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行:他念他翁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他念他翁, 是藏族人民心中“神圣高洁的神山秘境”。主峰大米勇雪山,被赋予了“神女峰”的意象,是梅里雪山的“三女儿”。山间诸多海子被认为是“山神的眼眸”。

去年开始就惦记他念他翁看海线。听说风景美极了,而且路线不算极致虐,轻装能雇马驮行李开心轻松看雪山、翻崖口、看海子,想想都美!
必须走一次啊!

    组织开心队伍:我,小涛,小黛,海燕。
    约定开心时间:9月20日~25日。

  19日包车去拉岗村,途经盐田乡。
这里的千年古盐田以原始的手工晒盐技艺闻名 。
盐田分布在澜沧江东西两岸,以木架和泥土搭成方格,面积从几平米到几十平米不等。

19日下午到达拉岗村。
拉岗村高悬在澜沧江岸之上,海拔约3400米。从盐井乡可以看到对面上山去拉岗村的盘山路,两地之间的路程约10公里,全是碎石路,坡陡弯急。
下午在拉岗村溜达,看见八处房屋,只有4家有人居住,其余都是大门紧闭上了锁。

拉岗村拉姆家在村头,当晚我们入住这里。
远看拉姆家的几座房屋,依偎着葱郁的山林,远处是连绵的群山,云雾缭绕,有种遗世独立的静谧感。
拉姆是家里的长女,有两个弟弟。我和拉姆一直是电话联系,她的孩子在盐田乡上学,她在陪读。大弟弟两天前跟团进山,是赶着一匹骡子带着物资给团队做饭的。家里还有她的爸爸妈妈还有小弟弟。

一座藏式煨桑塔,静静的立在山坡上。
是当地藏族群众进行宗教祭祀和民俗活动的场所。

高海拔气候变化万千,下了一场毛毛雨。盐井乡的山谷间就冒出一道彩虹,把青山和山谷连了起来。

  

在拉姆家住一夜,一早一晚两顿饭,每人收费130元。妈妈做的四菜一汤,家常菜色香味俱佳。还有自酿的青稞酒和葡萄酒,我们都浅尝了一下,味道很醇美。
用来泡奶茶的老壶,带着岁月痕迹,满满都是藏式风情,纯正的藏式酥油茶,多喝一点可以抗高反。
徒步第1天(20日):拉岗(3500m)~丁差错(3850m)~错来(4250m)~一字泵草甸(4400m)
全程7.1公里,累计爬升1030米。

出发
拉姆的爸爸牵着两匹骡子驮着我们的驮包,与我们前行。他走的快,进山不一会儿就没影了。

山脊上的烟火。
极目望去,蓝天白云,拉岗村就卧在远方的山脊上,错落的房屋缩成了小巧的火柴盒。
这里没有原始的闭塞,手机有信号,人们能看见山外的万千模样;却又守着最难得的纯粹,日子过得像山间的风,安静、简单。

  

刚进山就有拉姆设立的牌子。扎西是拉姆的大弟弟。

在树木茂密的原始森林当中行进。脚下的路已经踩出明显的道。顺着道眼往上走就行。

  

不知何时跟来一头牦牛。慢慢的跟在我们后面,一直跟到一字泵营地。

丁差错的湖面静得像块玻璃,水浅又透彻。沉落的树木枝干、不知名的草叶、蜿蜒的水草,水下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碎石坡上的风景
进入碎石坡路段。整面山坡全由大大小小的岩石铺就,尽管碎石坡的攀爬非常累,但抬头撞见的风景,瞬间抚平了所有疲惫。

碰见一位下山的藏族大哥。这种红穗(英雄结)是康巴藏族男性极具代表性的头饰元素,红色象征着勇敢与吉祥,常与发辫结合,再搭配玉石或象牙材质的箍环,缠绕于头顶。大哥脖子上佩戴着由红色珠子串成的项链,很有民族风格。
大哥是5天前进山挖红景天的。他挖了满满两袋子红景天根,说大概有70斤。背到盐井乡卖,湿的一斤15元,晒干的一斤35元。

  

错来的两山之境
左侧高山上,两道瀑布顺着山势垂落,像白色哈达;右侧的山峰却截然相反,崖壁如刀削斧劈般利落,线条冷硬。
两山之间的空间碎石铺就的平地,水流在碎石间穿行。

再爬升200多米到达营地。营地坐落在山谷腹地,四周环绕着巍峨的岩石山脉,山坡上分布着低矮植被。营地附近清澈的河水在岩石间潺潺流淌。远处的山脉与蓝天白云相接。
营地有牧民板房,屋里有床,床上铺着被褥。收费每人一晚100元。

高原夜宴的火锅香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野间,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锅里的汤咕嘟咕嘟翻滚,嚼着喷香的牦牛肉和丸子,旅途太美好。
我们把垃圾装一个袋子里,高挂在板房房檐上,免得动物来找食物捣乱。结果万万没想到啊,来捣乱的竟是白天静静的跟在我们后面的那头牦牛。它抬头使劲抻着脖子,翻着垃圾袋。
徒步第2天(21日):一字泵(4400m)~加米错(4550m)~龚拉垭口(4900m)~切坛营地(4350m)
全程6公里,累计爬升550米。

出发

  

顺着水流往上慢慢爬升,到陡坡前有左右两条路。我们选择左侧,左侧道路离龚拉垭口近一些。
上去平台之后发现右侧道路可以直达加米错,近距离观看加米三个错,还是走右侧路比较好。

别人的标记是加米三个错,我却看见了4个。

加米错的碧色明珠
我最喜欢中间的加米错,像碧色明珠,像顶级的绿松石,在阳光下泛着层次分明的蓝绿。

加米措旁的山脉,山峰如锋利的刃,层层叠叠刺向天际。我们站在坡上,成了渺小的点缀,衬出群山的巍峨。玛尼堆静静伫立,传递着堆砌者美好的愿望。

  

看罢美景开始爬垭口。遇见下山回家的拉姆爸爸。黑黑长长的辫子,接上康巴藏族红色英雄穗,缠绕在头顶上,很精神。他的普通话很差,我们交流基本要靠肢体语言,他一直让我感受到真诚和热心。
龚拉垭口是拉岗村和沙多村的分界,以它为界,一侧属于拉岗村管辖,另一侧则是沙多村的范围。拉姆爸爸只能送我们到这里,他把我们的东西放到龚拉垭口后面的切坛营地,他就回家了。
从切坛营地开始有沙多村派人来接应我们。

龚拉垭口的碎石陡坡:每一步都是硬仗。
左边图里有小黛,右边图里有小涛。人在大片碎石里显得特别小。那些碎石块乱七八糟堆着,这哪儿是爬山,简直是跟碎石坡“较劲”呢!

  

龚拉垭口的经幡与石
岩石山棱如刀削,经幡在山巅、石缝间铺展,红、黄、蓝、绿、白的色块在风里翻飞,把藏地的信仰与祈愿,都系在了这垭口的风里。

龚拉垭口后的下坡盛景
过了垭口一路下坡,前后左右的山峰各有各的气势。脚下的路顺着山势往下,偶尔还能看见石缝里开出的小花。

切坛营地:山谷里的高原栖居地
这儿的草甸软和,溪水清澈,山景巍峨,营地舒适。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