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在天空中沉默----马锅头单车环骑,转山贡嘎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拉拉杂杂,越写越多了,接下将继续写写我的转山贡嘎缘起之卡瓦格博神山,请期待......

洛克曾经赞誉的“世界最美丽雪山”----太子十三峰中的卡瓦格博神山,也就是电影《转山》中川哥久不得见高声呼唤的“雪山冰淇淋”


朝圣,有起点亦有终点,也许纯粹单向度,如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耶路撒冷朝圣、伊斯兰教的麦加朝圣;而东方宗教中的转山朝圣,起点终点合一,绕着一个圣地中心循环朝拜,恰如车轮滚转,同时也是一种轮回的形式,深刻地体现了佛教的轮回观。神山在中心端坐、在天空沉默、在心底永恒,四方上下、古往今来,它环视八方、无所不顾;转山的每日每夜,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一步一步,时间与生命在流动又似乎在循环。

我的贡嘎转山是一个标准的环线,为了赶上牛背山观云的缘故,我把传统的佛教顺时针转山方向,此行改为了逆时针环骑。顺逆为表象,换个角度的转山旅行,同样的精彩。
本帖最后由 马锅头y39501 于 2013-3-22 13:46 编辑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圣。带着强烈而巨大的心愿,沿着一条相对固定、充满神迹启示的圣路,向一个公认的圣地进发,这便是朝圣之举。朝圣由来已久。在自然环境险绝卓著的西藏TIBET,朝圣尤其显得精诚执着。

神山崇拜,已深深地寓于藏地的宗教历史文化之中,她神奇诱人,是人与神、人与自然结合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朝拜神山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对自然崇拜的具体表现,信徒们之所以如此虔诚是因为他们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轮回之苦。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免除,其一修成活佛,这很困难,另外的办法就是转山。他们相信绕神山转,如此朝圣方式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在轮回中免遭堕入无间地狱,甚至脱离六道轮回来世成佛、荣登极乐。如果在转山中死去,甚至被认为是一种造化。因此千百年来无数朝圣者络绎不绝,五体投地,一步一叩首,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圣地跋涉,行进在似乎永无止歇的转经路,在通往神山的一条条道路上,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令人感慨的永动流。

没有血肉之躯,便无朝圣之举,没有风尘仆仆,便无朝圣之途,不历经千辛万苦并跨越真正的时空,就不会有心灵的虔诚。朝圣对于一个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时间去认真对待的神圣之举。甚至可以这样说:超出“苦行”意义之上的朝圣之旅是将个体生命之旅推向极致的唯一途径!

我并不是宗教信徒,无法体验极致信仰,但我尊重、喜爱并学习宗教文化,撇开宗教意义,从冈仁波齐之行后,我的转山,不单是修行,更是特别的旅行,是一个仪式、一种生命体验、一段生活历程,磨练肉体以达到心灵修行的目的,佛祖释迦牟尼觉悟成佛前不就是这样做的么,经历过了这个仪式、这个过程,也许旅行者能达到某种程度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


俗称的“梅里内转”,我在为卡瓦格博神山敬献哈达

虔诚信仰,那也是一种境界。

环绕冈仁波齐一圈,整整57公里后,我回到了塔钦,马年转山季的帐篷城宛如莲花盛放的湖面,阿里高原上,一条龙卷风把我的喜悦、我的许愿送达天庭。

一条山谷,这是下降山路,回转到转山起点塔钦,前景中冈底斯山的转山人五体投地长头苦行,远方的喜马拉雅山脉上,玛旁雍错上空那庞大的的纳木那尼闪耀着圣洁的光辉。

卓玛拉山口的经幡,大家争先恐后地钻过去,这是有莫大功德的行动,这里海拔已经很高,大家都很疲劳,但是,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人口诵“唵嘛呢叭咪吽”,人人互道“扎西德勒”,那一刻,天堂般的感觉!

午时,我与众多的转山藏胞一起,艰难地步向海拔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山坡上的积雪被阳光融蚀,恰如藏地高原的一座座雪山,奔来眼底

冈仁波齐的北坡,那夺人心魄的千米绝壁下,有转山人五体投地,苦行21天才能完成57公里、最高到达5700米海拔的磕长头转山,而我照片中这位转山人从川西北的阿坝故乡出发,一路风餐露宿,一步一叩首,历时数年到达圣地冈仁波齐,无比的虔诚、坚韧,这是最让人尊重的信仰表达,也是最伟大的行为艺术。


冈仁波齐的回忆,印在胶片时代的旅途,时常想念,何时再能重游!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