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旅游-九龙禅寺 - 湖北 - 8264户外手机版
湖北
大悟龙潭沟
2012-3-24 15:35
倒序浏览
5422人浏览
九龙禅寺:白云深处一胜景
巍巍大别山,雄踞三楚腹地,在其西麓的大悟白云深山处,有一座千年古刹——九龙禅寺。
从大悟县城东行9公里,你就可以看到“九龙禅寺”的古典式牌坊矗立在公路北侧。走上空气清新的山路,沿着九龙谷拾级而上,峡谷里有清泉溪流,苍松翠柏,更有芳香的山花,悦耳的鸟鸣,奏响了一曲大自然和谐的乐章。站在清澈如镜、碧波荡漾的九龙湖畔,瞩目九龙寺,其形状酷似一幅太极八卦图,你一定会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好一处参禅悟道之仙境,好一方
旅游
观光之乐土!
九龙禅寺始名“白云寺”。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位游方和尚,敲着木鱼云游至白云山时,向山主讨要一块风水宝地,建造寺院宝刹。山主问所需方圆大小时,和尚说,只要身上所披袈裟履盖之地足矣。山主一听,以为一袭袈裟之地能有几何?便满口应允。谁知和尚脱下袈裟一撒,竟然罩住了九座
山峰
。山主一见急红了眼,当场反悔。和尚改口道,只要袈裟所盖一角之地便可。山主亲睹袈裟神功,心知得遇高僧,于是赠予二僧千余平米的山间盆地,并相助建起寺庙,起名“白云寺”,其主峰名为“大山”,亦称“大山寺”。
唐代
南阳
太守伍登将军出家于大悟山,与其同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颜政也曾隐居“大山寺”,死后又葬于山寺旁。其时西佛东渐,住持亦为得道高僧,一时间游人如织,香火旺盛,享誉中原。
大山寺佛事、香火大盛于宋元之交。宋元之间,历400余年,大山寺皆定于阴历四月初八、腊月初八为“庙会”,亦称“浴佛节”,每月初一、十五日,周边之黄陂、红安、
孝感
、广水、罗山等地,善男信女斋戒沐浴敲锣打鼓,燃烛焚香前来朝拜。清光绪八年修纂的《孝感县志》记载:“大山寺在白云深处,宋元时旧有禅院,明洪武初,庐山天池寺僧慧彻与徒性寿游至白云,遂挂锡。”600多年前,隐居在大悟山的住持,明代高僧“丧吾”云游到大山寺,被大山寺的山水所感悟,便增制扩建大山寺,又视其周围九座山岭犹如蜿蜒盘旋的九条巨龙朝圣,故将大山寺奉称为“九龙寺”,后改名为“九龙禅寺”。
“九龙禅寺”与“九”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是山有九峰朝寺;二是园有九井涌泉;三是九十九间庙宇;四是林中树木,干生九枝,枝生九叶,世人观之,无不称奇。
据传,清入关帝顺治出家于五台山后,曾云游九龙禅寺,并留下诗篇,勒之于寺前古井旁石碑。清程义杰亦曾赋诗云:“古寺山环号九龙,时时自有白云封;呼风啸雨罗青献,喷雾飞泉洒碧峰。”此后数百年庙堂俱全,佛像林立,香火绵延不绝。直到二十世纪初,因兵燹频仍,世局不靖,遂至萧条。
1944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三次**高潮,这里成了保卫大悟山根据地的主战场,新四军第五师将士在李先念师长的率领下,浴血奋战,三战三捷,取得了保卫大山寺战斗的胜利。其崇山峻岭之上,仍有战壕壁垒遗迹,登其山,至其境,似有置身于当年烽火硝烟中之感。1949年初,国民党礼山县政府,为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将寺庙拆毁,用于构筑碉堡,故寺毁址存。解放后,为缅怀革命先烈,人民政府在大山寺山巅,建立了“大山寺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和“爱国爱教”的宗教政策感召下,有识之士方金柱兄弟毅然投巨资重修“九龙禅寺”。经过一年的开发建设,三座大殿已凌空耸立,佛祖“阿弥陀佛”端坐在“大雄宝殿”之中,四周设有十八罗汉金像。“天王殿”内设弥勒佛金像,左右两侧分列“四大天王”。新建的九龙禅寺既金碧辉煌、珠光宝气、文雅华贵,又庄严肃穆,古朴典雅,气势宏伟,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这里既是礼佛向善、参禅悟道的圣地,又是红色瞻仰、绿色旅游的好去处。
联家付森林先生曾即兴撰联,联曰:
“
日照
月临增寿植福九龙垂恩德,
天覆地载迎祥启瑞百姓享安宁。”
(作者系大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转自中国大悟网
回复
大悟龙潭沟
3月24日
回复
大悟龙潭沟
3月24日
回复
大悟龙潭沟
3月26日
好叉............
回复
精选推荐
不一样的五台山大朝台
徒步赛里木湖山脊
我的五台山大顺朝
贺兰山主峰敖包疙瘩
富士山江浙沪周末弹丸登山
穿越南天山北线队伍不合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回复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查看全部
取消
[#avatar]
[#author]
[#dateline]
[#message]
回复[#reply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