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百年,川南两处近代历史遗迹——龙透关与护国岩 - 重庆 - 8264户外手机版
今年10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期,
重庆境内的相关历史遗迹已经被不少文史爱好者探访过了。所以我周末便抽空前往
四川南部的
泸州市,去找寻那里的辛亥记忆!
一、泸州龙透关
先通一段历史来理解他!
龙透关又名神臂关,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江阳西路,今四川警官学院校内,以其南临长江,北濒沱江,犹如巨龙穿透两江,故名,是古代从由陆路入泸州的必经之路。原为古关隘,始建于蜀汉,为土筑城墙;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重建,全长3.5公里,后倾圮。现存古龙透关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现存城墙105.7米。 由3个烽火台和两道关门——大关门和小关门组成,大关门即今龙透关处,小关门在市中区南城乡政府处。1926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泸州起义发生于此。
据泸州当地地方史料《泸县志》所记之“蜀汉诸葛亮依山势为城,蜿蜒曲折,以两江岸边为起止,长数华里,名曰龙透关”,和《大明一统志》所记载的“龙透关在泸州南七里,世传诸葛公所立”。后人推断其始建年代应为蜀汉时期,始建者为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建筑样式为土筑城墙。但在考古资料上未得到完全的证实。因此,不必要完全采信这种说法。然而,即使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正确,但龙透关的始建年代很早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到底是什么时候,就留待历史学家们去仔细研究和探索了。
查阅正史,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元史中关于泸州的条目下面都没有明确的提到泸州的龙透关,只在《明史·卷四十三·志第十九》有关泸州的条目下有这样的文字,“泸州,元属重庆路。洪武六年直隶四川行省。九年直隶布政司。……西南有方山。大江在东,一名泸江,又名汶江,资水自州北来合焉,亦曰中江。又有泸州卫,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於州城,成化四年四月徙於州西南之渡船铺。……又有江门、水流崖、洞扫等关堡,俱成化四年四月置。又南有龙透关。崇祯间修筑”,此处明确指出泸州龙透关的始建年代应是明朝崇祯年间。至于是崇祯几年,在龙透关遗址处的景物简介碑上,明确写的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笔者依此又到明史崇祯朝和泸州当地的县志、州志中进行检索,均合符此说。
后来,这段明朝崇祯年间的所修的龙透关倒塌了,现在推断极可能是毁于明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洪流之中,或者是毁于清军进入四川时和张献忠所建的大西政权发生的激烈战斗中,当然也可能是维修不善,疏于管理,农民为建房修舍而大量从龙透关上取土取料,至于其他可能或许也存在,而实际上是什么原因,也只待历史史籍为我们验明了。龙透关就这样沉寂了大约一两百年,荒烟蔓草,无人再问,直到公关1863年(清同治二年)当地地方政府重修龙透关,才使龙透关又进入了世人的视线之中。重修后的龙透关,长3.5公里,拥有3个烽火台,两道关门,即大关门和小关门。大关门是现在龙透关处,小关门在市中区南城乡政府处。
位于泸州城区,背靠长江,扼守忠山之险的龙透关,更是进出泸州的惟一通道,为泸州之锁钥。
龙透关另一侧的‘顺泸起义’纪念碑,虽与辛亥革命无直接联系,但也承载了四川近代历史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