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青寺的地理位置。
很多年前,我认为川西有两个县很值得去,但因交通不便,一般人又很不容易去,一个是石渠县,一个是白玉县。2007年8月我经甘孜去玉树,曾经路过石渠。后来一直盼望什么时候有机会能去白玉。
白玉在国道317与318之间。东面隔着沙鲁里山脉,西面是南北走向的金沙江,与西藏隔江相望。进出白玉有三条通汽车的公路。一条是北线,从317国道德格岗托段沿金沙江向南至白玉,一路雄奇险峻的金沙江大峡谷风光;一条是南线,从318国道巴塘段沿金沙江右岸向北至白玉,全是密密匝匝的高山原始森林风光;再一条东线,是从甘孜翻越沙鲁里山脉向西至白玉,几乎囊括了所有类型的高原风光,峡谷、原始森林、草原、古冰盖地貌、雪山。东线是进出白玉的主路。白玉正因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很少有游客前去。白玉不仅是一个高原地形多变,生态繁盛的自然博物馆,也是一个人文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甘孜县城至白玉县城230公里。第8天,我们计划这天到达白玉县城,中途弯一点路,去看一下亚青寺。亚青寺在其路途中,要拐进去7公里左右,甘孜至亚青103公里,亚青至白玉130公里。我们从甘孜县城出发,沿着一条峡谷翻越沙鲁里山脉,过了雪线,进入一片海子山古冰盖地貌。虽然海子山很壮观,但比理塘至稻城途中经过的海子山要差很多。下得海子山不久便进入一片辽阔的高原草原地形。后来才知道,这里是章台大草原。到亚青一看,规模这么大,不得了,感到震撼,决定住下来。

2、章台大草原。远处公路尽头是亚青寺的院门,入内到亚青寺还有很远。
亚青寺全名为亚青邬金禅林寺,建造在章台大草原中间。位于白玉县昌台镇(阿察)附近的坡地中,昌曲河边,甘孜、白玉、新龙三角形的中心位置。亚青寺所在位置,地势开阔,海拔应该在3800米至4000米左右,感觉比较冷。

3、亚青寺白塔。
这个白塔还在建设中。旁边有个大型建筑,可能是殿堂之类的建筑物,规模很大,正在建框架。这些大型建筑,肯定需要动用大量财力。不知道地资金从何而来,靠政府拨款肯定是不可能的。
佛塔从上自下分别表示:树叶状部分代表最细微要素—心;代表太阳;代表月亮;伞状部分代表风;圆锥部分代表火;圆形部分代表水;供佛像的龛;平面部分代表土;阶梯状代表心灵发展四个阶段;雕刻的狮子(佛陀的象征);最底层代表坚固的“地基”。
亚青寺与色达五明佛学院都同属宁玛派(红教)寺院,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拨乱反正,恢复宗教政策,才兴建的寺院。亚青寺建的时间晚,所以不象白玉其它寺院那样有名气。它引起人们注意,也只是这些年的事。据说,在许多年以前,宁玛派有一位大师来到亚青这个地方,曾说过“若于此建寺将令教法兴盛”的话。1985年,其弟子大喇嘛阿秋仁波切(即阿秋法王)便在这里建立了亚青邬金禅林。亚青寺本身并无什么“家珍”可数,建寺后的十数年间,并不为世人所瞩目。建寺虽然时间不长,却发展很快,特别是1997年以后,才逐渐“浮出水面”,成为藏汉各地数万人学法传经修行之地,在藏传佛教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主传宁玛派法事,并严格要求弟子闭关修行。

4、亚青寺的中心区域。
亚青寺以金沙江支流昌曲河为界,分为两个区,扎巴区与尼众区。扎巴为男性出家的人,尼众为女性出家的人。当地人习俗将男性出家人称为喇嘛,将女性出家人称为觉姆。入乡随俗,我们也就暂且称之为喇嘛区、觉姆区。藏传佛教男女出家人应该如何准确称呼,还没有搞清楚。
在汉传佛教中,出家男子称为和尚。和尚的本意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名称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称呼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佛教是信奉人生有轮回的,要求得有好的来生,受戒是其中必须的方法。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即不犯十恶。十恶是指:①杀;②盗;③淫;④妄语;⑤两舌,即挑拨离间;⑥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⑦绮语,即邪淫言语;⑧贪;⑨嗔,即愤怒;⑩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按照唐代以后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6条,比丘尼具足戒有348条。共分为8大类:1、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2、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3、不定,是指已经犯戒但犯戒程度还不明确的行为。4、舍堕,是指由于贪心而追求财物的行为。5、单堕,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6、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主要涉及佛教关于饮食等方面的规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忏悔即可。7、众学,是较轻的过失,所涉及的是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极细微的事情。8、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称之七灭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