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大汖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4-1-7 07:32 编辑

一、前言
  连续5集的电视几节目,小妖的的推荐,和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了我们安排了这次行程。那是一个被主流媒体称为“太行山中的小布达拉宫”、“南方式吊脚楼建筑群”、“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方。也是曾是抗战时期区委的所在地,曾发生过30多村民被日军机枪射杀的地方……
  然而,那却是个不适合“体能释放型”、“到此一游型”、“地名炫耀型”驴友去的地方。那衰败的村子,单调枯燥的景色,的确也没啥风景片可拍。一个小时……最多两个小时,就会让那些爱“跑地名”的驴友玩腻。不再有兴趣。然而,我们在这个村子却滞留了一整天,从日出玩到日落直至再一个日出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注】汖:字典注音pìn。但当地方言却念chàng(唱),问路时最好问“大唱”
     


二、路书与费用
  从西安出发,往返1500余公里的全程,对自驾来说,路费可能稍显高了些。于是我们选择了“火车+班车(或包车)+重装徒步”的旅行方式。这也使我们回归到N年前最原始的驴行——背包客的玩法。令人遗憾的是,这次,没能买到那种慢悠悠、走走停停的绿皮火车的车票,去深度回味曾经的驴行。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4:58 编辑

三、在路上

  旅行的快乐,不仅仅是回来后向人炫耀您可以多说出一个地名、示人一张与景区大门的合影。旅行的过程也是快乐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的一部分。
  悠悠的列车上,赏着窗口飘过的景色,品茶小酌、新认识邻座PLMM的闲聊、大块朵颐自带的美味、甚至沿途小停的站儿跳上跳下列车,无不给一群大孩子们带来久违的欣喜。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4-1-8 06:18 编辑



  一路疯玩到深夜12点,方在距离大汖7公里『梁家寨』的车马大店住下,寒夜蜷缩被囊,静时却闻鼾声又起。无语等天明。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4-1-15 12:33 编辑

四、初识大汖

  次日天一亮,匆匆用过随行厨娘姐姐备好的早餐过后,便离开驿站。赶往7公里外的大汖村。为了抓紧时间,在最佳晨光用光时间段拍片,我们包租了一辆小面包,驱车前往。
  一路砂石路的颠簸,大汖……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5:15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5:19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5:22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5:26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4-1-15 12:38 编辑

五、细品大汖

  我们并没有接受当地人的建议,“花一、两个小时玩玩就够了”,也没考虑去扫荡沿途的温泉、藏山等等诸多景点。初抵大汖,就决定“住下来,细细地品一把”。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坐在农家墙根晒太阳、与老乡的闲聊上。的确,我们已经厌倦了“扫荡地名”的玩法。

1,大汖的建筑

  客观地讲,如果把大汖与布达拉宫做对比,可能稍显勉强了,是媒体忽悠过火了。如果把大汖与单巴、甲居藏寨做比较,初看的确也有几分形似;但细品却又发现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没啥可比性。
  这里,也不像某主流媒体所说的:“有成片的南方吊脚楼式的建筑群”。不错,这里的确有不少二层建筑,也的确是因与吊脚搂相同的成因依坡起楼。但这里地处木材稀少的北方,这里只能发育出了它独特的建筑方式。大多数建筑是最大程度上利用就地去来的粗加工石材。
  这里,及沿沙石公路进村的途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石拱式建筑。这样的建筑几乎遍及每家每户。这些石拱式建筑的建材,多是以2~4人能搬动的大块石料搭建而成,石材间不抹任何灰浆。完全靠石材间本身应力构建而成。如果用教科书的语言去描述,也许可以说是“材料力学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这样的建筑本身也有它的缺陷。它不象我们熟悉的北方窑洞,这里的石拱建筑石材间的间隙造成了封闭性、保温性较差,纯手工搭建又不可能建造出大跨度空间。所以,这类建筑多作为基础层,营造小块平地。用途多做为磨坊、酿坊、储室、晾亭、小桥、畜圈、厕所之用,鲜有居人者。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3-12-30 15:33 编辑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