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鹰扬 于 2013-9-23 18:37 编辑
一、唱不尽的信天游 自看了《血色浪漫》后,就想着有天能站在陕北的山梁上唱一遍《圪梁梁》:
对面山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的谁,
那就是我那要命的二来妹妹......
站在山坡上,望向对面,运足了气,喝出声来,由低音开始,猛的一拔高,让声音像蓄势的炮弹打到对面的山梁,招呼对方。尾音则悠扬抒情,慢慢的拖着尾,像是山谷里的回声。歌词以直白的话语表达了深切的情谊。龚琳娜民歌功力十足,唱起这首歌,唱出了它的土味,更唱出了它的深情,每个音都勾着听者的心。《血色浪漫》里的民歌着重表现它的悲凉感,当你从歌声中感受到时,也就明白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苦难。
陕北的歌,只有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才能唱出它的味道,才能唱活,才能把这山梁和山沟沟里的苍茫、悲凉唱的既高亢又悲怆。在这里才看清了如凝固波涛般的黄土层被雨水切割的沟壑纵横的模样,才明白了钟跃民和秦岭可以隔着山沟沟唱歌,却难以见面,就像《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里唱的: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哟手。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都能唱出来。无论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陕北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穷,他们曾发出“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了我可怜”的悲怆呐喊,但他们却从不掩饰对这个世界、这片土地的厚爱。他们用山歌宣泄着命运的凄苦,也用山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陕北的歌声苍凉、哀怨、热烈、狂放,听到动情之处,心灵为之震撼。蒙古人用呼麦和天对话,陕北人则用信天游向世界作着情感的倾诉。
一碗碗个谷子两碗碗米,
面对面睡觉还呀么还想你。
只要和那妹妹搭对对,
铡刀剁头也不呀后悔。
这真是五千年来最动人的情话,唱的朴实直白,听的直震心灵。只这一声荡漾在沟壑坎梁间的嘶吼与缠绵,把蔽日的黄沙都清洗透净了。
《兰花花》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曲子,歌曲柔和细腻、曲折婉转,因其运用了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深受人们喜爱,被广为传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只一个“青”字刚刚出口,整个心一下就软了。
《走西口》不仅是一首歌,它因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历史,成为一段心酸的移民史。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这首传唱晋、陕、蒙三省的民歌就在妹妹对哥哥一句句的叮嘱声中唱了几百年,唱遍了中国。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这一声响起,怕是都不会陌生,这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应是最为家喻户晓的一首信天游了,再配上一组头扎羊肚子白手巾的腰鼓队,震的黄土漫天,真是最地道的陕北风情。陕北人豪爽直率,就像他们生长的土地苍茫恢弘,他们不会用含蓄来暗示,也无法以温婉来渗透,他们站在高原上,用悠长高亢宣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抚慰。
较有名的歌还有《赶牲灵》、《三十里铺》、《五哥放羊》、《想亲亲》、《绣荷包》,每一首都是黄土黄水间的奇葩。
走在陕北的沟壑间高唱一首信天游真乃人生快意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