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第一名胜:大明寺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东

  大明寺位于江苏扬州市城区西北郊蜀冈风景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有扬州第一名胜之称。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据《旧五代史》载,公元887年,庐州刺史杨行密与宣州刺史秦彦对战时,在此扎营。

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6年5月25日,扬州大明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

围观欣赏美景
  观音山特色: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 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届时,北起滨海,南到苏南乃至沪皖等地香客,亦陆续赶来进香。十八日晚即有人上山敬香,十九日天未亮即有人到寺里烧头香。



  从元代至元年间开始,历经明、清两代,屡废屡修,现在寺的建筑多为清光绪年间所建,佛像均为1984年以后重塑。观音山是山寺的代表,它处蜀岗东峰,因其地势在扬州最高,所以构寺才大胆使用山寺的构造方式:不强调对称,而是在山体顶峰,随山势筑殿。山上古树蔽日,红墙高耸,楼殿参差,山与庙俨然一体。其特点一是曲折幽深,从山前道路上山,曲折逶迤,攀登到顶,砖铺山道,蜿蜒而陡峭,两旁如城墙上的女墙,因而有“小长城”之誉。山上有圆通宝殿、迷楼、紫竹林、上苑等建筑。这些建筑都不在同一中轴线上,比如山门殿,坐西面东而建,而天王殿和圆通宝殿则坐北朝南,你正以为无路可走时,绕过偏殿 ,则入紫竹林,登几级台阶,又见迷楼出现在你面前。古代墨客勾勒过这里的景致:“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木盾,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户,上下金碧。”其特点之二是险,寺处山巅,以块石垒基,建筑皆气宇轩昂,崇楼杰阁。山下仰视,悬崖上危楼对峙。这里的树林叫“云林”,此处的池塘为“天池”,此处的楼为“摘星楼”。高宗南巡时,曾赐一联“渌水入澄照,青山犹古姿”,横批“峻拔为主”将其险峻之态恰当地概括出来。

  观音山的佛像是很有特色的。这里的佛像不同于一般寺院以“释迦牟尼”为主像,其他佛像皆众星捧月。此处以“菩萨”为主体,同时供奉四大佛教名山菩萨,院落东侧房中为文殊菩萨,西侧房为普贤菩萨,文殊殿后为地藏王殿,在四大菩萨中又突出观音菩萨,主殿圆通宝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巨型坐像。观音山的佛像,美学价值极高。古代的雕像家逐渐将世俗融汇于佛教虚幻之中,其塑像造型力求塑出人物的不同神韵,观音山的三十二应身,不仅面型、衣着、动态各尽其妙,无一雷同,更重要的对人物神态的细部处理力求呈现人物不同性格,衣裙褶纹飘飘欲动,栩栩如生。

  观音山寺位于扬州瘦西湖的蜀冈东峰观音山。在大明寺东侧,是山寺的代表。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观音山寺以供奉观世音菩萨而闻名,是佛教信徒朝拜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环境幽静,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观音山寺在扬州文化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游客敬奉观世音菩萨的首选之地。

  扬州观音山,隋炀帝曾建行宫“迷楼”于此,宋以后历代建有寺院,有“第一灵山”之称,现展出很多唐代出土的文物。这里是扬州的自然制高点,远眺江淮南北,一览无余。

  观音山是隋代迷楼故址,据《迷楼记》载,迷楼是隋炀帝行宫,浙江匠人项升设计,“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隋炀帝曾说:“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隋亡楼毁,明代雇桐曾题匾“鉴楼”,分明取“前车之鉴,以警后世”之意,以隋炀帝的教训鉴戒后人。

  平远楼:此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楼名取自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咸丰年间楼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增题“平远楼”额,并撰联。平远楼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平远楼北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

出大明寺,步行去附近的观音山,路过扬州革命烈士陵园。

双峰云栈

  在植有杜鹃等花的长方形花坛之上, 置有“印心石屋”石碑一座,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旻宁赐给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的御笔。陶澍于道光十五年入京觐见,宣宗旻宁问其家世里居,得知“印心石屋”的来历:陶澍寓居洞庭资水畔,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澄潭潆伏,深数十丈,有石出于潭, 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陶澍幼时随父读书,书斋在此石北岸,名曰“印心石屋”。旻宁因此为陶澍题“印心石屋”四字。这也大明寺是一宝。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