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2-6-17 12:26 编辑
澎湖列岛介绍
寂寞星球出版社推荐2011年全球十大最佳世外桃源岛屿时将澎湖群岛列名其中

隔澎湖水道距中国台湾省西海岸约48公里(30哩);极北为目斗屿,极南为七美屿,极西为花屿,极东为查某屿。总面积126.8641平方公里(49平方哩)。都属火山岛,由玄武岩组成,环以珊瑚礁。地势平坦,大部海拔30~40公尺(98~131呎),最高的猫屿海拔79公尺(259呎)。以澎湖、渔翁、白沙三岛最大,澎湖与白沙岛间筑有石堤相连,低潮时可以徒步通过。
地理特征
澎湖岛、白沙岛与西屿间的马公港为天然良港。因受黑潮(日本暖流)影响,气候温和,年均温在16~28℃(61~82℉)之间。多大风,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夏半年盛行西南风。年降雨量1,033公釐(41吋),集中於6~9月份。农业以旱作为主,居民多从事渔业。
中国福建、浙江两省渔民很早在此定居。南宋乾道七年(1171)正式将澎湖画入版图,并在岛上屯戍军队。16世纪时葡萄牙人称此岛为“Pescadores”(渔人岛)。1622~1624年荷兰人占领此岛,1884~1885年被法国人占领,1894~1895年中日战争后与台湾一并被割与日本。于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归还中国。该群岛扼台湾海峡交通要津,号称“台湾海峡之键”。
澎湖之名系以澎湖最大的本岛与中屯、白沙、西屿三岛相衔似湖,外侧海水汹涌澎湃,湖内波平浪静。澄清如潮,故而得名。
澎湖设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东与云林、嘉义、台南三县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全县由澎湖本岛及周围其他63个岛屿组成。统称澎湖列岛。 全县面积约127平方公里,下辖马公市及湖面、白沙、西屿、望安、七美五个乡,县治设在马公市。全县人口约9万人,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中以福建泉州人最多。
澎湖列岛地理位置优越,东隔澎湖水道,与台湾岛相对,最短距离约24海里,西面与祖国大陆福建省厦门市隔海相望,最短距离约75海里。过去横渡台湾海峡,往来于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船只,常常进入澎湖岛上的马公港停泊。从这里出发,往北可抵达马祖列岛、大陈岛和舟山群岛,往南可去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并可通往菲律宾和东南亚各国。澎湖列岛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被称为“东南锁匙”。
起源历史
澎湖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近年来,台湾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岛上发掘出硬质砂岩石斧等古人遗物,经考证为秦汉 以前渡海前来的移民所遗留下来的,属于祖国大陆上的文化,而这个时期大陆文化在台湾本岛上还没有发现。它说明祖国大陆文化的传播,是先到澎湖,再由澎湖到台湾。在文化的传播上,澎湖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它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海峡中各种船只活动的集汇点。
澎湖于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国版图,当时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元代移民渐多,至元十六年(1279),元代统治者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省泉州府,其开发时间比台湾本岛早380余年。明朝时曾两度失于荷兰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澎湖设安抚司。清代先后设巡检、通判。日据时期设澎湖岛厅。台湾光复后,民国政府1946年设澎湖县。
地貌农业
底基
澎湖列岛的底基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升降、海蚀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一般在海拔20-30米。位于望安乡的大猫屿海拔达79米,为境内最高处。在64个岛屿中,以澎湖本岛面积最大,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白沙、西屿二岛。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虎井、吉贝、望安等8个,其余53个岛屿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
澎湖列岛气候
澎湖列岛与台湾本岛一衣带水,但气候差异很大。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7.7℃。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比台北市还低;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气温比台北市还高1℃。澎湖夏凉冬暖,惟雨量稀少,风力强大,全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的大风日多达144天,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大风日每月超过20天。每年除6-8月为南风外,其他月份多为东北季风,最大风速可达每秒20米以上,相当于中度台风。全县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是台 湾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干旱期长达180天左右。
农业
澎湖列岛的水产资源
澎湖列岛地势平坦,无河川山岳,土壤层浅薄,均为红棕土壤,肥力不足,水源缺乏,加上海风强劲,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仅能种植 甘薯、花生等。80年代中期,在这里试种成功西瓜、哈密瓜、丝瓜,号称澎湖“三瓜”,其中,哈密瓜还销往台湾本岛。但全县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大部分依赖台湾本岛供应。
踏上澎湖的原野,一眼就能见到特殊的农田景象,在一片片田野的周围,有许多用珊瑚礁石砌成的防风墙。珊瑚礁表面凹凸不平,遇水微溶,然后再胶结起来。用它砌成的墙,经过长年风吹雨打以后,不仅不会坍塌,反而更紧密地胶结在一起,十分牢固。
澎湖海滨一带的老房子,多用珊瑚礁石砌筑而成。迄今为止,这种墙壁仍是在澎湖建筑景观的一大特色,有人称此为“蜂巢墙”。 在澎湖岛的风柜尾半岛上,有许多天然奇景,从县城马公市乘车,约20分钟即可抵达。风柜尾半岛位于马公港对面,与马公半岛合抱而成马公湾。半岛西北端便是风柜尾,为澎湖本岛最西的村落。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这里的风浪特别大,白花花的水沫漫天飞溅,大有一浪“激起千堆雪”的气魄。站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澎湖风”的厉害。在风柜尾半岛北部最外侧有个风柜洞,直径约达4米左右,每当巨浪涌入洞中,就会听到从巨洞深处传来如同惊雷般的海涛回响声,人们称其为“风柜听涛”。风柜洞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是从太平洋和南海来的暖流经过的地方。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台风袭击澎湖时,风柜尾半岛外侧正处在风口上,海蚀作用格外强烈,玄武岩构成的海岸柱状节理发育,助长了海浪沿节理侵蚀的威力,终于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风柜洞。
白沙岛通梁大榕树
从风柜洞沿环岛公路东北行,过海桥之后,即可到达白沙岛。该岛上有著名的“通梁大榕树”,树龄已有300余年,原来的树干已经枯朽,树枝下沉入土,竟在周围长出20多条支干,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其覆盖面积广达660多平方米。它犹如撑开的一把巨伞,形成天然凉亭,“凉亭”下设有石桌石椅,坐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可与乘凉的老人了解古榕的历史。
相传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有一艘福建商船经过澎湖,不幸在白沙乡通梁村遇大风沉没,只剩下一个内值两株小榕树的盆钵,随潮流漂到通梁村海边,为乡人拾获,将其移植到保安宫前面,灌溉培植,想不到竟在植被稀少的澎湖岛上活到了今天,成为不仅是澎湖,也是台湾全省屈指可数的大榕树。
从白沙岛去渔翁岛,要经过一座长2160米的大桥,犹如一道长虹,凌空飞越,这就是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桥。桥面宽4.6米,每隔300米有一处回车道,桥墩共76个,据说是远东地区最长的跨海水泥钢管大桥。
渔翁岛
渔翁岛是澎湖列岛中的第二大岛,面积为16平方公里。因位于澎湖以西,故又称西屿。每当夕阳西下,美丽的西屿与绚丽的彩霞和湛蓝的大海互相辉映,景色令人陶醉。“西屿落霞”是澎湖著名的景致,但是观此景的最佳处并不在西屿,而在马公市的观音亭到澎湖水产学校一带的新月形海湾。每年夏秋两季傍晚,这里的海滩上总是游人如潮。
西屿灯塔
灯塔
为航海家所熟知的“西屿灯塔”,高高地耸立在渔翁岛外?村的西南角上。过去航行于台湾、厦门之间的船只,常以渔翁岛作为寻航的目标。1769年,在屹仔尾附近建了一个古式航标,到1828年改建成灯塔,夜间在塔顶点火,名为西屿灯塔,它是台湾省第一座灯塔。清光绪元年(1875),改为新式装备,塔上装了500烛光四等不动白色灯,光线可射出15海里,既为在台湾海峡航行的船只提供了方便,也为古朴的渔翁岛增添了异彩。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回游和底栖鱼类近300种,还有龙虾、贝类、珊瑚、藻类等。全 澎湖列岛
县拥有动力渔船2800余艘,渔民近万户,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鱼获量约5万吨左右,其中80%以上销往台湾本岛和香港、日本等地,是全县的经济支柱。其次还有浅海养殖,以牡蛎、斑节虾和虱目鱼为主。全县的工业几乎都与渔业有关,主要有鱼类加工厂、冷冻厂、渔船修造厂、渔具生产厂等,约占全县工厂数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以珊瑚、文石、贝壳等为原料的工艺品加工厂,全县大小工厂约200余家,另有商业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性公司、企业500余家。
旅游业
旅游资源
澎湖县因开发早,古迹甚多,加上特殊的地理景观,使澎湖县观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县农业和工商业难以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80年代初以后,该县开始注重发展观光旅游业。“澎湖渔火”自清代起即为台湾“八景”之一,澎湖天后宫、西屿炮台、西屿东谷均为台湾省一级古迹。其他还有观音亭、顺承门、孔庙、施公祠。七美人冢等,以及澎湖跨海大桥、海水浴场,成功水库、西屿灯塔。果叶日出、通梁古榕等。近些年到澎湖的游客每年都在100万人次以上,1995年,澎湖被正式划为“特定风景区”,设有澎湖旅游服务中心,观光旅游业已成为澎湖县最重要的产业。
对外交通
澎湖县对外交通主要靠海运和航空,马公港有至台湾本岛高雄港、基隆港的客货运输航线。马公机场有至台北、台南、嘉义、高雄等机场的定期和不定期航班,每年旅游旺季的6-8月间机票难求,平时又有寥寥无人的情况。1970年建成的联结澎湖本岛与白沙、西屿的跨海大桥,使三岛连为一体,有公路相通,其他各岛屿间主要靠船只行驶。遇有大风、台风时,岛内外交通则几乎都陷于停顿。
著名的渔港
澎湖是一个著名的渔港。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热闹的拍卖摊上,主人推销的是一筐筐鲜鱼;平坦的沙滩上,晾晒的是大片大片的鱼干;岸边渔家妇女正忙着晒补渔网;海湾里泊岸的渔船一艘 靠着一艘,数不胜数……这一切都表明,渔业是这里的主要生产项目。据统计,这里以渔业为主要生计的人约有3万人,所以一向有“渔夫岛”之称。
海鲜特色
澎湖以盛产鲳鱼、鲣鱼闻名,此外还有马鲛鱼、鲨鱼以及乌贼和龙虾等。在近海捕捞的渔货,多运至高雄和台南出售;而沿海捕捞的渔货,除供当地销售外,均加工腌成鱼干,销往台湾省各地。
每年初秋时分,是去澎湖吃海鲜的最好季节。这里的龙虾很有名,它们习惯栖身于深海岩石缝隙之中,不易捕捉,然而味道鲜美。此外,大明虾、九孔、海臭虫等,也甚为名贵。所谓“九孔”是当地人的叫法,指的是鲍鱼。这种鱼有点像飞机,身上有两排酷似机窗的圆孔,实际上不止九个,只是叫“九孔”好听而已。如果想尝尝肥鱼,则以龙占鱼、土托鱼为上品,也可吃生鱼片、鱼丸和螃蟹等。在澎湖的特产商店里,还可以买到虾仁干和各种鱼干、紫菜和海苔酥等。
澎湖盛产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产量很高,是制造冻粉(台湾俗称“洋菜”)的原料,每年2、3月开始采集,4―6月采收最忙。当地居民在粮食不足时,也用石花菜作为代食品。海人草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海藻,是制造“鹧鸪菜”的原料,自古为小儿驱蛔良药。在澎湖的马公港及附近海域有广泛分布。

天然近海渔场
澎湖一带的海产资源之所以丰富,是因为有曲折的海岸线。其单位陆地面积所拥有的海岸线长度约为台湾本岛的120倍。沿海多天然港湾和天然鱼礁,而近海海域的水深多在50―100米以内,海底倾斜平缓,海水温度较高,适宜底栖鱼类繁殖栖息;加上海流条件好,是黑潮(支流)暖流、南海季风暖流、中国沿岸寒流的交汇处,为寒水性和暖水性浮游生物繁殖的理想场所,可以满足各种不同水温习性鱼类对饵料的需要,因此能够吸引鱼类回游,是一个良好的天然近海渔场。
盛产珊瑚
澎湖还盛产珊瑚。台湾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珊瑚产地,而台湾珊瑚又以澎湖所产最多、最好,包括白、红和桃红等颜色。
珊瑚是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骨骸构成的。珊瑚虫个体成筒状,中央有孔,四周环生触手,攀附在礁石上,分泌出钙质。珊瑚虫不断繁殖,积压在内层的珊瑚虫因无法获得藻类维持生命而逐渐死去,变成珊瑚树骨架,而活珊瑚虫仍然不停再生,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美丽的珊瑚树。各式各样的珊瑚,把海底装点成五彩缤纷的迷宫。
澎湖的珊瑚质地优良,光润坚硬,色彩绚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装饰品,其中以桃色珊瑚最为名贵。这种珊瑚颜色粉红、淡柔莹洁、枝体均匀,在自然光下,色泽高雅迷人。整株完整无缺而外型漂亮的珊瑚,人们多保持其原状作摆设用,富于天然美。
在澎湖岛上有许多珊瑚加工厂,极盛时期达50余家,现在仍有30余家。这些工厂依珊瑚的形状、大小、颜色,雕刻为花、鸟、草、虫、兽和人物等工艺品,也有的制成戒指、耳环、胸花、项链、圆珠、袖扣及领带夹等。 自1923年在澎湖岛附近开辟珊瑚场后,澎湖的珊瑚采集业发展迅速。其后,在澎湖群岛西南的台湾浅滩一带又有新珊瑚场发现。迄今为止,澎湖所产珊瑚远销世界各地,是台湾省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品。在1979年以前,台湾省的珊瑚产量约占世界珊瑚产量的80%,曾赢得“珊瑚王国”的赞誉。但是,经过长期过度开采,80年代末期以后,产量已锐减。
澎湖远离台湾本岛,在地理上、经济上都有别于台湾本岛各市、县,是一个单独的经济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经济区。县内经济一向以渔业为主。澎湖县海域广阔,港湾众多,大小渔港、渔澳有几十个,其中,马公港是全省一等渔港之一。
马公市
简介
马公市地处澎湖本岛的西部,是澎湖县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约34平方公里,人口约5.6万人,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为福建泉州人。
马公市原名“妈宫”,系因明朝军队驱逐倭寇时,驻军在此兴建“妈祖宫”,故而得名。日据时期,于1920年改称马公。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设马公市,1982年升格为县辖市。
马公市最早的市街以妈祖宫为中心,清康熙年间曾修筑一小城,中法战争时被毁,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周长789.2丈,高1.5丈,辟四门,东南临海,西接金龟头,北浚护壕。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9米,境内的纱帽山海拔45米,为境内最高点。马公市形状似一马蹄形,海岸曲折多湾,沿岸有广大的珊瑚礁及沙砾堆积。 马公市远离台湾本岛,但作为县治,在公务机构方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市、县机关外,台湾省属机构在马公市大都有驻在单位。此外,台湾陆海空军在马公市也有驻扎单位,马公港是台湾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经济来源
马公市经济历来以渔业为主,周围海域水深10-30米,是得天独厚的优良渔场,全市居民有一半以上从事渔业及养殖业生产。全市有6个渔港,其中马公一港、二港为台湾一等渔港,可停泊渔船300余艘。案山、乌嵌、桶盘、虎井为三等渔港,其渔港数量之多居全省第一位,是台湾四大渔业生产基地之一,每年鱼获量约占全省的1/5。马公市的工业也以鱼类加工和为渔业服务的工业为主。全市有鱼类加工厂、冷冻厂、修造船厂等百余家。
岛屿构成澎湖群岛由90个大小岛屿所组成,以下列出主要有人居住的岛屿
澎湖本岛(马公市、湖西乡)
白沙岛(白沙乡)
西屿(西屿乡)
望安岛(望安乡)
七美屿(七美乡)
吉贝屿(白沙乡)
将军澳屿(望安乡)
虎井屿(马公市)
桶盘屿(马公市)
鸟屿(白沙乡)
中屯屿(白沙乡)
大仓屿(白沙乡)
员贝屿(白沙乡)
花屿(望安乡)
东吉屿(望安乡)
自然景观莳里海水浴场
太武山
龙门鼓浪
青螺沙嘴湿地
虎头山
果叶日出
山水沙滩
风柜洞
通梁古榕
桶盘玄武岩石柱
西屿牛心山
天台山
蛇头山
七美望夫石
奎璧山游憩区
小门鲸鱼洞
牛母坪
小台湾
古迹庙宇澎湖天后宫
万军井
妈宫古城
顺承门
施公祠
中央街
观音亭
二崁陈宅
中社古厝
七美人冢
西屿西台
西屿东台
龙门里正角日军登陆纪念碑
马公金龟头炮台
四眼井
文澳城隍庙
妈宫城隍庙
西屿塔公、塔婆
锁港南北石塔
第一宾馆
风柜尾荷兰城堡
湖西拱北炮台
渔翁岛灯塔
文石书院(后改建孔庙)
公园
山水星空公园
观音亭滨海公园
青湾仙人掌公园
桶盘地质公园
东卫石雕公园
林投公园
奎壁山地质公园
中屯绿能源公园
岐头亲水公园
赤崁亲水公园
望安花宅公园
火烧坪公园
公共设施
澎湖开拓馆
澎湖跨海大桥
七美九孔展览馆
生活博物馆
澎湖水族馆
滨海公路
小门地质馆
竹湾螃蟹博物馆
澎湖酒厂
澎湖游客中心
菊苑
西屿灯塔
七美屿灯塔
望安绿蠵龟观光保育中心
地景景观澎湖石沪
澎湖菜宅
海滩山水沙滩
莳里海水浴场
青湾情人海沙滩
风柜无名港沙滩
隘门沙滩
林投沙滩
尖山海滩
乌泥沙滩
里正角沙滩
龙门后湾沙滩
果叶沙滩
奎壁山游憩区
青螺海滩
城前沙滩
讲美沙滩
镇海沙滩
吉贝沙尾
后寮沙滩
后螺海滩
横礁沙滩
后湾沙滩
网埯海滩(大池角海滩)
池西沙滩
赤马沙滩
内埯游憩区
户头角沙滩
网埯口沙滩
大濑仔沙滩
长濑仔沙滩
西安水库沙滩
天台山沙滩
澎湖特产
植物棱角丝瓜
嘉宝瓜
仙人掌
天人菊
马鞍藤
海产主条目:
澎湖海鲜
海鲡
玳瑁石斑
丁香鱼
鞍带石斑
𩵚魠鱼
特色美食甜点类
黑糖糕
冬瓜糕
冰心糕
海苔酥
花生酥
仙人掌冰
海产类
小管
金瓜米粉
蛤蜊炒丝瓜
海菜鱼丸汤
(详见维基百科澎湖列岛条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E%8E%E6%B9%96%E5%88%97%E5%B2%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