,林木清扬,山川澄明。顶北有小道可下安吉章镇,穿越者必须返回三叉路口。从仙人顶到龙王山冲顶再返回三叉口,行程约六公里,用时二小时,时七时正。



二尖龙王山顶



三尖药王峰之穿越

从三叉口沿防火道东下,便是去第三尖药王峰之路。

下坡之路甚陡。此地是东西穿越之必经之地,我曾走过两次,彼时根本无路,又因是雨天,满坡全是沾湿滑溜的泥浆地,下行片时,鞋子便有数斤,两次下坡,走得甚为费力,用时均在个把小时。所幸此次已天晴数日,驴友已在脊边踏出一条泥路,泥路半干半湿,弹性十足,下得甚是畅快,约二十分钟,便到1258米处的水碓塘顶,从三叉口到水碓塘顶,直线距离不过五六百米,而垂直下降也达三百来米。此地也是四叉路口,左下个多小时便到海拔六百多米的黄浦源头安吉龙王山庄,右下个把小时便到海拔八百余米的水碓塘,再下便到西关峡谷之三亩坪,向着前方山脊起伏防火道便到药王峰。

通往药王峰之路空旷平坦,可两车并行,土厚路软,间有枯草松针铺地,行走其间,如闲庭信步,养气增力,一路疲乏,皆随徐徐清风飘逸而去。兴起之时,慢跑而前,高岗驰马,凭虚凌风,快意常人难以领略。

前行约个把小时,一峰挺立,鼓勇而上,二十分钟便从千二百米处上行至千五百米左右的节理岩峰顶。峰顶处有数百块斗大褐色石块布成的石阵,如群龟争涌挨挤冲顶,颇为壮观奇特,这大概就是节理岩之名的由来。

过节理岩再上坡,一高数丈悬崖挡道,怪石峥嵘,森严壁垒,缘缝绕石乘隙攀上,便到第三尖1540米之药王峰顶,也有人将此叫节理峰。节理岩与药王峰均是千五百米的高峰,大概两峰距离较近,故通称药王峰。

药王峰居七峰之中。周围六峰相围,其特独的地理位置,形成其特独的气候条件,成为各种道地药材的汇聚之地,著名的有天目石斛、白术、黄精、黄芪等等。其中最稀最贵的当产于此地的竹节人参,它对人体长高具有特效,被当地山民奉为至宝。传山民挖到此宝,连儿子都不给吃,珍藏着给孙子吃,可见此宝之珍,但此药可遇而不可求。从龙王山到药王峰约六公里,用时一个半小时,到达时间为八时半,这是穿越途中走得最快的一段。


三尖顶



四峰千亩峰之穿越

    甫过药王峰顶,一十来米高石崖悬空而下,初看惊人,细察则崖边缝隙坑磴垒石甚多,看似凹凸不平,杂乱无章,其实皆有道可循。我以手拊石,平心静气,目注脚下,顺势转辗腾挪,轻松安全下得崖底。

一崖刚过,又是一崖,形状大同小异,下崖方法依旧,顺利过得二崖。二崖一过,三崖又至。

三崖风景特美 ,方石上下相叠,条石亭亭而立。崖边巨岩之上,俏立矮壮青松数棵,苍劲绰约,英姿飒爽,下崖若美人送客,上崖似佳人迎郎。

下得三崖,道旁又是奇石世界,有石凳、石桌、石床、石壁、石弄,可谓应有尽有,石趣无穷。

走出石世界,便是三尖与四尖之间鞍部三道岭。此处也是四叉路口,左边横切小路是到桐杭坑之捷径。右下经冰川石寨可到西关峡谷,前行便是通往千亩峰之路。上千亩峰也是宽阔的防火道,片石路与干水沟交替,上行十五分钟左右,一块高数丈巍然巨石雄峙,从石旁小径攀援上,便是1554米之千亩峰顶。

从峰顶环顾四遭,西天目雄峙南天,龙王、药王联袂西来,桐杭坑、仰天坪、大仙顶北耸东环,无数高矮不同,形状不一山峰,如朝似拱,匍匐峰下,使人有立于点将台上,检阅千军万马的飘飘然之感。

从药王峰达千亩峰,用时四十五分钟,行程二公里半,到达时间为九时十五分。

从龙王山到药王峰,是穿越途中路况最好,走得最畅快的一段。从药王峰下到三道岭,短短三四百米,是穿越途中最险峻最美丽的地方。


四尖顶



五尖桐杭坑之穿越

桐杭坑在千亩田正北,它与龙王山处于同一直线上。昔去桐杭坑,一般皆从千亩峰返回到三道岭,从左边小路斜穿千亩峰到千三百米处之千亩田沼泽地,过沼泽地左拐向北到东关岗,再上桐杭坑峰顶。

现东关岗因故封闭,只得从千亩峰东向山道下横穿桐杭坑山腰。

千亩峰下,先是一道 陡崖,此崖高三四丈,它与药王峰下三座石崖不同,前者刀削斧斫,峻峭方静;后溪村到檀树岗,计有六公里,这是我从末走过的路线,其间叉路较多,是七尖穿越最易迷路的地段。


五尖顶



六尖仰天坪之穿越

    檀树岗是临安与安吉的界山,从茅草山山脊顶部、北坡茅草村、南坡平溪村横切而来的三条从西到东的穿越路线皆在此汇合。

路南是一大片新辟蔬菜基地,沿基地中水泥路南下一小时即到临安东关村B 区,前行即是去六尖仰天坪之路。沿山脊小路上行,十来分钟后便到基地边缘,随即进入一片杂竹林,因无人打理,小竹横陈直竖,挡人去路,人行其间,不小心极易破相。

从网上看到,此地还是山蚂蟥出没地。山蚂蟥吸附力极强,叮人无声无觉,一旦被叮,血流不止,极难止住,我曾领教过它的厉害。

快速穿过杂竹林,紧接着进入一片等人高箬竹林,道路基本被其覆盖,小心行走其中,面部仍不免为箬叶所刮擦,汗水一流,火辣辣般的疼。好在山路呈之字型上升,行来不甚费力。

转过数个山坡,又被一片密密匝匝的笠竹林挡住去路。此地笠竹高丈余,两边笠叶将小路上方拥堵得不见缝隙,路隐笠叶下,长数百米,因终年不见天日,其下阴暗潮湿,霉味极重。我知此等地方,乃是虫豸栖居的天堂,即低头弯腰快速 通过。出箬竹林行五分钟左右,便到六尖之顶仰天坪。

仰天坪海拔1248米,在穿越七尖诸峰中,海拔高于它的山峰比比皆是,而它却跻身于七尖之列,自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其余六峰,皆有它路可避可绕,而仰天坪无论如何也避绕不开;二是仰天坪周围山峰无数,而它却一峰独峙,鹤立鸡群,这占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光;三是峰东下坡之路,是七尖穿越中最陡峭之路,驴友称之谓“绝望坡”,其陡峭远超武功山之绝望坡。武功山之绝望坡,我可一气而上,而此处若反穿而上,非得三歇不可。从檀树岗到仰天坪,约二公里,用时四十分钟。


山脊路




七尖大仙顶之穿越

仰天坪东向防火道,是通往第七尖大仙顶之路。

下途始宽缓平实,下行五六百步,忽陡削而下,路呈若有还无之态,满坡都是驴友在此摔打滚爬,甚至滑溜而下的印痕。原路早已湮迹,而代之的是一串串一窝窝杂乱无章之脚印和油光发亮的溜痕。

我择防火道边缘,杖交左手,右手拉藤拽树,借树藤之坚韧控制下降之势,减轻双脚冲力,跳跃腾挪,转辗反侧,手舞足蹈,顺利下到坡底海拔900余米的郜岭头。从坡顶至坡底,用时20分,自信是驴友中下得极快的一个。

郜岭头也是四叉路口,左下是去安吉之路,右下半小时左右便到东关村C区,驴友若缺水,可下行五分钟到小溪边补水,若力竭难支,可在此下山。过了此处,前路十多公里几无水源,不少驴友乃至向导,在前路都受过断水干渴之苦。

在郜岭头休息二十分钟,再沿前方山脊防火道缓上,行十来分钟便到峰顶,右转沿东南向山脊即达1231米的大高岭。过岭后沿尺余宽山脊小道急下缓上,便达海拔千三百米的大洋山。沿山脊东南上下数次,约四时左右,下到海拔千米左右的峰底平坞岗。

平坞岗也是四叉路口,右下数百米有水源,再下达东关溪,左下可达太湖源,去路隐于东南向箬竹丛中,在雾天和晚上较难发现,故亦常有驴友在此迷路。进入箬竹丛上行,路长且阻,半小时后,爬上了千三百米处的山顶仙人台,右转数十米,有高约丈余,面积约四五平米之方型巨石立道左,此为观景台。

登上石台,环顾四周,但见老松盘龙,怪石成道,岩岫生云,草木生香。箕坐石上,松风送爽,清气怡神,颇有得道成仙,置身世外之感。

下观景台南行,山道逶迤起伏,石挡箬掩,急奔而前,约四十分钟,一峰渐起,先缓后陡,眼见成功在即,奋力而上,五时三十分,登上东天目主峰大仙顶。


七尖顶


大仙顶高1477米,山顶碎石遍布,蓬草矮棘,东零西落,有客捧石成玛尼堆,高约丈余。伫立于顶,目尽吴越,望穷东南。时金乌西堕,日暮在即,昭明晚钟,隐约可闻,穿越终点,依稀可见。夙愿将偿,颇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之心情,遂从玛尼堆东南向小道,趋身直下,到达终点海拔五百余米处的停车场。

从六尖仰天坪到终点,约十二公里,其中上升约一千米,下降千五百米,用时五小时,到达时间为七时十分。




七尖下道人修行石屋




此次穿越,全程步行约七万三千步,四十七公里,累计上升三千五百米,下降四千米左右,用时十五小时二十分,中途二十分钟长休三次,分别在平溪、郜岭头、平坞岗;五分钟左右短休四次,分别在檀树岗、仙人台、大仙顶、昭明寺。

在停车场坐上老刘接车,八时二十分达三亩平老刘家,吃饭、洗澡、饮茶毕,近九时自驾回杭,十时半到家。

因为心情畅舒,喜悦满满,竟浑然不觉其累。


       记于2018年3月31日

在每个尖上打个卡,更完美
一日七尖,厉害!待明年天气适宜,我也试试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