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3-15 20:32 编辑
古镇 古村落
老牛湾位于山西省和
内蒙古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她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
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
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
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我国黄土高原沧桑的
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同时也有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这里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是
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整个老牛湾旅游区由三湾一谷组成,分别是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和杨家川小峡谷。
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
万里长城自
辽宁告别
鸭绿江之后,翻千山越万岭在
偏关终于和滔滔
南流的
黄河第一次见面了。长城、黄河可谓中华大地上的两大奇观,一个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所造就之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巨龙;一个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造就之
九曲连环、浊浪滚滚的玉带。从偏关继续往西,直到
甘肃兰州,长城和黄河最后分别,这期间,他们曾四度握手相逢,并且在很多地段结伴而行,相互辉映。长城和黄河在中华大地上,穿高山、越大漠,冲破一切险阻始终勇往直前。
长城和黄河相交的地方叫老牛湾,位于
山西省的
偏关县境内。这里在
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为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在
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偏关著名的风景地之一。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了,但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
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
保德县境内逶迤西去的。
老牛湾,因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而闻名天下。老牛湾的步伐也象老牛一样慢,这里的人似乎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过着古老的、让大城市人“羡慕”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素面朝天的老牛湾毫不走样地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把我带回那金戈铁马的边塞风云,让我感受着古朴与苍凉的魅力。
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
山西临县啧口镇李家山村—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位于啧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 1487),由临县上西坡
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
李家山村房屋
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佐证,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
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他们请来风水先生观看,见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载宗谱)
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 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是过着原始穴居生活,那就住房而言,一点儿也不是夸张。另外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李家山村
李家山在碛口镇南山,距碛口不足十华里。渡过湫水河,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从河南坪顺着简易公路往上爬,沿途可以远眺吼声如雷的黄河大同碛;一条是顺着黄河畔,从叫麒麟滩的河滩往下走,如有雅兴,还可亲临碛下,观赏那汹涌澎湃,咆哮如雷的二碛气魄,这才使你真正领略到黄河精
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精神。
这些年来,有多少海内外知名人士,不避艰险,步履到李家山采风,一个个都留下美好的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和西安美院副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戴希斌,于2000年5月,带领黄土派采风团到碛口采风。刘文西身体胖,肚子大,整整三个小时才爬上李家山村,当山村展现在眼前时,他惊叹不已地说:“太好了!我在陕北跑了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窑洞,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戴希斌教授更是如获至宝,他对同行者说:“我们黄土派作画,就是要画出黄土高原的特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居,才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作源泉。”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再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
是的,开发这儿旅游资源的呼声,犹如二碛在咆哮。整个包括李家山村在内的碛口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已引起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在为时不远的时候,李家山等景点,会以特有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湾民居是碛口辉煌时期经济力辐射所及的村庄之一。它不同于巨商府第乔家大院,也不同干世代京官所建的王家大院,它是碛口我们陈氏商人的“家属宿舍”。当时商人家里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子女们也有求得一官半职者,因此说西湾是综合的封建大城堡。
西湾城堡式的明清古建筑群,在距碛口北一公里的湫水河西岸,坐西北而向东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近年来倍受专家与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西湾民居群坐落在30度的石坡上,占据着长约250米,宽约 120米的狭长地带,由五条依山就势的长街将全村所有的院落串通起来,现存30余处完整的院落,院与院之间有小门相通,只要从城堡的南牌楼门进去,就可游遍全村。其总面积3万平方米,属全国面积最大的明清民居之一。
西湾民居整体设计奇特,布局严谨合理,每一院建筑大都有:正房、廊记、厅台、厕所、马棚、柴房、碾磨房等。正房多数为明柱、插檐式青砖拱券顶,纯白灰灌浆、勾缝,至今十分坚固。廊房、客厅、绣楼等多数为硬山顶,也有卷棚顶,其依山顺势,构思奇巧。
厕所、马棚、柴房、碾、磨或寄于墙下,或修于背角,寸土必用,其设计既朴实而不居一格,既实用而不失雅观,高底错落,变化有致,充分体现了设计者高超的聪明才智。各家的大门、垂花门、照壁,更是争奇斗艳,各显风流,建筑形制,各不相同。木雕、石雕、砖雕造形精美,独具匠心,飞禽走兽,形态逼真,棚棚如生,观者无不拍手叫绝。沿街沿巷石匾比比皆是,如“福多三备”、“岁进士”、“恩进士”、“明经第”、“福海寿山”等,这些牌匾的书法艺术造诣颇深,各具神韵,犹如大型书法展。
西湾村构思奇巧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据《家谱》载,始祖陈先模、字师范,于明朝末年从方山县岱坡山迁于西湾,当时西湾北二华里是繁华的候台镇,是集市贸易的中心;南二华里,是黄河码头。先祖择选了这样人杰地灵的有利地形,又持家有道,艰苦创业,列第四代“三”字辈,已成了巨富,陈三锡则是佼佼者。
陈三锡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七月初三日丑时,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四月十八日酉时。他在世的74年间,正值康乾隆盛世,陈公三锡幼年入塾,苦读经书,乡试不第,投入商界。取妻薛氏,乃延安府静边县训道薛国梁之孙女,亦知书达理。陈三锡有这样的内贤相助,先在碛口与候台镇之间搞货物转运生意,后跑南闯北做大宗生意。正是而立之年,碛口周边大闹灾荒,三锡就利用黄河水运,从包头买回莜麦、谷物等粮食,在碛口就近设肆,薄利卖给穷苦老百姓。他还从招贤买了两面大锅,设灶熬稀粥,赈济乞讨者。山西巡抚悉知公之恩德,奏请皇上,赐汾州府后选通判。
至此,西湾陈氏家族在碛口大兴土木,成为碛口繁荣昌盛的创始人。而在西湾村东面,也大兴土木,建造华丽的住宅,这就是东财主家的发迹之初。后来西财主家也在西面修建,相互攀比,越修越阔气。东西两财主历经11代苦心经营200余年,才成为闻名遐迩的西湾村。
西湾村的古建筑群,在日寇侵华期间,虽受严重的破坏,但今遗存的三十多院古建筑和五条古巷,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我们的祖宗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稀世瑰宝。在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我们要全力保护好这批文物,让它的雄姿再展异彩。让先人的创业精神,启迪后辈,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