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蓬安来苏寺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四川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蓬安来苏寺






 

                                                                  邓四平/ 文图


      在蓬安县最南端有一个银汉镇,该镇与广安市广安区郑山乡、岳池县天平镇接壤,距离蓬安县城约40公里,历史上曾是巴国银汉县尉府所在地,其建制时间与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安汉县相近,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年这里是广安、蓬安、岳池通往南充成都等地的必经之地。银汉镇境内有座名闻遐迩的古寺,据蓬安县志记载:宋代大文豪苏轼早年曾寄寓游学于此,此事在《宋书·苏轼传》中也曾有记载。寺内有“苏轼笔法”和苏东坡洗砚池等遗迹,从此,为纪念一代大文豪苏轼早年寄寓游学蓬安,人们便将银汉镇的这座古寺命名为了“来苏寺”。

     在银汉镇境内,有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发源于白云山北边的肖溪河就从银汉场擦身而过,最终与渠江交汇。其中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有当地人考证此桥为汉代建造的一座石拱桥,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桥上书有“鹊桥仙”三字,相传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之一的秦观也曾游历于此,秦观第一次来银汉,是熙宁十年(1076年),写下了《银汉无声》;第二次来银汉为绍圣二年(1096年),建起了“苏轼苑”,写下了《鹊楼头》等词。他所作《鹊桥仙》内容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时,蓬安银汉镇保存有苏东坡到此所留的书有“万善充周四得备,一元妙令人音纯”的诗碑,在“文革”中,南充地区文化局一干部见过此碑后,因怕损坏,让当地的村民埋于地下。

     一个能让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慕名而至的寄寓游学之地,其中自然会有她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过人的魅力。

     说到苏轼,可以这样说,他是继司马相如、李白之后,是我们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又一位文化巨人和文化伟人。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卓越的文化艺术成就。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尤其值得称颂的是苏东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辛苦备尝,但始终保持了四不变: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情不变。其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自嘲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这“四不变”,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流芳千古,令人景仰。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蓬安来苏寺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