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山水上石林 - 云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云南

  行文之前,先以敬畏的心怀,诚挚的感谢昆明地区,今年极富充沛的雨水。是它以胜过以往的激情,滋润了高原大地,让稀罕了许久的雨水,浸润了高原的土壤和高原的山川河流。

翠绿了山野高岗的灌木丛林,灌溉了田野牧场,还悄然而就了一些地质风貌的焕然一新。

  更是点石成金般的于石林蓑衣山地带,悄然造就了一座全新季节性、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的“水上石林”。

据传蓑衣山原为三叠纪浅海,经地壳抬升、溶蚀崩塌,形成刀脊状石峰与垂直溶沟,形似披蓑衣的渔人,故而得名。

  蓑衣山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地处长湖景区附近,石林县与弥勒市交界的所处地带。

蓑衣山的洗麻塘,为一季节性的水上喀斯特地貌,因水位变化而形成蓑衣山水上石林的自然奇观。

  山的静默稳重,反衬水的灵动与柔美; 水的无形变幻,定义了山的有形边界。

水的柔和清透,愈发凸显山的坚毅与深沉,并渲染青峰的孤高与冷峻。

  故而山水始终合而为一,自是最贴切的相互呼应。二字相并,道尽了世间相依相成的至理。

故而山水合为一词,自是最贴切的画卷。二字相逢,便晕染出半部中国诗的意境。

  故而山水合为一词,自是最贴切的留白。

二字相望,其间已是云烟生灭,气象万千。


  相信无需多久,此处又将成为春城昆明又一打卡网红地。

到时那些最先的光顾者,自会看着后去者的风情趣闻,回想自己的曾经;后临者有可能会在人头攒动的氛围里,插缝觅景、人海中构图对焦。

更有可能,

引来些“财迷”戴着高帽搭台唱戏,

让商味顿起而轰轰烈烈……

  山若无水,便显了枯槁、荒凉之态;水若无山,便做了沧桑和一马平川的单调。

水对山的环绕,方使得山呈现坚硬和冷峻,愈发突显山的秀美挺拔;山对水的依存,便彰显了灵动的巍峨;倒影水中山的影姿,一实一虚间得而幻化诗样的意境。

  狰狞的溶石上,向天举杆的笑靥,比阳光还炽热;夸张的造型,总是嫌弃自有的风采不够大气。

脱鞋趟水的怎么都要穿越阻隔,再是笔直的石柱,也敢模仿壁虎徒手登临。

  跨过孤零的岛石,放上折叠的小桌,也要尝着美食品山水。

更有临水扎营,炖锅炼油浇粉的户外玩家,让热腾的香气薰了过往的人流……

  起伏的峰岩峭壁,呈了厚重沉色,于轻波之上成双成对合为剪影。

高原独具的湛蓝白云,更是俯身奇石、船影、波光粼粼之间。相融相谐宛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周六一个平凡的日子,方圆十来公里范围里,突然便凭添了上千成百的户外徒步者的身影。

每一座石峰,都有构图取景的人群;每一块可以站立的溶岩,都是留影合照的人影。

  清代诗人卢同根曾有诗赞曰:“蓑衣久远响山名,石壁诗存鹤影清。若许全真参妙谛,邱仙未至有余情。”

蓑衣山历经岁月洗礼,又在今年最特别的雨季里陡然成名,彷佛都是时来运转的修练。

  喀斯特岩溶的奇石,从水中拔地而起屹立于蓝天白云之下,宛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夜之间让石林风景区又凭添了一处游人簇拥游览的胜地。

简单快乐户外的桨板游船,更是悠然的穿行于石峰石笋之间。山风掠过微澜涟漪,鸟语啁啾花香阵阵。

  其实水上石林,一直就在那原地。屹立了千年的风景,附近村民哪有不晓之理?无数代的朝夕相处,惯常生活的见惯不惊,忙碌于生计的无暇顾及,才是水上石林久久未能出名的成因。

也是因为,一直就没有雨水的从中加持,蓑衣山的水上石林,才未能显山露水。

  当2025年频繁充沛的雨水让低洼处渐渐成积,在积久成潭溢满延展的趋势下,形成了平均水深约5米,石峰与水相衬相依的水上喀斯特景观。

那些布满溶蚀风洞、墨蓝色的石峰,在潭水的托举映衬下,也就催生了一片崭新独特的湖峰风景。

最终又在一些偶然因素的从中促发,一传十十传百的发酵下,自然也就轰然成名。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