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沙河市王硇村、峡沟水库一日游 - 河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北
     2011年11月10日,我到单位上班到9点30分,给家里打电话,决定一家6口自驾到河北省沙河市王硇村、峡沟水库看看。
    王硇村位于河北省沙河市西部山区柴关乡,全村有245户人家,823口人,全村都姓王。王硇四面环山,山上长有茂密的森林,村落隐蔽山洼之间,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王硇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源远流长。其先祖王得才,祖籍四川成都两岗村人,原为明朝永乐年间镇京总兵、五品探花,在永乐十五年,奉命进北京修皇宫时,行至黄梁梦时,被响马抢劫。为了躲避朝廷追杀,防灭门九族,曾先后在正招村和下郑村隐居,最后选择了县城西南深山老林的一处平坦的山硇安家定居,取名“王家硇”。至今已有600余年,历经明、清、民国至今,王氏传世二十三代。
    王硇村建筑风格独特,融合南北建筑文化精髓。王硇古村落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王硇村古石楼群.现存建筑多为清朝及民国时期所建,全村现存较完整的古院落130余处,有房屋2800余间。王硇石楼选用当地质地坚硬的岩石为主材,王氏先民们自己烧瓦、烧石灰,干石垒墙,白灰勾缝,青砖出檐,蓝瓦盖顶;像城堡一样的石楼,院院有楼,房房有耳,整体建筑风格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犷、古朴,也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秀气,王硇石楼特有的耳房,红墙蓝瓦,卷角张檐,隔扇花窗,明亮秀雅,形同江南水乡画舫。
    王家大院在过去整体上就是一个迷宫式的建筑群落,且均为四合院,主次分明,一般为“七裹五”或“五裹三”。有一进七全院,一进五全院,一进三全院,院院交错相通。在过去不必穿街过巷,不必下地,便可以走遍整个村落的家家户户。个别院落还修建有隐秘的地窖,在村中地势较高的石楼上还建有耳房,用来监视村庄四周动静。一旦敌人来袭,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安全转移。据传,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王硇村从来没有发生过土匪或反动武装彻底进攻并洗劫村庄的行动。最高可达18米的石楼,墙角笔直挺拔,墙面纹理自然,观后令人赞叹不已。石楼墙厚为70—100公分,隔热隔音,冬暖夏凉,历史上经多次地震和洪水,无一栋受损,至今仍旧被村民正常居住。王硇先人巧妙的就地取材、精巧设计构思和高超的建筑技艺,达得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值得后人研究。
    自然景观北方一绝。王硇正南是沙河市著名的“红枫山旅游景区”,红枫山又叫南奶奶顶,山顶上有圣母殿、菩萨庙、香客楼等名胜,并在历史上有好多神话传说。山顶朝村的一面有两棵长青柏树,树龄多大,无人所知。村里的长寿老人说,从自己爷爷记事起,树就这么大。红枫山上长满了野生枫树,其气势之大,面积之广,实际上超过北京香山,为中国第一。每到金秋十月,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主峰西侧是悬崖峭壁,有登山台阶数千层,直达山顶。主峰南侧修有盘山大道,车辆可通山顶。山南半山腰有金牛洞、西南面有桃花洞、石洼山泉等景点。红枫山东侧是官印山,山下是峰峦寺。西侧为举官山(笔架山),山腰有天然形成的“佛祖洞”,洞口高达20米,两侧石柱外表颇似迎客僧,洞内上方的钟乳石形成奇特的天然帷幕,十分壮观。资深旅游专家认为该洞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开发前景广阔。在佛祖洞的西侧,半山上还有一个无底洞,该洞洞口较小,洞内道路崎岖,时宽时窄,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宽敞处如大会堂一般。究其多深,到目前还无人探到其最底部。
    曾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战斗故事丰富,且可歌可泣。王硇作为太行山革命老区,曾是抗日的圣地。抗战时期,曾是八路军的根据地。1939年5月,在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帮助下,在原抗日自卫队基础上建立了沙河县独立营,营部就设在王硇(现王立贵院)。一二九师政委邓 小 平、师长刘伯承曾多次在王硇居住,视察独立营和指挥战斗;朱德往蝉房时路过该村,并小住一晚。李德生、谢富治、杨秀峰等首长也多次到过王硇。
    1941年,县抗日政府曾进驻王硇,指挥全县抗日斗争。
    1942年,当时沙河县最高学府——抗日高小几经选址转移到王硇。
    1943年6月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来沙河、武安一带视察灾情,在二区王硇听取区长冯明汇报工作。
    1940年5月,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十旅旅长、平汉纵队司令员兼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的范子侠将军,多次在太行山革命老区领导对日作战,先后率部参加了冀西反“十一路围攻”、百团大战、邢沙永战役、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的战斗。1942年2月12日,范子侠将军在沙河县(今沙河市)西部柴关一带反扫荡作战时牺牲,时年34岁。范将军牺牲后,遗体被抬至王硇家庙,王硇村民为范将军置衣、收棺、入殓,料理丧事。3月11日,县抗日政府在王硇家庙北场上为范司令举行追悼会。多年来,王硇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输送了60余名干部和战士,有名有姓的烈士14名,村中不少大门上至今还悬挂着“为民立功”,“保卫祖国”,“保卫治安”等牌匾,见证了王硇人为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的牺牲,为新中国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第二站是峡沟水库,来到这里景色迷人山势险峻,在峡谷中有一水库,因在峡沟村而命名为峡沟水库,1961年建成,是沙河市西部山区唯一人畜饮用水源,水库两边怪石磷磷,全是峭壁,可惜没找到下到水库的小路,峭壁上开有一条人工挂壁公路,是峡沟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洞长500米,出洞后三公里直通峡沟村。


    峡沟,顾名思义,位于太行深山的沟岔峡谷中,当地有“十里峡沟不见天”之称。峡沟村有着不凡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指挥机关,有称彭德怀,有说是刘邓,都曾在这里驻扎。日本大扫荡那年,鬼子得到汉奸密报,从北川的小苍硇包抄压顶下来,保护首长转移的八路军某部与鬼子打了一场恶仗,八路军官兵牺牲了60多人。

     峡沟水库1958年春动工,1961年8月竣工。在没有电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册井一带五六个公社的民工,常年累月,轮番上阵,日夜奋战,施工的艰苦可以想象。农村的能工巧匠发挥了所有的聪明智慧。

    如今,51年过去了,峡沟水库用自己的甘甜库水,滋润着沙河西部册井附近六个乡的田园,解决着近10万人旱天的人畜用水,而峡沟库区更是作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被市里规划开发为新的旅游区。峡沟水库,以其特有的传奇,巍峨的雄姿,以及独特的生态游、农家游、红色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乡人们亲近她,了解她,热爱她。


王硇村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群!
王硇村古石楼群!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