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七里坪 - 湖北 - 8264户外手机版

  湖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七里坪位于大别山南麓,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重建地,是秦基伟、徐深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的故乡。现存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7处,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12条精品线路之一。

  境内有著名的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湖、长胜街、双城塔等主要景点。其中长胜街是国内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徽派建筑之一,同时又是大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全长650米,街内由北向南依次有光浩门遗址、七里坪工会、郑位三故居、苏维埃银行、红军饭堂、经济公社、中西药局、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列宁市杨殷街旧址、革命法庭等18处革命遗址遗迹。

  1958年3月12日,董必武同志回到红安,在视察革命老区七里坪时,挥毫赋诗: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

红安七里坪革命遗址
七里坪革命遗址群

  七里坪镇位于县城北23公里处,东邻麻城,北接河南新县,阳福公路从镇中穿过并形成街道。它是著名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全国仅次于井冈山的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曾被命名为“列宁市”。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七里坪长胜街仍保持着苏维埃时期军政机关的原貌。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1927年11月13日,大别山南麓的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攻占黄安县城,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当地一位书法家即兴挥毫写下对联—— “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正是在这副对联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被称为“红军”。

  从“黄麻起义”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一直红旗漫卷,红星闪耀,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1930年3月,鄂豫皖边特委成立。从此,地处中原、横跨三省的大别山苏区连成一片,红安县七里坪镇更被改名为列宁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走在今日的七里坪长胜街,人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盛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列宁市经济公社、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药局……古朴的街道两侧,静静地排列着这些革命的遗迹,默默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展示着70多年前的人民共和国雏形。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在胜利的欢歌声中,大别山区革命风潮风起云涌,工农子弟纷纷走进革命的洪流。这里不仅组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主力红军,还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400多位战功赫赫的将军。

  小小的红安县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徐向前元帅亲自题字——“两百位将军同一个故乡”。与红安县山水相连的麻城市,共诞生了126位省部级干部,仅1955年授衔的将军就有28位。一个地僻人稀的乘马岗乡,就有数万人挥刀上马,打拼出14位共和国将军,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将军乡”。

  在这些辉煌数字的背后,是革命者的鲜血和生命。革命战争年代,仅红安、麻城两县市就有28万多人死于战火,许多乡镇成为“无人区”,登记在册的烈士就多达3.5万人……硝烟散去,战痕犹在。今天,110多处革命遗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红安、麻城等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老区县市,踏上从“革命红县”、“政治名县”走向“小康之县”、“经济强县”的新征程。

  尽管老区脱贫的路途漫漫,老区人民脱贫的步履却坚定不移。经过长期努力,大别山老区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集结地、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安七里坪。列宁小学,是参观的第一站。 在里面七里坪革命陈列馆,陈列着当时鼓舞革命斗志、震破敌胆并流传至今的歌谣: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步走在长胜街上,我们参观了打响黄麻起义第一枪的七里坪工会和鄂豫皖苏维埃银行,鄂豫皖红军中西药局,列宁市经济公社,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七里坪革命法庭等。

  七里坪镇现有红四方面军成立纪念碑,上面刻有当年任总指挥的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的碑文,有董必武同志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的七里坪革命烈士纪念碑,有方毅同志任主任时的中央湖北省委抗日军政学校旧址。七里坪有革命遗址遗迹40多处,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慕名到七里坪参观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