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腐败,太腐败了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

  郑州花园口

。民间传说,最早这里并不叫花园口。到了明朝时期,天官许某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花园,方圆540余亩,种植四季花木,终年盛开不谢, 远近男女争往游览观赏。后来黄河南滚改道,滔滔洪水,把这座美丽的花园吞没。从此,这里就成了黄河南岸一个渡口,群众便称之为花园口。
相传在很多年前,黄河在这里决了一次口。人们费了几年功夫才把决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灾民,早已无家可归,等把黄河水堵住,有的干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时盖的临时草庵里。他们在这里开地耕种,成家养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个村庄,取名叫贵家庄。又过了好些年,从荥阳流出来的涸水在这里流入黄河。这样一来,这里南来北往的人多了,成了个热闹的地方。
到了明朝,贵家庄出了个大官,叫许赞,在这里当天官。许赞当了几年官,搜刮了不少钱,就在家里修了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方圆五六百亩大,种了许多奇花异草,一年四季花园里都开花,飘着香,远近几十里的人都来这里看热闹观花。
一年春天,许天官回家。贵家庄像赶庙会一样,一群群,一伙伙,搀老人,背小孩,挤拥不堪来许家花园看花。人多了,做小生意的,卖吃食的也多起来。许天官的花园在黄河和涸河角角里,来看花的人要过涸水,水上无桥无船,趟过来趟过去很不方便。许天官看到这些情形,就想:我要在涸水上弄个船,摆渡来往的人,这是个赚钱的买卖呀!

  花园口

许赞想发财,就开挖了涸水入黄河的水口,让黄河水倒流到涸水里去。这样一挖,涸水河面宽了,水也深了。许天官弄了个大船,找了几个船工,修了渡口,摆渡行人。人们听说有了摆渡,来看花的人更多了。不几个月,许天官就赚了不少白花花的银子。
夏季到了,黄河一涨水,呼地涌进了涸水,水越涨越大,黄河冲着涸水河口,向南滚了几里,稀里糊涂把许天官的大花园也淹没了。
后来这里真的成了南北来往的渡口。人们去这里的时候,总是说:到花园口去。这样花园口的名字就叫起来了。

花园口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花园口

对于今天的郑州人来说,花园口是个镇,也是一个村;对于黄河工作者来说,花园口是黄河大堤上11.6公里长的一段险工;史学家和人文学者眼里的花园口,则是国民党当年扒开黄河的地点。在郑州市内问花园口,知道的人会这样告诉你:“顺着花园路一直向北,当你看到黄河的时候,你脚下站的地方就是花园口。”
许多年以前,这里的确是个花园。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吏部尚书许赞在这儿建了一座花园,占地540亩,遍植奇花异木,估计还对外开放,不收门票,所以就成了附近老百姓“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花园旁边的渡口是连接黄河两岸的唯一通道,花园口因此得名。几百年过去了,许赞家的花园早已被洪水淹没,古老的渡口也在20世纪80年代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后永远地消失了。没有了花园和渡口的花园口却永远留了下来。
当年许家花园是不是真的繁花似锦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花园口

不过如今的花园口确实是绿树葱茏,花团锦簇。将军坝是花园口大堤的中心地段,也是看黄河的最佳地点——向东看,不远处就是郑州黄河公路大 桥;向西看,连绵不绝的黄河大堤就像水上长城。同行的河务局的同志指着长长的黄河大堤对我说:“我们所说的花园口,就是这11.6公里的险工段。从西边的花园口枢纽泄洪闸开始,到东边的找兰庄,这中间有坝、垛以及护岸152座。咱们脚下的将军坝就是花园口险工90号坝,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花园口险工的主坝。当时这条坝的旁边有一座将军庙,所以取名‘将军坝’,坝长120多米,根石深23米多,是黄河根石最深的一道坝。”

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将军是民间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据说有64位。将军的原型大都是历朝历代的治河官吏,这些人生前忠于职守,死后被老百姓怀念,渐渐地就成了“神”。明清以来,对将军的崇信十分流行,黄河两岸险要的堤防处普遍建将军庙,但如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了。可能是为了让花园口看上去更像一处风景区,将军坝前也新添了一尊高大威猛的将军像。据说花园口的这位九龙将军姓陈,因治河有功,被敕封为河神将军。因为几个皇帝都曾加封于他,所以他是将军中最显赫的一位。
镇河铁犀
将军坝西侧不远处还立着一尊“镇河铁犀”。铁犀高约两米,坐南朝北,面河而卧,它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 镇河铁犀也叫镇河铁牛、独角兽,它和将军一样,也是黄河文化的一种。之所以用铁犀镇水,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铁者金也,为水之母,子不敢与母斗”;另一种说法是,“犀为神牛,牛能耕田,属坤兽,坤在五行中为土,土能克水”。
花园口的这头镇河铁犀“皮色”陈旧,看上去像个古物,其实是个“克隆”铁犀!那个真的铁犀如今保存在开封东北郊的铁牛村,是明朝政治家于谦在开封治河时所铸,于今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
于谦治河的事知者甚少,但他的那首《石灰吟》恐怕很多人都会背诵:“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综观于谦的一生,确实人如其文。

  花园口纪念碑

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稳定朝野,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
于谦对明朝有再造之功,但也因此种下了日后的杀身之祸。后来英宗复辟,从其弟手中夺回帝位,于谦被杀。
于谦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堂堂的一品大员竟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后人评价于谦“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实在不为过。想想中国历朝历代,忠臣良将也是多不胜数,但有几个真正能像于谦这样在国家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
每次想起于谦,心中都有些激动。如果来花园口的人看到这镇河铁犀,都能想到于谦,也不枉当初“克隆”这庞然大物者的一番功夫。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黄河在开封两次决口。危难之际,于谦受命任河南巡抚,只身到开封上任。于谦履任后,体察民情,重视河防,在修葺黄河大堤与开封护城堤的同时,亲自撰写了《镇河铁犀铭》刻在犀背,将其安放在黄河岸边新建成的回龙庙中。
安放铁犀的铁牛村后来又经历了两次洪水,回龙庙被大水夷为平地,但铁犀始终没有被冲走。1940年,侵华日军将铁犀掠至开封城,想把铁犀熔化后制造军火。铁牛村村民奋力抗争,最终设法把铁犀保护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河务部门为展示地方文物,发展黄河旅游事业,拟将铁犀移往风景游览区,但铁牛村村民死活不答应,他们说:“没了铁牛,我们还咋叫铁牛村哩!”河务部门想想村民说的也有理,就尊重群众意愿,把铁犀还放在铁牛村,又“克隆”了一尊铁犀放置在花园口。除了花园口的仿制铁犀外,据说在杭州西湖畔的于谦祠里,也有一尊复制的开封铁犀。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