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歌后|两日双山赋:白云山的云与攻离山的险,一场“仙气”与“硬气”的碰撞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本帖最后由 秋风飞云 于 2025-9-3 16:45 编辑

作者:太阳歌后
(记跟秋风队长的第三次徒步


2025年7月26日,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踏上了两天的洛阳大山之旅,激动的是又可以跟着秋风队长一起出行了,忐忑的是担心走不完全程,继第二次山野徒步活动后,由于膝盖髌骨软化导致的膝盖无力经过一个月的吃药和锻炼刚刚恢复好。
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厚重也掩不住其怀抱山川的灵秀。此行的目标是地处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缥缈若仙的白云山与峥嵘如刃的攻离山。 上午九点多到达了白云山的游客中心,一起出行的35人乘坐景区公交开始上山。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与环绕,到达了乘坐小交通的地方,乘坐小交通到达坐缆车的地方,一路上吹着凉爽且舒适的山风,心已经飘到了九霄云外。从这个地方开始,如纱的薄雾已经笼罩着山的轮廓在飘荡,同行的人纷纷感叹着云的重峦叠嶂。乘坐缆车上山时,缆车缓缓上行升高,视野逐渐开阔,可以透过车厢俯瞰脚下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森林,如同巨大的绿色绒毯,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恢弘的水墨画。我有些恐高,还好有我的小伙伴阿敏一路上拉着我的手陪伴着我。下缆车后开始步行登山
围观欣赏美景
在回程路上,民宿老板开着车来接人,我和MJ俩人偷懒坐上了老板的后备箱先一步抵达了民宿吃上了午餐,坐在汽车后备箱的体验也是头一次,格外新奇。虽然身体疲惫,但充满了力量感。等大家集合完毕,收拾好东西,我们结束了两天的徒步之旅,踏上了回程的路。坐在大巴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眼前浮现,由于在山中,手机大多时间是没有信号的,整个人的心是安宁的,也是自由的,不受外界任何人的打扰,仿佛与世隔绝。



两日攀登两座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诗篇”。白云山,是飘逸的行云流水。攀登它,是追寻一份超然的意境,是心灵的诗意栖居。攻离山,是铿锵的金石之音。攀登它,是一场与自我的角力,是意志的铮铮宣言。这两座性格迥异的洛阳名山,共同谱写了一曲完整的“攀登者之歌”。它告诉我:山的高度,不仅在于海拔,更在于攀登者内心的维度;山的风景,不仅是目之所及的壮美,更是汗水浇灌、勇气开出的心灵之花。在白云之巅,我触摸到云端的宁静;于攻离之险,我淬炼出生命的硬度。这双峰之行,将永远回响在我的步履之间,成为日后面对人生起伏时,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征服了险峻的山脊线,攻离山并未吝啬他的另一面,午后开始下山,深入山腹,探索隐秘的峡谷。这里光线幽暗,怪石嶙峋如鬼斧神工,清泉在石缝间淙淙流淌,带来了一丝清凉与灵动,行走其间,仿佛进入大自然的秘境,感受着大山刚硬外表下涌动的生机。下山的路走的并不容易,一多半路都是湿滑且陡的泥土路,只有借助路边长枝条的植物才能安全到平缓的地方,每一步都格外不易。我们边走边唱歌,完全将疲惫抛之脑后,反而越唱越兴奋,同时也发现往事如烟大哥唱歌很好听。途中遇到了一只不知什么鸟,发现它时它静静的卧在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好奇的托起它,此时此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动。快到山脚下时,路边裸露的岩石上还发现有很小的蜥蜴,令我格外新奇。走到山脚下时间尚早,大家在水泥路边的小溪流和水潭中嬉戏,感受攻离山给这个夏天带来的凉爽和欢乐。攻离山用它最原始的粗粝,完成了对攀登者筋骨与意志的淬炼。

终于走到山脊宽敞一些的地方,大家边聊边笑的开始享用午餐,吹着山风,甚是惬意。回望那如同刻在巨兽脊背上的蜿蜒来路,一种难以言喻的豪情油然而生——那是用筋骨和胆魄赢得的勋章!补充完能量,稍作休整,继续出发。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莫过于那几段悬挂于绝壁上的不锈钢“天梯”了,往事如烟大哥拉着我的左手,右手抱着梯子的扶手一寸一寸的往前挪动,每一步都踏在心跳的边缘,用意志对抗内心的恐惧,我也在心里无数次鼓励自己“没事,不害怕”才走过了那一段又一段的“天梯”,对自身的极限挑战一次又一次突破。但偶尔的向下瞥一眼,眩晕感瞬间袭来,血液似乎凝固,此刻没有退路,唯有专注。

攻离山在《山海经》《水经注》中均有记载,“攻离之山,淯水出焉,南流注于汉”,以险峰林立,瀑潭成群的自然风光著称,素有“小黄山”之称,这里还是野百合的种植基地。


攀登之路,甫一便显峥嵘,走了将近两公里的水泥上坡路后,规整的路面没了,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破碎的岩石,崎岖难行,石块杂乱堆积,几乎没有平整的落脚处,仿佛天然的“屏障赛道”,对徒步者的体力、平衡感和耐力都是严峻的考验,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方能在这乱石间艰难前行,从这里开始才真正开始进山。走了大约500米的乱石路后,开始进入山林,山林的路期初比较好走,走的也比较快,一直处于队伍的前列,民宿老板说攻离山是周边城市户外人经常徒步的一座山,所以登山路很明显。刚入山的地方看路牌上标识是野生大百合的种植基地,我们去的时候百合花已经开过了,就剩大球球,但是依旧很漂亮。越往上走越是陡峭,已经没有一开始的游刃有余,已经稍觉困难,山林里很湿润,脚下还有些泥泞,危险系数陡然增加。大概走到距山顶三分之二处的陡坡上时,遇到了一段沿着峭壁搭建的木头路,一边是直立的峭壁,另一边是山坡,由于本身就恐高,走了两三步腿突然开始软了,佝偻着身子顺势爬到了满是青苔的石壁上,不敢动弹,这时阿敏帮我背起了包,一半大哥走到我跟前一边鼓励我,一边拉起我并站在我的身旁挡住了陡坡往前艰难的走过了这段木栈道,本以为这已经很吓人了,谁曾想,挑战才刚刚开始。过了木栈道,又到了一个山体的夹缝中手脚并用的爬了上去,我也不敢乱动,坐在中间一小片儿地方缓解一下,这时,已经到了第一个山头了,我已经处于队伍末尾了。稍作休息,又开始沿着山脊继续前行,越走路越窄,最宽的地方可能只有一米,我越来越不敢走了,从这阶段开始往事如烟大哥就一直热心帮助我,拉着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依山就势开凿的陡峭石径,以及需要借助村民自建的近乎垂直的“天梯”,许多路段对我这个恐高症患者并不友好,必须真正的“爬”,手掌紧贴粗糙冰冷的岩壁,十指用力扣住石峰,膝盖抵着坚硬的山石,全身肌肉协同发力,才能向前移动一寸。汗水早已浸湿了后背,喘息声在山谷间回荡,风在嶙峋的石缝中呼啸穿行,仿佛是大山粗重的鼻音,考验着每一个攀登者的意志。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