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淄博——千年古商埠,天下第一村,梦回“旱码头”----周村古商城掠影!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东
       [wma]http://www.qiuqian108.com/Sound/zhuimeng.wma[/wma]
    千年古商埠,天下第一村,亲历“大染坊”,梦回“旱码头”-----2008年11月9日一早我从家里出发,沿G309骑车返济,正好路过周村。顺道就去转了转,然时间紧迫,古商城掠影,匆匆走过,无限遐想,这样的旧街古镇,一定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够品出往昔的岁月,才能够感受那早已成为历史的旧日繁华........
       :) 周村,位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明末清初开始走向繁华,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虚者,车马辐辏”。1750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1904年被清政府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1904年,周村与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商业街市作为周村商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至今保留完好。 周村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有“丝绸之乡”的美称。 周村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经在周村的毕氏尚书府教书33年,期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她,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青涩的石板路书写着亘古流淌的丝丝浪漫, 鳞次栉比的老墙古屋屏蔽了新时代的喧嚣, 铅华洗尽,余韵独留...... 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演绎的故事就发生在周村,另一部电视连续剧《旱码头》整体反映了周村商业的发展史,《闯关东》,《活着》等电视电影作品也在此现场取景拍摄过。 还有,那一片片又酥又脆的周村烧饼,更是让人垂涎欲滴,不可抗拒..... .......
附上小攻略: P.S. 因为是骑单车去的,所以总体花费为基本为零,无门票花费(记者证,导游证等优惠证件均可用),我估摸着这么大个古镇,应该可以逃票,因时间紧张,没有研究逃票的路子。想逃票的不妨去现场研究一下。。古商城景区大门票15元,但里面有好多小景点,如大染坊,票号展览馆,杨家大院等,要单独买票,差不多10个,每个10元, 因此不如买通票划算,通票60元/张。
她,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一个曾经商贾云集,贸易红火的的超级市场,走在其间,你会发现,那一条条青涩的石板路书写的是亘古流淌的丝丝浪漫/,那一面面鳞次栉比的老墙古屋屏蔽了新时代的喧嚣,铅华洗尽,余韵独留......
首次发帖,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作为中国古商业文化的优秀代表--“古商城”,街区纵横,街巷幽静朴素,虽历经百年风雨,仍保持着古朴的明清原貌和历史本色。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建设水平高,为山东所仅有、江北罕见,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专家称为“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博物馆群”。   周村古商城位于周村区中部,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商业街组成,古商业街内店铺林立,古迹众多,有建于唐代的明教寺,建于清代的魁星阁,有闻名天下的“八大祥”等商业老字号,有“东方商人”孟雒川的故居等,是阁老刘鸿训、宫保李化熙、武状元王应统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商业文化内涵丰富,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优秀历史建筑。古商城总占地面积32.7公顷,包括两部分:一是重点保护区--指保安街以西,涿河以东,新建路以南,棉花市街以北,占地19.7公顷,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芙蓉街等古街区组成;二是规划控制区--指涿河以西,保安街以东,南下河街以北,新建路以南,以及千佛阁、汇龙桥、清真寺等古建筑群,占地13公顷。
烧饼传奇。。。。烧饼也有博物馆。。。大碗茶是免费的。。烧饼这里面的比较贵,6元一包,其他店里5元一包,不过这里是现场现做现卖的。。。。周村城区里店铺卖的是早已经打包,包装好的,一般3-4元一纸包。
简略挑了些自己感觉还可以的Pictures,发上来了。俺文笔实在有限,写不出什么华章丽文来,还是请大家看照片,自己品味吧。
每一面老墙,每一扇老窗,每一进院落,背后都藏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FireFox火狐 于 2009-2-5 23:29 编辑

              今日无税碑的传说
李化熙,字五弦,号白云道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明末曾先后职湖州司理、河间府推官、天津兵备道、四川巡抚,清军入关时接任陕西巡抚,时值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下,崇祯帝急传檄派他任榆林三边总督,率十万大军救驾。大军开进途中,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无奈下李化熙部队退守家乡周村城,励精图治,以待时局之变。使得周村城方圆百里不受战乱祸及,一时间四方富豪、商贾、百姓纷纷迁居来此。
后来,李化熙顺应时势,初任清朝工部左侍郎,兵部侍郎加都察院右都御吏,因政绩卓越,晋刑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顺治年间,借老母年事已高,辞官回乡待奉老母;临行时,辞别皇上。顺治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时,李化熙言家乡赋税沉重,请求皇上下旨优惠一下。顺治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赋税不可免,念爱卿有功与朝廷,朕赐爱卿一道手谕,免除爱卿家乡一日税款,以示皇恩。”
李化熙遂领旨回乡,寻思免一日税何用,就把圣旨埋于祠堂下,不料,当晚埋圣旨处红光四射、大放异彩、十里可见,而且光华中似隐有巨龙浮动。次日李化熙只好取出圣旨供在家中,可是那夜光景却令李化熙百思不解。
恰一日听见门口吵闹,李化熙叫来管家责问:“为何门口如此喧哗,成何体统!”管家忙说:“是一老道姑天天来化缘,每次都来说只今日来化缘,明日不来,可不知何故第二日又来化缘。因看她年纪大施舍了几日,今天叫门房请她到别处化缘,她不听却要见大人,被门房拦住故此喧哗,不想惊动了大人。”李化熙正为圣旨烦恼忽听到“今日”二字,心中一动,忙叫管家把老道姑请进来,过了一会管家回来说“那老道姑闻听大人要见她,却不进门,只留下一破布包裹说送与大人,回头一转身就不见了。”
李化熙觉的蹊跷,忙命人打开包裹,只见包裹里是一块无暇碧玉上面满是云霞纹饰,正面刻有“元君”二字。李化熙寻思一下顿然醒悟,“碧”“霞”“元君”合起来不是“碧霞元君”吗?这是碧霞元君来点化自己。
于是他赶紧让地方官把皇帝圣旨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大街北首。这样不论哪天人们去看,都是“今日无税”,周村城由交税的“官集”变为不交税“义集”。同时李化熙组织“巡勇护街”兵丁打击扰乱市场的地痞无赖、土豪恶霸。各地客商闻风而来,周村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


状元王应统
周村丝市街的北面有一条与它平行的街道,叫状元新街,原在街的中段路南有一座状元府,内有状元楼,它的主人就是周村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应统。
王应统(16641715),字绪光,号敏斋,祖籍山东长山县,出身书香门弟。其曾祖父王重明,曾任明山西沁州同知,祖父王斐,字非木,清顺治年间任寿州知州等职。父亲王廷扬,康熙二十三年中武举,但不喜做官,一生隐居于市。王应统高中后,其曾祖、祖父、父亲都被赐予荣禄大夫,河北总兵衔。
由于受家庭的影响,王应统自幼熟读经书,崇尚儒学。受其父亲的影响,他从小便喜欢习练武艺,除从父学习外,还四处拜师学艺,早起晚睡,勤学苦练,又注意广泛涉猎军事书籍,与长辈研究兵法,军事知识十分渊博。经过多年努力,终于24岁考中武举,康熙二十七年进京赶考入闱,经殿试脱颖而出,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初授山西中路利民参将,开始军
旅生涯。
1696年,新疆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全国震惊,康熙皇帝亲率大军远征,点名让王应统随同,负责粮草供应。千里远征,有的部将为了贪图方便,把粮草卖掉以减轻负担,打算到目的地再买回。可新疆地广人稀,根本无处筹粮。唯有王应统不顾别人笑话,一路上老老实实押运粮草前行,不辞辛苦,最后只有他的部队避免了粮草匮乏之苦。
成功平定叛乱后,王应统以军功升为山东总河中军副将。康熙皇帝在出巡时多次接见他。不久,改任神木副将。他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神木地理位置虽偏,但土地广阔,土质良好,于是建议让部分军士和老百姓垦荒屯田,获得了大丰收,保证了边防的巩固。后又历任江南总漕中军副将,文登副将等。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念他清正廉洁,提升他为河北总兵,镇守怀庆。
王应统为官清正,不善于阿谀逢迎,招致一些贪官污吏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造谣中伤他。皇帝一时失察,竟将他免职下狱。幸亏有人为他辩护,才得以平安无事。
回乡后,他与家人住在周村的状元府里,平日除接待亲友外,就是练习书法,这条街也因此得名“状元街”。
皇帝后来发现冤枉了王应统,几次找他进京谈话表示慰问,但他对官场已经厌倦,婉言谢绝了皇帝的挽留,仍回家乡,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他病逝后,家人遵照他的吩咐,将遗体掩埋在周村城西象山山麓。


本帖最后由 FireFox火狐 于 2009-1-21 18:20 编辑

光玩不行,到吃饭的时候了。下面上点好吃的吧。周村名吃——煮锅。
本帖最后由 FireFox火狐 于 2009-1-21 18:25 编辑

那一片片又酥又香,令人垂涎欲滴的周村烧饼就是这样做成的。。。。。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