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梅里环线之行(探访茨中教堂、尼西黑陶、同乐傈僳族村寨、东竹林寺)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同乐傈僳族村寨。侧面看村寨,错落有致,很是有韵味)


这不是一个人的游记。
这个行程没有耳熟能详的经典风景。
这个游记里没有帅哥美女的靓照。
只有藏在深山未开发的,不为世人所熟悉的原生态景致。
(图:王平洪 熊成伟 刘奇武 蒲激文)

2013年春节期间,我们相约滇西北,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梅里环线之行,游子、老熊、小艾将为大家细数沿途所见所闻,探秘茨中教堂、看看尼西黑陶是怎么做成的,感受指尖与舌尖的千年交融,说说叶枝同乐傈僳族村寨见闻,走进神秘的东竹林寺……

(阿尺木刮)

亮点:
1、地理奇观:中国最美雪山梅里雪山虎跳峡、澜沧江大峡谷、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茶马古道魅力名镇独克宗、两江流域河谷风光。
2、探访滇西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尼西藏族手工黑陶工艺、茨中教堂葡萄酒原始酿造、同乐傈僳族民俗拜访等、小中甸藏族村寨)
3、寻找多种信仰并存的神秘宗教文化(茨中天主教堂、维西达摩祖师洞、奔子栏藏传佛教噶丹东竹林寺)
4、近距离观赏国宝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黑颈鹤(冬季)
(香格里拉纳帕海哈木谷村)

宗教融合:
澜沧江流域现存最古老的教堂——茨中天主教堂
滇西北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庙——东竹林寺
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卡瓦格博

文化背景:
云南著名作家范稳曾以这片土地为背景创作出《水乳大地》
世界知名探险家、“香格里拉”缔造者约瑟夫洛克
滇西北法国传教士的传教史
  
意料之外,惊喜之内:
我们居然体验了尼西土陶的手工制作,并获赠土陶制品。
还带回茨中法式葡萄酒。
本帖最后由 西遇旅行 于 2013-3-19 20:19 编辑

我们的交通工具以越野车为主,行程如下:

D1、丽江 → 雄古观景台 → 碧沽天池 → 小中甸 → 香格里拉(233公里)
观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相挟金沙江,下午经彝族村落,到达电影《无极》拍摄地碧沽天池,欣赏原始森林、杜鹃林、清净湖泊,再沿着小中甸藏族村落抵达香格里拉。
推荐美食:金沙江边风味、藏式酥油茶、牦牛肉等。
海拔:最高3600M,最低1800M。
路况:多为214国道二级柏油公路。

(第一晚住在依拉草原上,一个很有范儿的藏式庄园,他们的牦牛肉汤锅好好吃哇。
D2、香格里拉 → 尼西 → 奔子栏 → 德钦(181公里)
早起可以去看看纳帕海湿地,哈木谷村,睡懒觉的没眼福哈。上午尼西乡拜访当地黑陶手工作坊,每人抱回一个黑陶制品。下午过两省三县交界地奔子栏,去云南藏传佛教发源地噶丹东竹林寺,翻过白马雪山4292m垭口,傍晚抵达德钦雾浓顶观景台,守候传说中的梅里雪山日落。
推荐美食:江鱼、土鸡等。
海拔:最高4292M,最低2100M
路况:几乎全程都是214国道二级柏油公路
(纳帕海)

本帖最后由 西遇旅行 于 2013-3-19 20:21 编辑

D3、德钦 → 茨中 → 叶枝 → 同乐 →塔城 (217公里)
人品不好,早起没有看到日照金山圣境,只好在观景台煨桑挂经幡祈福。上午进入藏地为数不多的多种宗教并存的茨中村,游茨中天主教堂,品尝由当年法国传教士流传到此的原生葡萄酒,有的人喝了两大碗,恩,用大碗喝的,有的人喝得面若桃花。再沿澜沧江原生态河谷风光,探访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同乐寨。傍晚抵达维西县塔城镇,住在森林小木屋--- 滇金丝猴国家保护区森林别墅。哇哈哈哈,帅呆了。 推荐美食:傈僳族特色风味。
海拔:最高34002M,最低1900M
路况:多为225、303省道二级柏油公路,另有20公里的山路。
滇金丝猴国家保护区森林别墅

D4、塔城 → 其宗 → 石鼓 → 丽江(199公里)
上午进入响古箐滇金丝猴国家保护区,看见好多滇金丝猴,下午游览千年江边小镇石鼓,那个那个,石鼓凉粉,吃撑到了。途经万里长江第一湾,沿金沙江田园风光,回到丽江。
推荐美食:石鼓凉粉、金沙江边风味。
海拔:最高2800M,最低1800M
路况:多为225省道二级柏油公路
(香格里拉尼西 阳光照耀的佛塔)

再发几张森林小木屋的图图,总觉得,那木屋好萌好萌;总觉得,那地方应该住着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什么的。



                                 百年归隐 传递至善——探秘茨中教堂                                                                               文/ 游子   

        
信仰,本无边界,宗教更无界限。倘若非要加以限定,那只能是来自内心的束缚。
        
自从在拉卡芙那高雅的品酒台学习了葡萄酒的鉴赏后,我从没想过我后来会用陶瓷大碗来喝葡萄酒,那特么不是土鳖才鼓捣得出来的事情么?

记得那晚跟同事二老熊、西世拟刀坐在西北偏北客栈的餐厅里“秉烛夜谈”,我们一边抬着陶瓷大碗喝葡萄酒,一边听二老熊唾沫横飞地侃着传说中的茨中教堂——在座的我们仨,只有他去过很多次。听得我无限向往,恨不得马上就出现在教堂里。

不知不觉中,仨人把二老熊用塑料桶带回来的20斤茨中教堂自酿的葡萄酒,喝下去一大截!一帮土鳖啊!

幸福总是来得那么快,没过多久竟然就梦想就成真了,我丫真的就出现在茨中教堂里了。

(穿过这个隧道,我们离茨中村就不远了)

(出了隧道,我们要往山下的澜沧江边走,对岸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村落 )

这一天,天下着濛濛细雨,我们的车队在澜沧江边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来到江边,一片泛绿的看似平缓的江面横在车队面前,而茨中村就在对岸的半山腰上,透过雨雾,若隐若现的。

教堂那高高的主体建筑就屹立在村子的中央——未临其境已远远地感受到它的独特。

在俺们东土,寺庙大多选址在人烟稀少的清幽山林中,即使要把寺庙建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也是在城边上,而这教堂却是选择建在人口集中的村子正中!
(通过澜沧江上的这个铁索桥,就进入茨中村了 )

车队缓缓地驶过一座铁桥,盘山而上,向村子开去。大约十多分钟后,看到一座白塔——藏区的标志性建筑,通常在村口或者城镇总会看到白塔。

车队进入茨中村,村里静悄悄的,一种祥和的气息慢慢浸入肌理。村里的路不是很宽,刚好能通过一辆越野车。

我们的车队在一个院子外面停住,众人下车,到传说中的茨中教堂了。整个教堂的院落,不算大,却是布局紧凑、错落有致、主次得体。
(要进入教堂,得先通过这个小院子)
(你能把中国的大红灯笼、春联跟欧洲教堂联系在一起么?)

仰头可以看到高高的教堂主体墙,进入教堂前竟然要先通过一个中式建筑风格的大门,而这个大门上竟然挂着大红灯笼、帖着春联。

据网上资料说,教堂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后因各种原因,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移至茨中重建,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教堂坐西向东,为砖石结构哥特式建筑,整体成十字形,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进深目测约6米,宽3米,门廊之上再砌成三层钟楼(瞭望楼),通高目测至少20米。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建筑,用4棵内柱和12棵外柱承托脊檩,内外柱间砌有石栏杆。教堂门为双门,高约2.7米,宽约0.7米,正殿(礼拜堂)进深据说有22米,面阔约12米,殿内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柱承托教堂屋脊,两侧设有净身、更衣侧室。教堂屋面用琉璃瓦覆盖。正殿的正中是耶稣像,左右有对联一副:宣仁宣义聿照拯济大权衡,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左边廊墙上是圣母像。

关于它详细的来龙去脉,大家可去网上翻阅翻阅,这里就不赘述了。
(进入大门,教堂主体建筑屹立在我们的眼前 )
(进入教堂)




(教堂建筑外墙上的花雕,哥特式建筑风格 )
(教堂左边的厢房 )
(远处大山若隐若现 ,是不是像仙境一样? )

坐沙发 慢慢欣赏

(它,静静地屹立在这里,已经过百年了 )
(外墙上的绘画)
(我们再来看下教堂大门细节,岁月的痕迹彰显)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