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祁连——感受东方瑞士魅力 - 江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不望牛心山上雪,错把祁连当江南”祁连是人间的天堂,大地养育的宝地。这里风景如画,与西欧媲美的景致,是高原独特的旅游圣地,是摄影师镜头扑捉的焦点,感受春日里的阳光明媚,夏天里的满山绿意,秋色里的桑仓与宁静,冬日里的一片雪白。
“祁连”是古匈奴语,意为“天山”,是青海北部的天然屏障,古为羌地,是通西域之要道,古有“青海北大门”之称,丝绸之路南线经于此。祁连雪山纵横、物种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是迄今世界上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另外,祁连县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
祁连县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祁连县具有北接河西走廊,南连环湖过境通道的区位优势,在全省“一圈三线”旅游战略布局中处于“北线”的核心位置,是青海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祁连县是“大美青海”的缩影。有“天境祁连”、“东方瑞士”等美誉,有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祁连山草原,“中国百大避暑名山”——牛心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祁连风光”等。
祁连县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孕育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阿柔“逗曲”、藏族“拉伊”,“花儿”,“社火”等彰显了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底蕴。数千年来,世居在此的先民们自由的信仰不同宗教,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宗教并存的宗教文化。以寺沟口遗址、夏塘东台遗址为代表的卡约文化遗址,以宋代的古方城、三角城、元代的峨堡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建筑,以阿柔大寺、上庄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寺院成为祁连灿烂的多元文化瑰宝。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纪念苑为全县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青海北大门--俄博镇
俄博镇是从西宁通往张掖的关口,227国道与S304的交汇点,也是丝绸之路上的古镇。也是《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的所在地。一个“元时筑,今遗亘尚存”的古堡城。出了俄博就是俄博岭垭口俄堡镇也叫俄博镇,是青海省门源县一个历史悠远的乡镇。紧靠甘肃张掖民乐。“俄博”有着非常特别的含义,当地居民今米说,俄博是指草原上蒙古牧民用石头堆起高高石堆。蒙古族牧民对俄博十分崇拜,凡是经过俄博的牧民,都要围着首俄博转上几圈,再取来几块石头堆在俄博上,于是俄博越堆越高。事实上,俄博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俄博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而每年7月13-15日,牧民们都会祭祀俄博。
峨堡古城
峨堡古城城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00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北城墙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个马面,有东、北、南三门,门宽11米,均有瓮城。地上草茎低矮,繁花似锦。和古城的残垣断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由的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似的感慨。遥想当年,这里有绵延不绝的商旅驼队,也不乏刀光剑影的铁马征战。
早在夏商时期,祁连山的羌人(西戎)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秦汉大月氏活动于敦煌与祁连之间。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王冒顿击败月氏人,占据河西走廊及祁连山一带。汉武帝时霍去病攻下焉支山和祁连山,迫使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4万余人降汉。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在祁连俄堡地区展开覆袁川大战,致使伏允20万兵马灰飞湮灭。
经过小镇时,一座仿古建筑上的"丝路古道"几个字仿佛时时提示人们过去这里经曾有过茶马古市的辉煌.汉代收复河西走廊后一直在俄博开设"茶马古市"。相当于现在我们的物流中心。

阿柔大寺是当地最大的格鲁派藏族寺院,位于阿柔乡。门票20元。
阿柔寺最初为一座静房,30年后,献寺于阿里达尔罕曲结。里达尔罕曲结后又称“阿里呼图克图”,其第二世罗桑丹巴热吉出生于阿柔部落,曾入藏学经,返回后扩建阿柔寺;第三世桑丹巴达吉建立显宗学院,完善各种法会制度,寺僧增至400 人,发展成一座正规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