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13日浙江天台霞客古道徒步(照片帖) - 江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西

霞客古道
徐霞客古道是古代宁海通往天台的要道,约建于唐代,现存古道多为卵石铺面,古道两侧多为名胜古迹,有茶廊、古井、古桥、庵堂等,按《徐霞客游记》中所述行程路线,途径宁海西门、梁皇古驿站、水母溪、松门岭、筋竹庵、弥陀庵等,古道约为50公里。徐霞客游线被列为国家19项线性文化遗产之一,宁海至天台古道是徐霞客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天台山 位于县城北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市内5路、7路、9路公交车直达,进山门票:10元、寺院门票:5元。 景区附近有天台宾馆、卧龙山庄等几家宾馆,吃饭和住宿都十分方便。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  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如宁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而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  除了自然景观外,国清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华顶讲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风景区的华顶峰,距天台县城25公里,海拔1098米,李白形容其巍峨,有“天台四万八千丈”之句。华顶讲寺是佛教的圣地,曾为我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华顶寺还为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著贡献。
  
每当晴日,立于华顶望海石上。四顾“峰峦重叠,山有八重”。可以东眺溟渤,北望钱塘,西望括苍,南瞻雁荡。八重峰峦,如朵朵莲花,尽来眼底。徐霞客曾在《游天台山记》中说:“至太白(堂),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南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高寒所勒乎。”华顶上常有云雾升起,并化现各种物相,或滚滚而来,或缥缈而去,这就是令者称奇的“华顶归云”。李白曾在《天台晓望》诗中写下“天如邻四明,华顶高白越。云垂大鹏翻,波动飞鰲没”的名句。顶巅有拜经台,传说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遥拜《楞岩经》之地,由是著名,惜已毁于“文革”。
智者大师还在此降伏妖魔,建成寺宇。后人建有“降魔石塔”七级。在拜经台附近有“太白读书屋”,相传是诗人李白读书的地方,后人想象太白游踪,立堂纪念,久圮。1984年,就兴慈塔院旧址重建,称“太白堂”。华顶两侧密林深山间曾有七十二茅蓬,其中以药师庵、妙峰庵等为最大,向为僧众和香客歇息之所。现在许多茅篷已不存在,但还有多所茅篷已修缮一新,保持着古时风貌。
华顶讲寺坐落在华顶峰之下。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由德韶大师所创建,初名“圆觉道场”,又名“兴善寺”。德韶,浙江龙泉人,俗姓陈,自幼出家学佛,受戒后遍参高僧大德,深受启发,后得到法眼宗始祖文益禅师的器重和印可,并继承了法眼宗的法统,成为一代宗师。不久,德韶大师进入天台山修禅弘法,常住华顶。这时,吴越国王子钱弘俶正在台州任刺史,因钦慕德韶大师威德,也常来亲近,并在政治上受到很多的启发和教益。德韶曾以钱弘俶“以后继国王,应使佛法兴盛”相托。后来钱弘俶果真做了国王,为信佛教,赐德韶“国师”号。天台山佛教、天台宗也由此而复兴。
北宋治平三年(1065年),兴善寺改名“华顶寺”。明洪武四年(1371年)宗济禅师主持扩建,隆庆年间真空真性法师也曾募缘重修,1928年由兴慈大师重建,现大部分建筑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和信众积极筹划重建整寺院,现已建成山门及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另有山门石狮和“兴慈大师之塔”等重要文物;其它建筑仍在修造之中。
自唐朝以来,高丽三国和日本佛教徒都慕名来朝拜天台山,登上华顶峰,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早在陈末隋初,高丽沙门波若来江南参学,后入天台山,在华顶晓夜行道,影不出山,计十六年,五代时。高丽僧谛观、义通在天台山弘法,曾为天台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日本国自最澄入天台山学习天台教观以后,代代有僧人到天台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顶山区是著名“云雾茶”产地,高山上分布着大片“云锦杜鹃”,在国内均属罕见。日本临济宗始祖荣西曾多次上天台,回国时还带去天台山茶种,在日本提倡种茶、钦茶。因此,华顶讲寺也成了日本茶道的发源地,中日两国人民由佛缘而结茶缘,讲寺亦成为日本国茶道爱好者的朝拜之地,近十年来,中韩日三国茶佛教在天台山的交流纪念堂和纪念碑,经常举行纪念法会。1997年中韩日三国天台宗为纪念天台宗智者大师圆寂一千四百举行纪念法会,盛况空前,为中韩日三国人民的友谊树立了丰碑。日本天台宗还为修复华顶讲寺捐助了巨款。
华顶讲寺内有两眼山泉。一曰“智者泉”,在寺内的智者大师殿前。另一曰“般若泉”,是智者大师修行时,饮用的泉水,是海内天台宗的圣泉。此泉藏于寺内某处,一般秘不示人。两泉涓涓细流,清澈无比,饮之甘甜可口,终年不绝。

我们的行程是:国清寺---霞客古道-----华顶寺,全程徒步25公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