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y75572 于 2025-8-27 07:36 编辑
7.27
板房隔音不好,雨敲打塑料天篷几乎一夜未停。4点半起来收拾,那雨还下得正欢!今天最后一天,难道还要再给场雨战?把超强给准备的橡胶手套鞋套都武装好,准备一旦雨小些就开练。
6点整,雨势略有停顿,立即冲出去,开始出发。道路上还一片漆黑呢,亮起电筒照着老王哥往前。行只三四公里,过一村庄,黑暗中有巨犬咆哮作势扑来,急停喝叱才悻然退却。过村庄路边一群朝圣人,黑暗中冒雨无声前行,让人觉得有了几分殉道的神圣感了。行8km,雨渐大,但天微明,可以灭灯前行了。行10km。又见一群朝圣人,天亮了,能看清他们的装束了,男女都有,藏式衣饰,背包,有的举伞,有的身披雨布。相互问候鼓劲加油,继续前行。12km处道路左转和高速一块儿钻进一个分支峡谷里向南前进。这前12km,虽是上行,但上坡坡度不大,12km处甚至有一个下行俯冲。跟着道路钻进分支峡谷去,就与尼洋河分道扬镳了 。听昨天饭店的老板说,如果不转折,沿那主峡谷再往里去,还有10几公里,就能到尼洋河的源头处了。屈指算来,从大前天下色季拉山进入尼洋河谷中,我已在这河谷里盘恒了四天了,陪伴尼洋河逆行了200多公里。整个尼洋河只有这开头的十几公里,以及林芝往下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那十几公里没有到达。
过了松多村之后,就应该是尼洋河的上游了,河谷重新变得广阔起来,这些宽谷积聚降水融水汇流成河,往下游冲去,冲刷出中游的峡谷,成就下游的那些湿地湖泊。岁月的磨砺让这高处的沟谷宽阔,山坡平缓,山头线条也变得柔美,到处披满了绿绿的牧草,成了藏民们的夏季牧场。这么高的海拔,还有这样丰茂的牧场,真是难得啊,海拔应该已接近5000米了吧。
进入分支峡谷之后,坡度慢慢变得陡起来,好在雨慢慢小了停了,最后就只余下浓浓的湿润弥漫在空气中了。我们应该是最早出发的,从早上出发已行20多公里,只有一辆公路检修车从后超越而过,只见到两波朝圣的人群,其他一既未见人,也未见车,也未见牲畜。八九公里路的路程没有人烟,只孤独的两个人往前骑行。道路再次转入一个小山谷中,在这个谷口的对面半坡上,不知用什么材料镶嵌了两行巨大的白字:工布江达巴松措国家五A级景区欢迎您!在一片绿色中很是夺目。在这个小山谷里,国道慢慢攀升与高速渐相分离,那高速分作两股直行冲着山谷底部的两个隧道口冲去,而这国道却往山谷的高处慢慢攀升,来到山谷的尽头打了一个弯,过渡到对面的山坡上,继续沿一个更陡的长长的坡道上行,就踩在高速的头上去了。回望来时道路,雨后的山谷里白雾缭绕,空气湿湿的。山谷底部雅叶高速直直地往山腹里钻去,而那318却划着曲线往脚下迂回上升,对面山坡上的道路已远远地降到了下方,老王哥如一只黑色小虫蠕动在那上面,拉长声调去喊他,声音在宁静的山谷回荡着。长长的坡道走完右转,就又回到原来那南北向的山谷里了,但已站到高处,接近山顶垭口了。离垭口处大概只一公里的路了吧,后边一辆皮卡样的车子赶了上来,上边拉着几个年轻的孩子和几辆公路车。这应该是从松多那送上来的。


9:20来到垭口,从松都宾馆出发,历时3小时20分,行程28km多一点点,垭口处海拔标高为5013米,咕咚实测海拔是4984,海拔上升750多,道路相较其他垭口不算虐,但披挂着全套雨具在雨中上行,还是挺不容易的,黑夜雨中行走,手都有点冻僵了,最后雨停了爬坡,一身的汗气又没法发散,也算是冰火两重天了。
垭口处在道路两边都平整了片场地算作观景台了,但这里并没有其他垭口那样能远望的雪山景色,只看了看远近那些绿意浓浓的山头。山南坡这片巨大的山谷牧场其实一直还都在记忆里的,现今看去风采依旧,星点的黑色牦牛也如十几年前那样在草场里徜徉似乎时光凝滞亘古未变,只少了当年扎在草场里的几顶黑帐篷。这片宽广平缓的牧场近于一片湿地,在低洼处不时亮着一汪汪的水,汇聚起来慢慢往下走,就形成了拉萨河的一条支流,这里得算是河流之源了。垭口的平台处当然少不了五彩的经幡,道路右手的平台上又塑了几头牦牛的像,也不知什么材质的,头角处被人们挂满了哈达,不知有什么寓意。正在观望间,不知从哪里冒出位骑友来,问我有烟没有。除了那几位坐车上来正在另一侧广场上组装车子的小朋友,一路上并没有人超越我,这位是从哪里过来的?不吸烟,只得表达歉意了。自言,他是昨晚到这里扎帐篷宿营的,夜里这里还下了会冰雨,冻坏了,烟也抽完了,想向我这讨根烟解解瘾。电助力的新疆女士也上来了,相帮着照了几张相。老王哥还没上来,满身汗气已变得冰凉,不敢再停留了,给老王哥发个信息就开始下行了。






下坡开始道路就在这巨大的高山牧场里划了一个三四公里的柔美的大曲线回环。视野开阔,路上没有车,路况也不错,一气放了下来,真是太舒服了。画完这个半圆,道路继续在米拉山的南坡的一个山谷里往南下行,行不远,路边路标指示,下318左折,可通往思金拉措,说是藏族的财神湖,有人考证说那儿是拉萨河的正源,但河流溯源的原则是唯远而论,我觉得把它当作正源是有点不科学的。现在算是行在念青唐古拉山的南麓,进入拉萨河流域了。但从大的流域范围说,这米拉山南边的拉萨河流域和北边的尼洋河流域都属于雅鲁藏布河谷流域,也得算是亲兄弟吧。
行程36公里时,在318里程4435km处,那不要脸的雅叶高速又从山腹里钻了出来,和318国道并行前进了。
道路下行,只需稍微踩踏助力,那速度就起来了,一路狂奔到国道路标4444处,又停下来拍照留念,这儿没有那4000公里的热度,但从那上边布满的涂鸦来看,也是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的,头上还被哪位有闲情逸致的家伙给堆了个小玛尼堆。

行程50公里,过念村,河谷转向西去,道路平缓了些,到了日多乡,日多乡长直的街道得有一公里多吧?这里,从那财神湖流出的河流和从米拉山垭口下那巨大的高山牧场处发源一路跟随318下来的河流汇合,壮大了力量,命名为墨竹玛曲,继续下流。墨竹玛曲的河谷变宽起来,道路两边多有牧场,往两边的山坡山谷里蔓延,直到高处的树木下,牧草非常的茂密,有好多的牦牛。村庄不再往小沟谷里躲藏,就都在宽谷的底部,村庄附近也有了些的田地,村民应该是农牧为生的吧?



征程66公里又过了个村庄,名字叫怎村。沿途村庄密布,名字多为藏语音译,着实是记不住的,但这个名字太有特色,就记住了。过怎村之前,有两个小小的爬坡儿,然后就是长长的大下坡。沿途公路的两侧,还有一些牧场里边能停车的地方停了很多汽车,开始时不知怎么回事,看到人们提着桶,拎着袋子在两边的山上的树林往来,才知道他们都是来采松茸的,看来他们的收获都不错,桶里袋里都装满了。
行程81公里,来到扎西岗乡仁青林村。天早就晴了,有些热了,在路边小学校门口的坐椅上把雨衣,鞋套,骑行手套里的橡胶手套都去除了,一只牦牛悠闲地踱着步,从学校门口走过去。看路标指示,村里有座寺院,名为仁青林寺,停歇的路边就能看到那代表神圣的金顶,决定过去看看。往村中道路折去时,路口有人在卖牦牛肉,正把肉肢解了挂在架子上。寺院在村子背后正中的高敞之处,背靠山坡面对着河谷,占据‘C’位,彰显尊贵。进入大门可见寺院略近方形,院子地面以片石铺地,四周是两层僧舍及其他附属建筑,中间是高大富丽堂皇的佛殿。资料介绍仁青林寺由直贡噶举派高僧强斯根郭仁钦於1416年创建,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石木构建的建筑大概是不容易活在世间600年的风雪里的吧,佛殿一侧有一圈残墙,那里应该是原来佛殿的位置吧。新的佛殿应该是近年的手笔。外观上看,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资料上说它面阔5间进深5间,分为三层。但它并不如汉式古建那样前后平齐,呈正方或长方形,在面阔方向是往后递增的,前突如大门处为一大间,往后增到三间,再后增至五间。而层高也有变化,前突门厅那部分大概是两层,退后到主殿处才增至三层吧!在楼顶前部形成了个阳台样的空间。建筑是平顶的,但是在正中突起了一个小的单檐庑殿金顶,在蓝天白云下金光闪闪,极为醒目,不知是鎏金还是贴金。最前端门户部分的顶部是一个带有八根辐条的金色行程81公里,来到扎西岗乡仁青林村。天早就晴了,有些热了,在路边小学校门口的坐椅上把雨衣,鞋套,骑行手套里的橡胶手套都去除了,一只牦牛悠闲地踱着步,从学校门口走过去。看路标指示,村里有座寺院,名为仁青林寺,停歇的路边就能看到那代表神圣的金顶,决定过去看看。往村中道路折去时,路口有人在卖牦牛肉,正把肉肢解了挂在架子上。寺院在村子背后正中的高敞之处,背靠山坡面对着河谷,占据‘C’位,彰显尊贵。进入大门可见寺院略近方形,院子地面以片石铺地,四周是两层僧舍及其他附属建筑,中间是高大富丽堂皇的佛殿。资料介绍仁青林寺由直贡噶举派高僧强斯根郭仁钦於1416年创建,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石木构建的建筑大概是不容易活在世间600年的风雪里的吧,佛殿一侧有一圈残墙,那里应该是原来佛殿的位置吧。新的佛殿应该是近年的手笔。外观上看,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资料上说它面阔5间进深5间,分为三层。但它并不如汉式古建那样前后平齐,呈正方或长方形,在面阔方向是往后递增的,前突如大门处为一大间,往后增到三间,再后增至五间。而层高也有变化,前突门厅那部分大概是两层,退后到主殿处才增至三层吧!在楼顶前部形成了个阳台样的空间。建筑是平顶的,但是在正中突起了一个小的单檐庑殿金顶,在蓝天白云下金光闪闪,极为醒目,不知是鎏金还是贴金。最前端门户部分的顶部是一个带有八根辐条的金色某轮,两只金鹿跪伏在某轮两侧,面朝某轮做出专注闻法学道的样子来。据说,这组造像寓意着佛法真谛。某轮的转动象征佛法不息地传播,碾碎众生的无明与烦恼。某轮的八根辐条代表通向涅槃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进深方向上递增的三进建筑的前方屋角最上方左右各立一金色胜利幢,六个经幢呈“八”字分开,代表佛法的智慧高耸如幢,指引众生脱离苦海, 能降伏一切障碍,带来吉祥,战胜一切邪见和无明。
大殿朝东坐落在高台上,前脸三层各自从屋檐下垂半幅红黄白三色帘布,上边也绘有佛教纹饰佛宝图案。循台阶上升进入大门,里边以梁柱支撑出空间,分隔出楼层。16根立柱成就了五阔五进的布局,4根长柱直达二层以上串联起二三层。立柱间布设了几排坐垫矮几,几位师傅正在喃喃地诵经。梁柱间挂有唐卡,墙壁上绘有壁画,应该都是演绎的佛教典故吧。靠墙的经架上摆着经书,据说有些经书是用金银珠宝书写装饰的。殿内奉了多尊佛像,大多为泥塑涂金,皆彩衣冠带。佛前奉着一碗碗清亮的酥油和时鲜的水果,照明却是用的灯光,没有点燃的酥油灯。藏传佛教奉佛不像汉地寺院那样有规律,横三世或纵三世佛,或单奉哪一位佛,两边立弟子或胁侍菩萨。进入了了藏传佛教的大殿,就好像进入了个佛像博览会样,各个角落都可能有大小的佛像,有时还把莲花生、宗喀巴甚至是本寺院的创建始祖,历代活佛也请上位供奉,有的佛像还会在同一殿宇里出现多次。咱不是信徒,本就分不清各位佛祖和菩萨的,到了这里就更别想分辨出哪位是谁,有什么样的神通了。转了圈,看神像前的文字介绍,好像是有释迦牟尼佛、三世佛、弥勒佛和寺院的创建者强斯根郭仁钦及第五世某赖等泥塑神主,还有檀香木的十一面观音,其他还有各种形象各样神通的护法神,更是难以辨识。
沿着窄陡的楼爬上第二层,这里不像一层大殿那样高敞,好像是分隔出了很多小的房间吧,里边各有奉祀,佛像也小了些,多是铜铸,饰以珍宝的。好像有什么至尊绿度母、密集金刚、四臂观音等很多镀金佛像,还有不少的小塔。
第三层楼上好像是僧人居所和存贮法器的库房。二层以上就只我一个人在游荡了,走在各间布满神像佛宝的屋子里,还觉得有些怯生生的呢,生怕咱举止不够庄重得体得罪了神明。上到第三层也就来到在外边看到的那像阳台样的地方了,但这里却不是阳台,中间部分是玻璃的屋顶,大概是用来采光的吧?那金色的某轮和胜利幢倒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即了。在西藏,寺院总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逾越的,这里是村庄的至高点,俯看河谷绿意盎然中亮着一道银白,仰望天空却是一片蔚蓝中点缀着朵朵白云,而身边的金色又亮得耀眼,这样的景致大概是能让人终身记忆的吧。




下楼离开后,回望大殿,一位僧人正默默地摆出了禁止拍照的警示牌子,大概是看我在参观时举起手机拍照了吧,可能是出家人的善良让他没有面斥我的不是,但我心里已觉得怪不好意思的。
从寺院里参观出来之后,归回到318上继续行程。再往前走,就是扎西岗乡乡zf所在地。再往前去,河谷又变宽了许多,公路两边多是连片的田地了,作物以青稞居多,也时有大片的油菜花田。行程90km有余,在道路的左手有片油菜花地连绵一两公里的样子,花只初绽,青绿中透出黄意来,已有当地人在山半腰扎营观赏了,若再假以时日,这里一定会变成黄金的海洋。油菜花田铺在平阔的谷底,再往上去是缓升的山坡,被绿色的牧草遮盖得严严实实,慢慢上升到近山头处牧草变成低矮的灌木丛,仍然满眼是绿。
一路走来,一般山坡上山谷里多是牧场,而道路右手河流的方向,高平些的地方是良田,低洼些的地方就又变成牧场。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溪流先是哗啦啦地钻过公路,然后就无声地蜿蜒在湿地牧场里,最后汇入最低处的墨竹玛曲里去。也有些地方没有田地,牧场从谷底一直绿到山头顶上,很还有些天山牧场的样子。山坡上的牛马只是一个个移动的黑点,而近处湿地牧场里的牦牛、骏马们却是眉目清晰神情生动的,大多悠闲的在牧场里游走啃食着青草。
在这些巨大的山谷中间前进,空间广阔,道路不需要再随山谷河流转折,很多地方笔直得一眼望不到头。在这样的道路上骑行,仿佛找到了去年骑行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中间道路的感觉了,只是两边的牧场换成了麦田、油菜花田和牧场交替出现,改变了大草原一成不变绿色的无聊。
虽然有些迎风,但是道路是稍微向下的,也能全速前进,骑行在这样的道路上,真是太舒服了,太过瘾了。道路两旁不时有村庄出现,村庄的名字也够可笑,叫格桑组的好几个,分为一组二组的,还有一个组叫做帕热组。怕热,这里的天气根本不热,我们那里才叫热呢。
在巨大山谷的尽头,11:50左右,行程110公里,就来到了墨竹工卡县的县城。
墨竹工卡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墨竹工卡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东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属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它东邻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南与山南市桑日县、西与达孜区和林周县、北与那曲地区嘉黎县相邻,辖1个镇、7个乡: 工卡镇、 扎雪乡、 门巴乡、 扎西岗乡、 日多乡、 尼玛江热乡、 甲玛乡、 塘加乡。县人民zf驻工卡镇。
县城守在两大河谷的汇合处,在这里,墨竹玛曲汇合了从嘉黎林周的群山中蜿蜒而来的拉萨河,也更名为拉萨河了。拉萨河真正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551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我们一路循行而来的这个墨竹工卡河谷其实只是拉萨河的一个支流河谷,而与它汇合正源流出的那个河谷里,拉萨河也是由两条支流汇合而成,一个是热振藏布,一个是雪荣藏布。热振藏布的支流上源起自嘉黎县,而上溯雪荣藏布河谷五六十公里,能到达直孔噶举派的中心寺院直孔梯寺。它位于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境内的雪绒河畔,距离门巴乡zf4公里的半山坡上,海拔4400米左右。直贡梯寺在西藏宗教史上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地位,它处在连接藏北草原与拉萨平原的黄金古道上,是直贡噶举派的主寺,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的庭祖。天葬是由直贡噶举派创立的,这寺院附近有世界上最大的天葬台,西藏各地施行天葬布施的信徒很多不辞险远,死后会运送到这里来请喇嘛施行天葬。

即将进入墨竹工卡县城之前,遇见一群少年在家长的带领下,在磕长头向拉萨朝圣。停下来问了一下。一个小朋友回答说,他们是四川阿坝州人,已经行走了9个月零二十几天,看样子这些孩子应该是学龄儿童,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兼顾义务教育和宗教信仰时间上的冲突的。有三四个家长同行,也是在磕长头前进的。
318穿城而过,道路两边都是各类经营店铺,在路边便利店买了一瓶可乐作为补给。镇子里道路稍岔出些,有一个小小的寺庙,进去转了一圈,没做停留继续前行。
过了县城,行至111km处停了下来,在路边的杨树下休息一会儿。杨柳的存续需要以丰量的水源作支撑,对气候的要求大概也与人类能生存的气候差不多吧,高大的树冠也能为人类提供荫蔽,见杨柳成林,则必有人迹,自古为人烟聚落的象征,尼洋河谷多柳树,拉萨河谷村庄处却多杨树。

合流后的河谷更加宽广了,两侧山岭远的已相离两三公里,山间谷地有了平原的感觉,田地连片,有了点无际的感觉。两侧不时有分支河谷,也都宽大平缓。大小的河谷里村庄更加密集,有些地方的村庄不再如窄小河谷里那些村庄那样沿河流两侧线性分布,而是在河谷里点状散布,使河谷成了平原地区那样的农耕为主的富庶之地了。合流壮大了的河流走在平缓的谷底,也又纵横起来,又成就了大片的湿地牧场。水量充沛,土地肥沃,农耕发达,为一个社会提供了生存物质的积累,牧草丰茂,牛马肥壮,为一个社会提供了征战资源,从而使这儿能成为吐蕃王朝的龙兴之地。
行程117公里有余,有丁字路口,路标指示左手处山谷为松赞**出生地,这是个异常宽阔的河谷,名为甲玛沟,里边土地平整,村庄密布,说是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故里,也是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冥冥中似定数啊,开创西藏历史和结束西藏割据历史的人都出生在这里。往里还需行走2km有余才能到达参观处,好像原来也是到过的吧,没什么印象了,算了吧继续赶路吧!
过章多乡,道路又有路标指示,还是往左手山谷里岔出可至甘丹寺。
甘丹寺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亲自筹建,是格鲁派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拉萨市达孜区旺波日山上,海拔3800米,建筑群傍山而立,群楼重叠,规模宏大,形似坛城,主体建筑为宗喀巴灵塔殿“司东康”。其措钦大殿建于1409年,宽43.8米,深44.7米,有108根大柱,可容纳3300名僧人同时诵经。殿内主供未来佛强巴佛,后增供宗喀巴等鎏金铜佛
它是格鲁派祖庭,名列藏传佛教三大寺六大寺之首,宗喀巴曾任首任赤巴(住持),其法座继承者称“甘丹赤巴”,为格鲁派最高 之一。 它是历史上是格鲁派显宗修学核心,下分“夏孜扎仓”与“强孜扎仓”两大僧院。这样的地方得算是西藏人文的精粹了,但看路标指示,这次是要深入山谷好几公里,还要往高高的山上爬去,也就没有勇气去挑战了。
道路实在是太好了,上车根本停不住。从墨竹工卡县休息后,一气儿骑行了三十四五公里,过了松嘎村行程至145km处才停下来休息。出着太阳,但是穿着抓绒的速干衣也感觉不到热。都说拉萨是日光城,阳光强烈,好像也感觉不到特别暴晒的感觉,应该是紫外线特别强吧!
再向前去,河谷依旧宽大,徜徉其间的拉萨河时宽时窄,好像始终都没有跑多快,河流两岸还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密布的藏族村庄。慢慢接近拉萨了,河谷里就有了些城市的气息了。看路标指示,山谷里山坡上有了些厂矿企业事业单位,路上的藏地车牌的车多了起来,沿途的树林里,牧场里,拉萨河边有好多藏族家庭开车过来休假,在树林里野餐,还有的在拉萨河里洗刷自己家里的地毯。巴嘎雪湿地好像是一个黑颈鹤的保护基地,金色池塘那里有很多的人在钓鱼。318变成虎峰大道时就进入了达孜区zf所在地德庆镇。达孜,藏语意为“虎峰”。达孜区由原达孜县更名而成,它和墨竹工卡县一起充满了拉萨河拉萨以上的河谷平原。这里已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像个小城市的样子了,穿行近十公里才走出它的辖区。
过达孜行程167km,到检查站停下来上洗手间,离目的地只有13km多一点了。过了检查站,就得算是入了拉萨市区了吧,河谷里的平旷之处就都不再耕作林牧,都让位给各样的事业单位zf机关营业场所休憩公园。前行七八公里,上了香嘎村特大桥傍着拉萨河行走时,建筑密如蜂巢的整个拉萨市就在眼前了。拉萨市别称逻些、日光城,是西藏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现辖3个区、5个县。拉萨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西藏高原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的zz、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 拉萨海拔3650米,全年多晴朗天气。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的美誉。
拉萨市在拉萨河谷下游最为宽阔处,南北宽近十公里了吧。河谷虽是宽阔,但城市建设中一寸多余的土地也是没有的,拉萨河也不能再纵横无羁了,被护坡筑岸规范在宽阔的河道里行走了,河道里还筑坝留水,成了湖泊样的存在。
318骑行之旅就要这样结束了吗?从米拉山口放车下来就是大盘挂小飞,一路150多公里,根本没换挡都是速度拉满,通常一气就是二三十公里。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疲惫,屁股也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太疼。真的一点没觉得累,像这样顺坡下驴的话,我觉得我还能再干他20km,30km,可是我的滇藏骑行之旅却就要这样嘎然而止了,没有到达终点的悲喜交集,却是有些意犹未尽的落寞失落的!大桥上一个藏族兄弟骑着小踏板跑得飞快,甚至还和他一起飚了一会,他问我从哪骑来,我说云南,还夸奖了我两句呢!拉萨大桥横过拉萨河,终于到了它的右岸。衔接道路名为江苏路,这不错,来到这藏地,走的还是咱自己家里的路。江苏东路前行,五点半不到,抵达318拉萨终点站康城青旅客栈,用时11个半小时,实际骑行180km多一点点。老板说,从松多出发,我是第一个来到的。不知道我前面那几个从垭口放车的小伙子住到哪里去了。这是个以接待骑友为业的客栈,在江苏东路斜伸出的一条小巷子里。办理入住手续。两人间有独立卫浴,160元每晚。交了沿途收集的食宿卡片,领取了一张成功进藏的证书,一个 章。一个昨天就到的小女孩在缠着老板要证书,但没有集齐要求的卡片数,老板不愿意给,说你想点办法给把卡片弄齐了再来找我,那意思是让她问别人找几张,我的倒是多不少,但原来不知道,一把都给了客栈老板了。进了房间整理行李,登上楼顶去洗衣刷鞋,本来想把那鞋子丢掉,看看还行,还是带回去吧,把它刷刷,这两天应该是能晒干了。据说,拉萨的建筑是不能高过布达拉宫的,所以多的也就是个三四层吧,客栈大概也就三四层的样子吧,楼顶搭了些阳光房,遮阳棚,用来给投宿的骑友洗刷衣物,欢聚嗨皮。青旅应该是处在八廓街附近不远吧,但是楼高并未秀出,周围参差的建筑遮挡了视线,无法一览城市概貌,只能远看四周山峦,近看周围正在拆建的几处民居。洗漱安顿好,久等老王哥不到,骑车去街上逛逛。导航小昭寺,沿江苏东路北行转林廓北路东行转入小昭寺路只一公里多些就来到寺院门口。时间有些晚了,小昭寺已闭门谢客了。小昭寺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是文成公主奠基建,由汉地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的,初始大概是相当于皇家寺院,供文成公主礼佛,寄托思乡之苦的地方的吧,故坐西面东,遥望东土大唐。但由于吐蕃历史上的战火及兴佛灭佛变化,里边主要供奉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却是由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而文成公主作为陪嫁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却供奉在了为尼泊尔尺尊公主修建的大昭寺里了。**时期,小昭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些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众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小昭寺被废为仓库,现今寺院为86年复建恢复的。小昭寺旁边还有座寺院,名为次巴拉康寺,意思是万佛殿,说是里边供奉的佛像有万尊之多,主奉的一尊释迦牟尼像说是 国王送给松赞干布佛祖本人在世时亲自开过光的,这里是当地老人祈求长寿的寺院。同一街区不远还有座策门林寺,是拉萨“四大林”之一,它与功德林、丹杰林、策觉林并称拉萨四大摄政寺院(“林”即藏语“洲”或“寺”之意),均由清代乾隆时期认定的大活佛担任摄政王时主持修建并驻锡。这些寺院的活佛被称为“呼图克图”,是藏传佛教中最高级别的活佛称号,在 喇嘛未成年前或未正式亲政之前,通常会从“四大林”的活佛中推选一位担任摄政。策门林活佛曾多次担任西藏摄政王,地位显赫。
西藏是佛国圣地,作为首府的拉萨更是寺院林立,且不说那些偏居城郊小城堡一样动辄僧众成千上万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看地图上,在这闹市区周围几百米的街区里有就有大小昭寺,策门林寺,次巴拉康寺,木如寺,北方三佑寺,下密寺等近十座大小的寺院。这些寺院都历史悠久,动辄千年百岁的,传承着不同时期不同教派,不同分支的佛教信仰,让每一位佛教信徒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除了在这些大小寺院修行的出家人,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区各大小寺院的喇嘛们也都会时常到这里来进修,朝圣,因而大街上走着多见红衣的僧尼,神色从容淡定地出没于城市的各个角落,除了我这般没见识的游人还有些惊奇,其他人却是习以为常的了。若不是蜂拥而来的游人稀释了比例,仅以藏族同胞来说,这大街上大概十人中要有一人为出家人了。离开那些藏式建筑的小街巷,就好像穿越一样,大街上的繁华与内地都市无异,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但在这繁华喧嚣中,编发藏装的老人,红衣的僧尼,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游走着混杂着,这情形看似彼此有些格格不入,却又觉得彼此相处是那样和谐。
出小昭寺街,上北京路曲折骑行往大昭寺去,入八廓街近大昭寺需要过安检。穿过门前广场站在寺院前看了会起伏磕长头的信徒,依稀觉得还是十几年前的光景,只是藏民的衣饰好像比那时华丽了些,说明藏地人民的生活是更好了吧。到那唐蕃会盟石柱前站站了会,看看那些贴着古老的白墙傍着沧桑的门户摆出各样姿态照相的时尚达人,这倒是十几年前没有的风景。寺院是十几年前进去过的,当时在导游的引导下在幽暗的建筑里懵懵懂懂转了一圈,也经过了那十二岁等身像前看藏民排着队把酥油灯缸加得满溢出来,一位喇嘛拿着舀子样的东西把那酥油舀出来放到其他容器里,也曾上到那屋顶去看那些金色的法轮,胜利幢,金顶,仰望蓝天白云,看着不远的屋顶上踏歌劳作夯筑屋顶的藏民,但对布满大殿里各处的那些大小不同,神情各异的神佛们却没做太多研究,实在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了。


这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一样是拉萨甚至是整个西藏的象征,它在藏民心中是无比神圣的,是各地藏民们朝圣的终点。
资料介绍,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传说建造时用山羊驮土填塘,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寺院后因在此举办传昭法会而更名为大昭寺,唐吐蕃松赞干布时为安置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初建,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 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格鲁派的传昭大法会,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届时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会集中在拉萨大昭寺。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zf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而象征着中原王朝对藏地主权宣示的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也在大昭寺进行。这里可以说是旧西藏的政教中心。
不像汉地寺院那样由多个独立的殿堂如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等散布在院落中构成的寺院布局方式,大昭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布局格局,它是一座大型的、内部结构异常复杂的多层藏式楼宇单体建筑。在这个建筑内部把汉地多座殿堂内分祀的佛像分布在一间间的佛殿里,它们以觉康佛殿为核心,由内向外层层展开。各层、各殿供奉体系完备,涵盖了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菩萨(观音、弥勒、文殊、度母等)、祖师(莲师、宗喀巴等)、藏王(松赞干布)、护法神(班丹拉姆等)等藏传佛教所有重要崇拜对象。
在这些佛殿布置中
供奉文成公主进藏时陪嫁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觉康佛殿是绝对朝拜中心,其余十余间佛殿如众星拱月般环绕它。有主供无量光佛(阿弥陀佛) -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无量光佛殿,有主供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祖师、密法奠基人莲花生大师的莲花生大师殿,有主供强巴佛(弥勒佛) - 未来佛弥勒佛殿,主供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的观音菩萨殿,主供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的宗喀巴大师殿 ,主供大昭寺建造者,被视为观音化身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殿 ,有主供大昭寺和拉萨城最重要的女护法神,班丹拉姆(吉祥天母)班丹拉姆护法神殿,有主供过去佛燃灯佛燃灯佛殿,有主供药师如来(药师佛)及其七位协侍佛(合称八大药师如来)八大药师佛殿……在这些佛殿中又都各有共祀,陪伺的佛菩萨护法们,各样的神主把整个佛殿装得满满当当的。
这些奉祀的神佛造像有泥塑,铜铸,画像等形式,再加上木雕,彩绘,唐卡,壁画,金银珠玉的装点,无不是西藏各时代能工巧匠的呕心沥血之作,让这座寺院不仅成为一座宗教圣殿,更成了西藏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和活化石。
藏族信众有围绕圣地绕行诵经祈福的传统,比如转山,转湖,转寺,把这些视为做功德。作为藏民朝圣终点的大昭寺有由内而外三条转经仪式的路线: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最短的只有200米左右的囊廓是内部走廊, 因直接环绕藏传佛教最神圣的觉沃佛,被视为能量最强、功德最大的转经道。在这些转经道上千百年来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青石地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把信仰融入血脉之中。十几年前那次进藏,曾在黎明前到八廓街寻访,黑暗中就见到了很多无声叩拜着的或者转动手持的小经筒喃喃诵经的身影在这八廓街上前行着,今天的八廓街上游人和叩拜的信众还是各行其道各不相扰,各自生活在自己浮华或纯真的精神世界里。
老王哥到了,电话联系,给说了房号让先安顿洗漱,然后经八廓西街,夏萨苏路,过冲赛康市场上北京路返回宿处,与老王哥在宿处附近店弄了顿晚饭。今天是骑行的最后一天,也是减肥工程的最后一天,想再虐自己一把,一路上不吃,不吃就是不吃。2瓶可乐一瓶水坚持到了拉萨,放在驮包里的2根香蕉和一包蛋糕,也懒得取出来补给。老王哥是骑行到拉萨后直奔布达拉宫广场去打卡的,因而晚到了几个小时。我却是先到大小昭寺报到去了。饭后让老王哥回去休息,骑车再去布达拉宫打卡补课去。
不知为什么江苏路并未直接与北京路相交,而是通过一小段的林聚路与北京路衔接的。北京路一路往西两公里有余就来到布达拉宫下边了。骑着车子是没法进入布达拉宫广场的,又没地方寄放车子,就在北京路两侧骑行了几趟,远望下夜幕下的灯火辉煌的宫殿。
布达拉宫修筑在这这河谷盆地中间一个突起的小山包——红山之上,处在城市中心位置,居C位可俯瞰全城上。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始建为红山宫,17世纪伟大的五世 喇嘛重建,后历代达赖喇嘛摄政活佛在中央王朝统治者的支持资助下多有增修,遂成现在的建筑规模。“布达拉”源自梵语 Potalaka(普陀洛迦),是佛教经典中记载的观音菩萨的道场。在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被视为西藏的守护神。藏族人普遍认为,历史上的伟大赞普(如松赞干布)以及后来的 喇嘛,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由他们修建的这座宫殿被视为观音菩萨在人间的居所,是观音菩萨道场“普陀洛迦”在雪域高原的显现,布达拉宫的名字直接体现了其作为观音菩萨驻锡地的神圣地位,强调了统治者的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的权威。
布达拉宫是座城堡类的建筑,由三大板块组成,兀立山顶俯视人间的山顶宫殿区,山前的雪城,山后的荣角禄公园。山前山脚处是“雪城”,分布着原西藏zf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 山后的山脚处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 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沿宫墙外也有条 约1.5公里转经道把这三部分包括进来称为“孜廓”。
主体是山顶的宫殿区,这里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 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 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 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居中的主楼红宫高117米,起自山半腰,外观13层,实际内部空间为9层。建筑布局上, 代表世俗政权的白宫低于代表神权的红宫,它围绕簇拥着红宫,表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
代表着俗世zz与生活 的白宫是 及摄政活佛们日常起居,处理政务,举行典礼的地方,有东日光殿、西日光殿、东大殿……
而红宫是宗教圣域,是 及摄政活佛们与神灵沟通的地方,上升到这里的 、活佛们就不是人了,是神了。这里有8座历代达赖的镶金灵塔殿,其中五世 的灵塔高达14.85米,建造时耗黄金3721公斤,镶嵌珠宝2万颗,内藏五世
真身。
这里有众多供奉神佛的佛殿,经堂,有供奉镇宫之宝天然形成的檀香木观音像的圣观音殿(帕巴拉康),有供奉用于密法修行的巨型鎏金时轮坛城(佛教宇宙模型)的时轮殿(堆廓拉康),有供奉8尊鎏金弥勒佛的弥勒佛殿(强康)有供奉乾隆皇帝画像与牌位的殊胜三界殿……
在红宫白宫四周和间隙也有众多附属建筑,主要是起居仆从,驻防卫士之处,为这座庞大的宫殿的主人做好服务防御等工作。
布达拉宫是座巨大的艺术品宝库,这里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记载西藏历史、讲述佛教故事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等各类在册文物约7万余件;有8座金质灵塔,5座的立体坛城;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6万余函(卷、部);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zf与中央zf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 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
而布达拉宫本身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建筑布局,色彩搭配都独具匠心。起自山腰,与山体融为一体,笼罩山顶高高在上的宏大布局,棱角分明厚重高大的墙体,雕梁画栋的华美装饰的建筑群落渐次升高,层层递缩,环护中心,都传达着神权政权烕严不可冒犯的信息。蓝天白云下,代表着慈悲的用牛奶、石灰、蜂蜜浇涂的白墙,代表着智慧与力量用白玛草染色压筑的红墙,代表着佛法至高无上金光灿然的金顶群组合在一块儿,让布达拉宫成了一幅画成了一首立体的诗。
夜幕星空下,远望着这样一座艺术瑰宝,高高在上的的布达拉宫仿佛离天更近了,也仿佛更加神秘、神圣了。


原路骑行折返回宿处,今日骑行180公里,从4285米的松多村,上行28公里翻越号称5013米的米拉山口,然后一路下行150公里左右到了3660米的拉萨。下午又在拉萨城里骑行参观弄了十几公里,也没觉得太累。要看这样,甘丹寺是应该去看看的。宿处院子里有台电子秤,上秤约了下,还剩150,来时在家是近18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