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5-8-8 10:11 编辑
7.9
5点不到醒来,外边却滴嗒着下雨了,原定6点出发,只好作罢,等等看雨能不能停歇。睡不着,微冷,天气预报今天高温只十几度,钻被窝里躺床上听雨声,听每隔十几分钟214上驶过的汽车轰鸣声。挨到6点多些,起身上楼收衣服去。站楼顶,天微明,雨小了,只似有似无地零星飘着些雨点,几缕薄纱般的轻雾飘缈在山腰间,是雨水壮大了队伍,还是早间的宁静让冲江河里的水们更喧嚣了!赶紧收了衣服下来催着老王哥收拾出发。
收拾了,穿上雨衣武装好,也没惊动老板,直接推开院子的推拉门就又来到了214上了。出发就是上坡,还是伴着冲江河前进的。出发处那流水在山角曲折处与村庄道路几乎持平,往上只一两公里后,那河水就沉入到谷底,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了。河的对面的山坡上也有条公路并行,那是通往丽西高速的一条辅路。没有明显的落雨,但似雨如雾的潮湿空气始终环绕身边,脸上雾气凝结的水和汗水流在了一起,一直是湿湿的感觉。上行四公里有余,道路弃了那冲江河往一条小的山谷转折西行。过了个名叫做俄迪的小隧道,道路就行在一个高处的山谷中了。这山谷比较宽一些,有些田地了,种的也就是玉米土豆之类的。山谷中散布着一些人家,看路边一些文字标示这里大概是叫做什么海干那达或者俄迪吧,还是属于宝山村的范围。从早上出发已经往这个山谷里边钻了快10km了,看来他们这里的这个行政区划大概就是一条山沟就是一个村组吧?院落门头匾额多为吉星高照家和万事兴等字样,看来即使这里聚居的是少数民族应该也汉化了。过了村庄在村头休息一下,等着老王哥的到来。一个骑电助力的小伙子,从村子里走了出来,他昨天晚上就在这个村庄的村头搭帐篷住宿的,在村里请求村民给电车充电,没有人答应,现在也只能推着走了!过了村庄,走到这个山谷的尽头,道路又开始爬升,在这远处看,好像坡度还非常大。峡谷尽头处大的峡谷分成了两个小峡谷。道路先往左手边的那个浅尝辄止折回来,再往右手的这个里又行走了一段距离。需要拔高的高度较大,做这样的曲折行走就是为了消解坡度,但道路坡度仍然很大,两个转折过来,又回到刚才峡谷里了,但来时道路却在脚下100多米了吧?刚才经过的村庄已隐现在白雾下了。
9:10上午来到哈彝雪山观景台处,并无什么像样的平台建筑物,也不知观景的地方是能看到那哈彝雪山呢还是背靠的这山就叫哈彝山而得的名字。反正现在是大雾,什么也看不着,也不知道自己身在哪里。早上出发到这里跑了14km了,要照昨天那个吃饭时闲聊的彝族老板说法,今天的上坡路应该跑了2/3了。经过两个阶段的爬升,现在的海拔大概也就3000多点,刚刚过了个地方有个标示为海拔3000的标志牌。
什么也看不能到,就爬到路边儿一个小土丘顶上,还是什么也没看着,倒是在小丘的顶部看到有个蓄水池,底下掉个小鸡儿进去,在里边凄惨地叫着,应该是掉下去好久了。应该是土丘下那户人家养的吧。
下了土丘在路边等着老王哥来到,路边几块石头上摆上王哥带的给养一块早餐。还是弄些馕和小包装的榨菜吃了点。吃饭间四下里张望,所处之处似乎是个垭口样的地方,对面山坡上可能是种的茶园吧,有人在里边劳作,一会儿雾气弥漫过来就遮盖了茶园和劳动的人。
饭后再前行点就到了个名为洞举的村庄,路上迎面而来的去田间喷洒农药的妇人,装束也与我们那相同,为防药液喷到身上,也在腰间围了块塑料布作遮挡。过村庄,道路平缓了些。再往前去,骑行17km了,来到了香格里拉大峡谷观景台,又是一峡谷的浓雾,雾里边儿都能看着牛毛一样的雨丝的感觉了,自然峡谷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也是没看到的,只看到路边立着的写着大峡谷的块石头。继续往前有1km的样子又有个哈巴雪山观景台,这里到了今天行程的最顶点了吧,计得海拔为3315米,往下应该就是下坡了。从那个哈彝雪山观景台到这里好像是转过一个山口到山的另一面儿了,可能山这面就是香格里拉的方向了吧?哈巴雪山是昨天就开始伴行的,已在身后了,这里的观景台只能是回身远望的情景吧,没看到在哪里。倒是在观景台往下看去,看到了个四合的小山谷,像口大锅样,小山谷的正中隆起了个小山包,名为锅底山,倒是名副其实的。大锅里也有个村庄,好像名为万古,有些梯田样的田地。再往前行一两公里,路边又有个哈巴雪山观景台,隔着那锅底山所在的山谷与原来那个观景台相对。这里热闹许多,有些售卖旅游产品吃食的简易店铺,还有位藏装打扮的大哥,牵了头雪白的耗牛,整理的干干净净的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招徕游人们骑上去照相。有人骑上去,他便牵着牛载歌载舞一番,让别人照相。观景台停车处停下了几辆旅游的大巴车,游人不少,生意也很是不错的,这倒是个不错的职业啊,娱人又娱已,还不耽误收米。
过了大峡谷观景台最高点之后,道路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一冲到底。往下只稍微冲了一点,就开始起伏。过了个名为红旗村的村组后,公路两边又是些稀疏的山林,林下及林间空处是些草地,有牧群在其间徜徉着,随处可见牛羊的粪便。牛群好多都挂着铃铛,牛一移动,铃铛就叮当的响声一片,听起来声音很是悦耳,很有些高山牧场的感觉。停歇在路边休息,看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挂满了白色的哈达,不知祭祀的是什么神灵。公路在山半腰缠绵了10公里左右,来到了一大片开阔的草场,好像叫做结达木草原。草场上有牧民牵了马匹在做骑游的生意。
过了这片平阔处,道路开始下行,往下冲了有六七公里来到河谷底部的一座大桥上,桥下一条河流蜿蜒在山谷底部。这河谷十分宽阔,河流两侧多了村庄人家,建筑多是藏式民居。
跨过大桥就到了山谷对面再行有六七公里吧,就到了小中甸镇。镇子之前又有大片大片的草场,道路右边一处小草场里正在举办赛马会。把车子睡在路边,踱过去看看。草场中间用彩旗标示了一个圆形的赛道,不当比赛时间,没有马儿在赛道上奔跑,周围倒有好多临时设置的售卖货物的摊点,有卖服饰的,有卖马鞍马鞭铃铛等杂品的,大人小孩有穿藏服的有穿汉装的,有在摊点上闲逛逛的,有在草地上围坐休息的、聚餐的。看来这不只是赛马会,也是个游乐场,也是个物资交流的临时集市。离了赛马会再往前去些,路的左边是一大片草原,草原中间牛马成了群,绿草如茵的草场间还间杂着一片片黄的蓝的什么花,看着十分舒心。停留下去照了会相。正玩闹时,从镇子方向沿路踏歌而来一群盛装的藏族妇女,粉红色的缠头和坎肩,黑色的藏袍,腰间围着块蓝色的围裙,系着些饰品。她们走成一列,边走边吟唱着什么歌曲,应该也是去那赛马场赶会去的吧。过了这片草原就到了小中甸镇。从昨天过了剑川后到此地是又一次见到山谷间有如此大片的谷地,这里也就又成就了一个镇子。这里也得算是个交通枢纽之处了,高速有出口,铁路有站台。
从小中甸镇那个赛马会的草场开始,道路算是平缓的,时有起伏,一气骑行十多公里到一个佛塔处的路口停下来等老王哥。路口处有个地名标志,叫做土都。这里好像是又一个宽广坝区吧。
坐在那标志牌前休息呢,两个骑公路车的小伙子来到了,一个倒头就睡地上了,吓我一大跳,看到同行并无反应才知道是要休息的。老王哥来到了,就在那佛塔旁边土都标志牌前拿出些干粮就着冷水吃了口算是午饭了。
土都吃完饭之后继续往下缓降。下坡着力不多,感觉有点冷了,停下来又加了条裤子。往前跑了10km,停下来等老王哥。午饭时老王哥说他感觉腿疼了,说是第一天爬那千狮山惹的祸。不知能不能坚持下去,千万别出什么毛病。等到老王哥来到之后,问了下还是疼,让他休息一下,慢慢走,我往前去打前站到香格里拉去寻找宿处。起身再走,就进入了香格里拉市的大坝子里了,214变身为迎宾大道了,继续往下狂奔近10km迎面一座名为和谐塔中塔佛塔作了道路的环岛,就进入市区了。
香格里拉,别名香巴拉、人间天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现在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市及首府所在地,东与四川省稻城县、木里县相连,东南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迪庆州维西县、德钦县隔金沙江相望,西北与四川省得荣县、乡城县为邻。
香市有悠久的历史,汉时为牦牛羌地。 晋时为马儿敢地。 南北朝属党项部。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属吐蕃神州都督府,唐南诏国为剑川节度使地。 宋时属大理国名旦当,属善巨郡。 元代称“大”旦当”,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宣政院辖地吐蕃等路宣慰司。 明中叶后为忠甸,属云南布政司丽江军民府。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以中甸地予某喇嘛,雍正四年(1726)划归丽江府。雍正五年(1727)4月,移剑川州判驻中甸,并划归鹤庆军民府。雍正八年(1730)7月,鹤庆府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5月,于中甸地置中甸厅,设同知,复属迤西道丽江府。 民国二年(1913)4月,中甸厅改为中甸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中甸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中甸县属之。民国十八年(1929),裁腾越道直属省。民国三十一年(1942)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丽江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驻维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
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香格里拉音近藏语“香各尼洼”,即“日月城”。对照其所述,中甸县的人们认为,他描述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于是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而后升级为市,现辖4个镇:建塘镇、小中甸镇、虎跳峡镇、金江镇。 7个乡:上江乡、三坝纳西族乡、洛吉乡、尼西乡、格咱乡、东旺乡、五境乡。
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三江纵谷区东部,沙鲁里山脉由四川甘孜入县境,分两支将县境东西两侧包围,金沙江从土照壁进入县境,南流至金江乡撒苏碧与丽江石鼓之间,突转向东北,至洛吉吉函流入四川境,将县境南部包围。香格里拉成为两头窄,中间宽,“雪山为城,金沙为池”的雄伟态势。县境地形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巴拉格宗海拔5545米,最低点洛吉吉函海拔1503米,海拔高差4042米,平均海拔3459米,县境地貌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河谷。
导航网上找到的一家名为什么鸟的青年旅舍,过和谐塔楼,导航牵引着沿旺池路继续向前,接达娃路右折到了独克宗古城北门处。鸟青旅客栈,在古城中的一条步行街上,门脸小得看不见,导航说结束了,我硬是又兜了两三圈才看到它。进了门往里,像是个天井样的狭小空间,四周是些客房,订的是六人间的宿舍,每人40元。扫码交过费,进房间一看。这个环境太糟糕了,阴暗狭小的房间里挤着三四个双层架子床,洗澡要去天井处的一个卫生间,洗衣服也没处晾晒。房间里,天井里到处充斥着臭烘烘难闻的气味。这客栈是个背包客的集散地,一群徒步的年轻人懒洋洋地或躺或坐在天井里的沙发上上网休憩。
刚入客栈就落雨了,给老王哥发了个定位,让他按照定位到这里来。去街角路口处寻了个药店,给老王哥买了瓶白药喷剂。又等了一会儿,老王哥也到了,帮着安顿了下来,让他休息一会儿,然后独自冒雨到古城里转了转。
来时收拾行李忘记了带充电器,这两天用老王哥的也不方便,准备再去买一个,转到了月光广场附近一个手机店里买了一个。然后登上龟山公园,转了一圈大佛寺。龟山公园建在龟山上,沿陡直的台阶上去,一进门就是处大殿建筑,祀的是龙王,两侧有两个小偏殿,一个供奉的是骑牛的老子,一个是拱手而立的孔子。儒道学说在这里能受到敬奉,此处受汉文化浸润之情形可见一个斑。再往上去居于山顶处的是大佛寺,这是座藏传佛教的寺院,高大的富丽堂皇的殿堂,高高在上的”C”位彰显在这里还是佛祖最大的。这大佛寺说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栋五层高的砖木建筑物,屋顶檐角是金色的,应该是镏金的吧。大殿里奉祀的说是从拉萨大昭寺那十二岁等身像脱胎来的佛祖像,只是被放大到8米之高,并用黄金包裹全身。两边佛龛不像汉传佛教的寺院的格局那样立着罗汉,却是让菩萨们在那里站着了。但汉藏两地塑的佛像的形象是不同的,咱也分不清哪位是哪位了。同时不同于汉传佛教寺院中佛像的连同冠带衣饰一体成型的塑像方式,藏地的寺院里的佛像的冠带衣饰是真的用绫罗绸缎金银宝石制做成再穿戴冠盖上去的。不同于汉地给佛像那小小气气地薄薄地用金水镏一层的镀金方式,这藏地的佛像是真的用金箔贴上去的。所以说到藏地寺院用个金碧辉煌,珠光宝气,你千万别以为那是客气,是夸张,那是真的有真金白银的,真的有珠玉宝石的。
里边转了圈,看看那金碧辉煌的样子,也只能感叹佛祖家的阔气,别无他言。
出门右转来到大殿南侧稍下边点的金刚殿,这里供奉了藏传佛教里的胜乐,大威德,密集三位本尊和他们的坛城。三本尊塑像衣冠了立在大殿的后墙处,三位的坛城呈等腰三角形摆放在大殿前面。佛像还是衣饰华丽珠光宝气的,圆形底座上的三座坛城更 是金光闪闪,不知是否为黄金打造,走了圈,觉得那豪奢似乎比佛祖还甚。
三位本尊的渊源神通看了看那门前的介绍也理不出什么头绪来,倒是查得那坛城的意义学习了一把:坛城的梵文意思是圆圈,藏语意思是中心和边缘。坛城的外在之意是指佛菩萨本尊的净土宫殿;内在之意,是指众生心的清静相;净土宫殿的正中央的本尊,就是众生本来清静的佛性。所以坛城不仅象征着本尊的智慧与威德,同时也是一种显示宇宙人生真理的图绘,一种“无限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闻。这也玄妙得狠,理解不了,就只望文生义理解成那是菩萨居住的宫殿吧。
从金刚殿出来,小心避让着在那黄墙下取景的藏装美女们,顺时针围绕大佛殿转行,倒是把古城全貌看了个明白。
此城始建于唐,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唐代676-679年,吐蕃在维西设神川都督府,在这大龟山建立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明代,中甸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其地即是原来的大龟山“独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语名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两寨遥相呼应,构成中甸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区有名的“日月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某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1936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在独克宗古城藏经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
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在古城的兴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月夜,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
古城是以这大龟山为中心布局的,八瓣莲花的形状没有看到,只感觉山下那些纵向的街巷多以此地为中心往外辐射开去,再有些圆的弧的横向街道串联起来,大概像是摆了个八卦阵,织了张蜘蛛网了。这里曾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古城,但2014年毁于火灾,今所见为复制品。
古城再往外继续漫延,建筑们充满了这个小小的盆地,就是现代化的香格里拉市了。
大殿环行一圈观览古城已毕,就来到了位于大殿东北稍下的大转经筒处了。说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其名为吉祥胜利幢,高21米,重60吨,筒身全部采用纯铜打造,外镀真金,上部浮雕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下部刻着佛家八宝,筒内还藏着经咒,无字真言等124万条和多种佛宝。据说如此巨大之转经筒需要十多人同时用力才能转起来,每转一圈,相当于默念佛号124万声,转满三圈,就会消灾祈福,幸福安康。
小雨着,游人不是太多,只剩下四五个人在吃力地转那经筒,眼见得就要停下了,赶紧上前拉了那牵引的绳子助力。老牛拉犁样用力牵动,一块儿转了三圈,也算给孩子们祈求个平安吧!
归到宿处,拉了老王哥出来,到街上找饭。对面有一家火锅店。进了店,老板让上美团点餐,说是便宜,要了一个128的牦牛火锅套餐还赠送一壶奶茶,一种什么饼子,饭菜都有了,两个人的晚饭就解决了。晚饭后让老王哥回去继续休息,然后又到这个古城里转圈,转到四方街。那里正在跳锅庄舞。围了两圈的人,也有旅客,也有当地的人,服色杂乱,动作简单易学,几乎等同于随着音乐散步的样子,倒也是各得其乐的,伴奏的是时下正当红的一些高原牧歌。看了会,便往小巷深处钻去。城是附着在山坡上的,远离热闹喧嚣,越走越高,不觉就来到一个小山包上了,这里虽是偏僻的很,但也在大兴土木,正在建造藏式的房舍,一些在建的房舍让人看清了现在藏式建筑的真面目了。房屋虽外观上还是藏族常见的样式,但内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替代了原来的木石和夯土结构,砖砌的墙外面再糊上些涂料代替了原来夯土而成的厚重的墙体,恐怕也只有门脸儿是贴了些木雕的立面,是有点个木构件的。这样速成的古城,古寺,在全国各地太多了。得其形而难传其神,游人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真正的古城,那是千百年的岁月积淀下来的,本色的木石,斑驳的砖瓦,见证过历史,留下来沧桑。
下了小山,在龟山的南侧民居小巷中穿行,竟然又来到了月光广场处。广场边也立了些反映茶马古道上商旅苦行情景的铜像,广场中间,一些还未成名的歌手在表演,一套便携拖拉的音响就开起了个人演唱会,也不时有游人互动参与,也算是热闹的很了。不一会, 众人又围起圈了跳起了锅庄。广场西侧是那龟山公园的阶道入口,南北两边相对着两栋建筑,分别是迪庆州博物馆和中心镇公堂。博物馆因时间太晚了,已闭馆了,那边的中心镇公堂倒还是开着的。进去看看,在办展览,一个内容是迪庆州境内茶马古道遗存分布情况,一个内容是红二、六军团过境中甸时在这里召开会议的历史。公堂院内是远观龟山上大佛寺和转经筒好场地,从院里看去,被灯火点亮了的寺院和转经筒多了几分神秘和神圣。
月光广场发会呆,归去睡觉。什么也不洗了,明天赶紧逃走!没洗澡总觉得身上,被褥都湿漉漉的粘糊糊的感觉,灯没灭,不时有人进出,还有个家伙不时咕噜噜地弄袋水烟辗转了很久也没能睡着。
全天骑行78公里,两次翻越,海拔从宝山村的2500升到观景台处的3315,然后起伏来到香格里拉的3300。偶有雨雾,未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