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毛泽东当年的足迹从《延安骑行西柏坡》7月6日胜利到达西柏坡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6 22:01 编辑
D29天,7月6日,
天气晴。早上6点出发离开城南庄镇。参观花山村毛主席旧居。11点到达西柏坡革命圣地。全天骑行82公里,累计2490公里。下午参观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国共 产 党七届二中全会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毛泽东旧居,西柏坡纪念馆。延安骑行小分队胜利完成毛泽东转战陝北转移西柏坡的路线。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9 10:12 编辑
今天上午胜利到达西柏坡。新乡骑友沿着毛泽东的足迹从延安到西柏坡骑行小长征路成功结束。这是继2012年骑行红军长征路之后,新乡骑友在红色骑游活动中又一新的贡献。这条路线原生态植被丰富,物产开发多样,民风朴实,抗战民气雄厚,民族解放势头强劲,伟人当年的足迹和事迹仍是当地乡民的津道话题。这条路线是孕育着农民得解放的黄土沃野,是新中国曙光诞生之路。是中国革命曲折道路的真实写照。新乡人成功骑行小长征路,是骑友综合素质提高的有力象征,它标志着新乡骑友在学习能力,山地适应能力,知识多样性接受能力,都有新的创意。从建党到西柏坡毛主席走过了28年的坎坷历程,我们从新乡出发到西柏坡骑行了28天的曲折骑程。一个巧合的数字,给新乡骑友带来了吉祥,带来了祝愿。站在西柏坡的山岗上,大家又看到了骑行前刻苦学习备课的灯光,看到了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沟壑山岗。看到了团队成员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服从指挥,积极奉献宣传新乡的南太行精神。我们即将返程,牧野大地的花香在等待着大家的到来,先锋单车俱乐部、征途者单车俱乐部、马帝神单车俱乐部、邦德单车俱乐部、喜德盛单俱乐部、大力支持的硕果己经到来,广大骑友的关注己得到回报。一个团结和谐健康愉快的骑友大家庭己在眼前
7,6晨雾茏罩着山寨城南庄,村村通小水泥路显得很疲惫,但仍以清静的面藐颠扒着我们骑到五公里之外的花山村。毛主席是在城南庄驻地遭到轰炸后,迁到城南庄西北群山中一个叫花山的小村庄,在这里居住了十天。与当地老乡结下了深情厚意(趣事待续)。大家参观完毛主席居住的院舍,大帅把平时鎖旧址院门的门鎖塗油润滑除锈。一个举手之劳,体现了新乡人的爱心情心。告别花山村旧址的邻居老乡,骑车爬坡十多公里开始下山到陈庄村,又上坡十多公里后下坡到苏家庄乡,接下起伏上坡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新乡骑友多次到访的地方。也是这次骑行小长征路结束目的地。梦娆一中大帅三人是首次到访西柏坡。下午大家共同参观西柏坡革命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和毛主席及中央領导的居室工作旧址。参观了纪念馆各展室,当看到毛主席从延安到西柏坡的转战路线图版时,大家每个人都兴奋不己心潮澎湃,这可是大家骑车20多天一步步走下来的路,见证了毛主席所有的路居点和足迹。荣誉感成就感踏实感一并涌上心头。这也是咱们新乡人的成功和自豪。回到驻地梦娆不辞劳顿下山为大家采购食品,一中看张队操心谋划辛苦为他做米粥慰劳,充分体现了新乡骑友团结理解祥和愉快的手足之情。今天骑程82公里住在西柏坡村,明天静心休息调正,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返家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6 22:09 编辑
7,6晨雾茏罩着山寨城南庄,村村通小水泥路显得很疲惫,但仍以清静的面藐颠扒着我们骑到五公里之外的花山村。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6 22:10 编辑
毛主席是在城南庄驻地遭到轰炸后,迁到城南庄西北群山中一个叫花山的小村庄,在这里居住了十天。与当地老乡结下了深情厚意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6 22:12 编辑

1948年的春夏之交,
毛主席转移到了
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
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早晨,
毛主席正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
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
花椒树下的碾(niǎn)子有
碾米声,现在又到了
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
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
碾子上
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6 22:13 编辑
警卫员解释道:“这
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
战争生活,使
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警卫员
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
村长正和一个端簸(bò)箕(jī)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去,问:“
村长,这位大娘是要去
花椒树下推
碾子吧?”
大娘用手拢了拢搭在耳下的头发:“不,俺(ǎn)去西头。”说着转身就要走。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
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
花椒树下碾米。”村长沉思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
首长的事呢。”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对那位大娘说:“那你就去花椒树下碾吧。”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6 22:14 编辑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
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的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tǒng)茶叶交给炊(chuī)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
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6 22:15 编辑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
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的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tǒng)茶叶交给炊(chuī)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
瓷碗一一晾在石板上,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山旮(gā)旯(lá)的群众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
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
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
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本帖最后由 曰曰 于 2014-7-6 22:54 编辑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8课的课文。
这篇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