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三日走平阴 - 自驾游|摩旅 - 8264户外手机版

  自驾游|摩旅
    如今,虽说“清明”、“端午”之类的假期不算少,然而对于喜欢自驾出行的驴友而言,这等零打碎敲的“小假”多少有些尴尬:远处去不了,近处又提不起情绪。
    怎么办?总不能老在家憋着吧。
    与老乐俩口子一商量,好赖也得动弹着,就济南周边吧!于是相约驱车游走平阴。


D 1

    八点在南外环济南大学校门汇合,从封闭整修的经十西路和大学城路之间,走那条叫不上确切名称的七转八拐的路穿过长清城区,沿国道220驶抵平阴县城,再向东南行约5公里,经过城区大道、乡村公路、碎石小径三级递降,便到了深藏山凹中的明代幽静古村——贤子峪。
    这是一个原始的村落,几乎觉察不到现代文明的入侵。目光所及之处,一切皆天然,所有建筑看上去都像是信手涂鸦,绝无刻意雕琢之嫌,没有灰膏包浆水泥勾缝,更没有钢筋挑梁瓷瓦贴面。石阶石路石屋石墙,石庙石碑石桥石碾,就地取材,自然浑朴,相映成趣,景自天成。
    这是一个静寂的村落。自从前几年,有家企业把村子买断准备开发旅游之后,村民大都搬到山外的新村去了。踱步于村巷之间,闻不到鸡鸣,看不见炊烟,只有山风摇曳的树声飒飒,间或几声翠鸟的叽啾。

    一看便知,这曾是一户殷实人家。而今却人去屋空,一把锈锁拴住柴门,令人嗟叹世事如梦

    “三泉庵”建在村东侧的半山腰上,旧址虽已残破失修,但还能较完整地看出全貌。拾级而上,“三泉庵”正门处的石门墩仍存,门墩上原应刻着卧狮,现在一边的卧狮不知何时已被凿掉,另一边却还有些残留,尚可看清大致的模样。
    正殿“观音堂”屋顶已经坍塌,只看得出为前抱厦建筑,且前出檐上辟有排窗,似楼非楼,别有特色。两根檐柱上刻有楹联,因年久风化,字迹已难辨认。莲瓣柱础生动流畅,自然浑朴。
    东侧的“伏魔殿”为正方形石结构攒尖顶建筑,看上去颇有点柳埠“四门塔”的神韵。
    “三泉庵”里还较完整的保存着三块石碑,上刻“重修观音堂记”,落款分别为“大明嘉靖岁次庚戊孟冬”和“万历戊戌孟冬”。观音堂始建年代虽无考,但从重修碑记上可以看出,距今至少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

    古书院与“三泉庵”毗邻而居,如今也是满目疮痍芳华不再,而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飞出的朗朗书声,曾是古村落最美妙的天音。
    看起来,贤子峪先人还是笃信观音菩萨的。与“三泉庵”相对的峪南山腰处,又有一座明万历二十一年始建的观音堂,为示与前者的区别,当地人称这处为“送子观音堂”。囤顶一开间的观音堂,从里到外处处彰显着它的古韵遗风。
    村中的民居也很有特色,石门额上的石雕福寿图、整石雕刻的画轴聚锦框形檐饰、方眼格门窗棂等等,融入了贤子峪乡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与精神追求。

    村中的“南岳泉”、“抱珠泉”、“桃花流水”,不仅给世世代代的村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给这个石头村带来勃勃生机。在这样的环境里,石头也有了生命。村口的石路被盘踞村头的山泉流水浸洇着,日子久了,竟也透出几分玉石般的光滑润泽,即便在这个干旱少雨的季节,依旧显出几分柔美俊俏,是那么的楚楚动人。

    沿山腰小路环村一周,满目青山绿如染,槐花白,菜花黄,信步寻芳,正应了崖壁上“寻花绕寺”石刻的意境。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