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婺源自由行,熹园 - 广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从瑶里古镇前往婺源,民宿老板推荐走山路,S302景婺公路,风景好,还可能遇到云海。云海是没遇到,但这条山路车辆少,蜿蜒曲折,经过一个小村庄时,马头墙建筑,小溪流围绕村庄,感觉风景应该不错,就临时停车在路边,搜了一下附近轨迹,发现一张村庄的俯瞰图。

附近就有登山小径,登上山坡,果真可以俯视村庄全景。古朴清幽的小山村,三面依水一面靠山,白墙黛瓦飞椽,全是徽派建筑。

村口,看到了村庄名字,菊径村。

全程只有我一个人,路线指示也不清晰,好在我搜了轨迹,按最多轨迹走。

朱熹当年亲自栽植的这些杉树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雨,如今尚存有16棵,其中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围有3.07米,最大的树干材积达到17.83立方米,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被誉为江南古杉王群。

熹园景区位居婺源县城,交通便利,文公山距婺源县城26公里,来一趟就没那么方便了,且收费景区,所以来文公山旅游的很少,非一卡通用户应该极少有人来。景区缺少维护,虽然说千年古驿道、文公湖、朱熹祖墓为核心景观,但文公湖水几乎见底,并没有太多景色欣赏,纯粹就是爬山了,树林里阴森潮湿,蚊虫又很多,要不停走动,前后花费一个半小时。

下山后回婺源住宿,晚上才规划下一步行程。
进游客中心,说明来意,兑换了一张门票。进山,到处都是空荡荡的。

千年古驿道,青苔路面,山里蚊子很多,嗡嗡嗡的围着转。

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婺源古属安徽歙州之辖地,以州名物,所产之砚称为歙砚。歙砚石材产于婺源龙尾山,故又称龙尾砚。歙砚开采起源于唐开元,兴于南唐,盛于宋。熹园走廊摆放着三块歙砚原石,就出自婺源龙尾山最好的坑口,眉纹坑,重达十几吨,还没有雕刻制作。

熹园不大,慢慢参观也就一个多小时。熹园和文公山都是一卡通景点,所以参观完熹园,驱车前往文公山。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尖,距婺源县城26公里,因茶院朱氏四世祖朱惟甫之妻程氏豆蔻夫人葬此,朱熹曾两次专程祭扫,并在祖墓周边按八卦布局种植24棵杉树,现存16棵。嘉定二年(1209年)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后人故将山名改为文公山。

朱绯塘周边还有澹成堂,朱家祠,紫阳书院,修齐堂等建筑。

祠堂开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了婺源县包括歙砚雕刻,婺源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傩舞、徽剧等介绍,做简单了解。


折桂桥,取折桂冠,光宗耀祖之意。熹园依次建有引桂桥、尊经阁、朱家庄等徽派建筑。

古槠树,宋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第二次返乡祭祖,在朱家庄二、三世祖坟前亲手植下此树,主干周长4.7米,树龄已有八百多年。

熹园中心是朱绯塘,朱熹二次回故里,与门人滕璘闲游至此,见泉涌塘清、天光云影,遂建亭并书“草堂”二字。应婺源县令之邀,朱熹写下著名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沿景婺公路,弯弯曲曲的,有多个小景点,风景都是挺好的,但没有做过多停留,开车犯困的时候,只在一个茶园停车休息了一阵子,然后继续前往婺源。

熹园坐落于婺源县紫阳镇汤村街边,地处星江河畔,面水依山,古树掩映,此地原名“朱家庄”,是理学大师朱熹二世祖、三世祖居住的地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理学集大成者。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并称为“孔孟朱王”。

村口有一座廊桥与公路相连,村内巷陌交错,村外曲水环绕。


村庄与公路还有窄窄的木板桥相连,巍颤颤只能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