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古迹与永春云河谷(会元寺-天中万寿塔-蔡襄墓-东关桥) - 福建 - 8264户外手机版

  福建
本帖最后由 周游. 于 2014-4-29 11:59 编辑


   

     会元寺,位于仙游县湄洲湾枫亭旅游区塔斗山。创建于唐永徽、开元年间。一九八四年一九八四年重建大雄宝殿,在拆除旧殿清基时,从一丈深处挖出了十二颗唐朝石珠。会元寺的属寺观音亭,至今尚保存一尊唐朝樟木雕刻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千多年来,会元寺屡废屡兴,几易其名,唐、宋、元朝名「东禅院」,明朝易名「东林寺」,清朝迄今名「会元寺」。 唐末黄巢起义期间,曾进入福建,寺院焚毁无遗,东禅院亦在劫难逃。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保境安民二十九年,东禅院得以重建,但规模比原来要小。宋朝,东禅院香火旺盛。至元,此院隶属于龙华寺,为全县八十六个属寺之一。明易名东林寺。

   天中万寿塔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上,俗称塔斗塔,亦称青螺塔,塔以花岗岩条石砌筑,方形,实心。用块石砌成的方台基座边长7.8米,其上叠置三层须弥座,每层须弥座的束腰处均有雕刻 天中万寿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中万寿塔经有关专家光临鉴定属阿育王塔,为五代建筑风格。远望一山突起,山巅建塔,傲然凌空,伸手可摘星,故又名摘星塔。座北向南,塔为石构实心,四方形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以山作基,砌石而起,直插云霄。据史志记载,天中万寿塔创建于五代年间,已有千年历史。宋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宋端明殿学士蔡襄重修。《仙游县志》(乾隆版)卷中有“蔡忠惠襄建万安桥时,以其余石造此,由海运至,一夜而成”之说。它是中国最大的阿育王式实心石塔。
  
   蔡襄陵园,原为蔡襄墓,位于仙游枫亭锦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襄(1012—1067),出生于枫亭清泽亭卧牛山(今九社村),于宋治平四年病逝枫亭家中,享年56岁,葬于锦岭,欧阳修为其写“墓志铭”,朝廷追赠少师,谥忠惠,墓前立有一对“石望柱”,上刻对联:“五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
   陵园由主体墓、石仪门、端明楼、前仪门、四垂亭、石望柱、碑廊石刻和仿古石雕组成。碑廊的154块碑文镌刻蔡襄诗文书法手迹及历代名人赞誉文章,有楷、行、草、隶等各种书法,全长134米。蔡襄陵园是集园林景观、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端明楼底层正厅中立有青铜色的蔡襄塑像,左边悬挂宋代朱熹题写赞颂蔡襄的文词:“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右边是枫亭历代进士表;二层为蔡襄的《荔枝谱》、《茶录》、《四贤一不肖》以及历代名人赞誉蔡襄“忠国惠民”、“勤政廉洁”的诗文条幅。


    东关桥又称"通仙桥",飞架在永春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眠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全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特实属罕见。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这座桥始建于南宋时期,每个朝代都有修整,现存的这座木桥是清朝时期重新修复的。历代虽经多次重修,但仍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是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的桥梁,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木桥长85米,宽5米,木石混合结构,四个桥墩,五个桥孔。桥墩是由大块的石头干砌而成,不用一丝一毫的钢筋水泥,桥墩下面还压着一层大松木,古称“睡木沉基”,在冬天枯水期水位降低的时候,透过清澈见底的溪水,能清楚地看见桥墩下面压着的松木,整座桥梁的重量就压在这个水下松木上。松木历经千年不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墩上再用巨大的石头叠垒三层,用来架设大梁。每个桥孔用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梁以上部分全部都是木结构,桥面上还盖有屋顶,就像装有顶棚的人行天桥一样,有桥屋26间,木架砖墙、青瓦屋顶。

本帖最后由 周游. 于 2019-7-23 17:52 编辑

  在8264发表的出行记录:分类一页统览式汇总。
   请点击:http://bbs.8264.com/thread-5518521-1-1.html
   感兴趣者请收藏此链接备用。
支持精彩活动!欣赏人文精华景观!

这庙宇还挺大的嘛
本帖最后由 周游. 于 2014-4-29 11:32 编辑

正宗老壁画。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