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北河西走廊 于 2025-8-6 13:38 编辑
一年前,
从零开始组装了一辆钢架旅行车,到现在持续各种折腾、试验,日常城市漫游、带娃、买菜,累计已接近3000公里,对各种配件、套件的使用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过程中也有零星的心得分享。
自组黑岩旅行自行车,500公里长测垃圾佬的黑岩旅行车,1000 公里后的瓜车化改造
提高旅行车轮组舒适性、耐用度的小尝试
弯把旅行车加装刹车微调螺丝
撇开工况讲经验,都是耍流氓。毕竟3000公里的连续上坡,跟3000公里平路/下坡,是完全不一样的使用强度。
我的日常工况为:总体属于买菜、带娃漫游型,每次
骑行的距离都很短(10K左右),但频次很高,频繁启停,刹车很多;平均负重很高,接近150kg(两人一车+随身物品),偶尔有接近20%的大坡(过江过桥)。雨天、高温天,我都照骑不误,很多时候也是骑去地铁站,下雨了就在外面淋一天,没有做特别的防雨措施,可以说一点都不爱惜。
个人认为这样的工况,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长途,但也能测试出某些极限情况下对器材的需求。例如,150kg总重,20%大坡时,牙盘飞轮的搭配应该怎么样?轮组强度够不够?不管什么工况,骑了3000公里,车把是否足够舒适?城区道路的骑游虽然对刹车的极限能力要求不高,但对刹块/来令片的磨损,甚至比长途巡航的还要频繁。
因此,基于这3000公里的体验以及过程中的折腾总结,对如何组建一台经济适用、保住底线的
旅行车,已经有比较到位的体感,下面一一道来。将之前的装车清单进行更新,并将过程中更换、新增、尝试的配件进行标红,如需要了解初装时的配置,请移步此前的这篇文章。
从零开始,组装人生第一辆旅行车
以上红字部分是在第一次组装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装或升级,以及简单的点评,以下将重点结合这部分内容,讲讲体验。
车架选择,快拆vs桶轴
黑岩的700c旅行车架,型号是Supertravel700c,快拆,碟V双用,后下叉长度达到夸张的450mm,因此整车非常长,普通电梯要对角斜放才刚刚好能关门。长轴距的好处,就是下坡、重载(后座40kg的小孩)时非常稳,极限刹车时安全性提高;不足就是太长了,转弯会稍显笨重,但这对于以巡航、骑游为主的旅行车,不算什么;再就是全车很重,封面图的完全整备状态下,自重达到了17kg。
贴吧上也有人问,究竟是桶轴还是快拆好?这确实是在选择一个车架时最重要的问题。家里还有一台公路车,标准的桶轴碳架,对此也有一点发言权。我的感受是,无论桶轴还是快拆车架,在强度上没什么区别。至少,普通人,骑不出来区别。点评配件不讲价钱的都是耍流氓,个人意见是结合市场供应、价格和自己的实际来考虑组车方案。
由于潮流的推动,桶轴配碟刹,从供给量上已经完胜快拆配圈刹的组车方案。一方面,两种车架的差价已经大幅缩小,TQI等品牌的桶轴车架,比我的黑岩快拆还便宜,车友对它的评价也还不错。同时,由于供应量足够大,咸鱼上桶轴的拆车轮,如DTr470等高端入门轮组,只要小几百块钱,甚至比一些快拆轮组还便宜了。
因此我建议,如果是要组新车,一定要考虑桶轴车架,能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跟上潮流,顺势而为很重要。如果你现在有旧车,在考虑要不要卖掉旧的快拆,升级成桶轴车架,我觉得大可不必。大概你一番折腾下来,除了收获体验,车还是差不多的车,人还是那个人,但钱包已经不再是那个钱包了。
也有混搭的思路,就是买对便宜大碗的桶轴拆车轮,搭配转换配件,装到快拆的车架上。其基本价值点是,可以薅到便宜拆车轮的羊毛,减少一丢丢碟刹蹭碟的问题。
我曾经就打算这么做的,买对DTr470轮组,装在这俩黑岩快拆旅行车上。所有的技术、配件、尺寸等都研究好了,但迟迟没有动手。因为理性告诉我,这样折腾,实际上没有什么任何性能提升,没有价值。
但谁又说得清楚呢,折腾本身就是情绪与体验,与性能、价值无关。或者哪天心念一动,就开工了,到时会有新的文章给大家分享。
最后说一下黑岩这款车架。贴吧上经常有人问,组一辆长途旅行车,买什么车架好?一般就在开朗、
迪卡侬、灵犬、不死骑、黑岩这几个品牌中横跳,其中黑岩的存在感是最低的。
我也没试过其他车架,但就黑岩来讲,我是满意的。它颜值不高,宣传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流量。但价格是其他的一半左右,各项性能我也是满意的。尤其是一次意外的事故后,更增加了我对它的信心。
不幸中的万幸,前叉在这么大的冲击下,生生地向后折弯了30度,吸收了很大一部分动能,居然也没有断,铬钼钢的韧性,起了关键的作用。不知道硬脆的高碳钢,会不会直接就断了?安利一句,黑岩的车架和前叉,还是靠谱的。
河西走廊的长廊,公众号:河西走廊的长廊一次诡异的摔车,不幸中有万幸
我不是在带货,只是分享自己的体会,铬钼钢的韧性,让我印象深刻(具体可参考上文对意外过程的描述)。更换前叉时,看到阿昌出品的、更便宜的前叉,形态、孔位都合理够用,但使用的是高碳钢材质。我只是从概念上知道高碳钢与铬钼钢强度差不多,但韧性更低,实际使用也不知道有没有差别。在下单的时候还是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选择了更保守的复购黑岩。
轮组
讲完车架,再讲一个大件,轮组。长途旅行的工况下,负重爬坡是要重点考虑的场景。因此理论上,好轮组的标准就是:又轻又硬又润,轻量降低爬坡难度(毕竟,每一克,都要做功),硬度保证了颠簸、负重等恶劣环境下也不会罢工,润度更多是花鼓本身的性能(防水性能、润滑度等)。目前一直在服役的是从拼多多上,一个叫Rockbao的商家买的成品轮组。这个商家一直量大管饱,前后36辐条的V刹轮组,只要200多,重量在1.9kg,也算合理。轮圈内宽19cm,足够支持28~45mm的外胎。3000多公里过去了,没有任何的问题,我因此也缺少折腾轮组的热情。
曾经将这套“垃圾”前后轮都拆下来检查,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经常放在外面淋雨,花鼓基本也没有进水,稍微补充一下润滑油,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每天这么高负重(孩子可是每天都在增重),辐条也没有罢工,上架子检查基本没有偏摆。与之相比,此前带娃的20寸
大行小轮,24孔的轮组就时不时给你崩一下、断辐条。可见36孔的强度冗余,是足够的。
后轮是24孔的米洛铝轮,照理说用在折叠车20寸的轮径上,强度已经足够。但物理+魔法伤害之下,再加上已接近10年的寿命,老的辐条平均每两周断一次,一声清脆“噔”的一下,很像石子跳起来弹到车上的声音。孩子们长得也快,四个多月来,随着他们体重的增加,辐条断得越来越频繁。他们都学会了,骑着骑着,听到“噔!”,“爸爸,断辐条啦”。
河西走廊的长廊,公众号:河西走廊的长廊人生第一辆折叠车-带娃向改造兼论DIY心得
B站有个up主叫47号地区,每天也是重载长途。他分享自己瓜车用的轮组,是24孔的0011碳轮。他的结论可能是颠覆传统认知的:24孔碳轮,重装长途足够、没问题!
一直都有各种民间传说,长途、重载,一定不能用碳轮,一定要32孔以上,最好是36孔,否则路上的风险很大。可能各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up主47号地区是个DIY达人,全套工具带身上,随时开个修车铺,坏了就自己修。普通人,可能需要更保险一点。
他的经验至少说明,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结合我这3000公里的体验,我觉得漫游国道式的长途,这样的轮组就足够用了。
下面会提到,虽然碟刹是潮流,也够便宜大碗,但我觉得V刹也够用了。
刹车,V刹vs碟刹
碟刹毋庸置疑是潮流,但夹器、碟刹座、碟片等一套,比V刹重了太多,够用情况下追求轻量化,应该是长途神车的刹车配置目标(当然还要足够便宜)。
我是喜欢V刹的,它足够复古、足够简单、易维修、足够轻量,关键是,足够便宜。如果它够用,如果它可以应付长途的需要,为什么不选V刹呢?8264上有位骑小折环华的大神,拥有上万公里的长途经验,我跟帖与他交流过,关于V刹的寿命,以及V刹是否适合长途(刹块寿命、轮圈寿命等)。按他的回复,一套V刹轮组,用点刹技巧(良好的刹车习惯),定期清洁轮圈和刹块,支持1万+的旅程完全没有问题。
按照这个分享的经验,我也在日常骑行中对V刹进行试验。故意用长刹(而不是点刹),故意只用前刹,后刹只有在必要时才介入。3000公里下来,轮圈基本没有磨损的痕迹,前刹块(买V刹是附赠的刹块,也不是多好的产品)基本上到了寿命的80%,后刹基本没有动过。

*:3000公里城市漫游后的刹车磨损程度
可能有人会说,城市漫游的工况体验,不能用来指引长途、经常大下坡的实际需要。但我有不同意见。城市漫游实际上有更多的启停,需要频繁用到刹车。长途时,也有大量的巡航路段无需刹车。一正一负,磨损率方面,应该是可以参考的。
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是在雨天,以及极限情况下,能否提供超量的刹车力度,确保安全。V刹在这方面肯定比不上线拉碟刹、线拉油、油刹,这也是大部分人弃用V刹的原因。但就我的性格而言,安全首先是个提前量的问题。控好车速,(放坡时)适当减速,不把最后一根稻草放在刹车上,可能才是根源。另外,就普通人而言,过强的刹车力度,有时候控制不好,反而是风险的来源。
反正这种东西就是见仁见智吧。假设我的想法是对的,那就带出了一个很好的长途刹车备件思路:
换用永杰959VC之类的抽屉式可替换刹块,出发时两幅全新的刹块,再带上一对仅有10几克的可替换刹胶作为后备,轻量化方面简直是无敌了。关键是,它足够可用。对了,弯把套件完美兼容V刹,大家可以大胆尝试。
弯把完美兼容V刹,刹车行程没有问题。
河西走廊的长廊,公众号:河西走廊的长廊垃圾佬的黑岩旅行车,1000 公里后的瓜车化改造
不可否认,碟刹是潮流,是大势,除了稍重一点以外,几乎全无缺点,或许某一天,我也会改投阵营。至少现在,我还要再坚持一下。
不知不觉,这一篇写得太长了,还有不少内容。
剩下的部件,留在下一篇。喜欢的话,请给我点赞,这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