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绿绒蒿从我做起 - 甘肃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都市小沙弥 于 2015-6-1 22:18 编辑
5月30日,“8264兰州漫步1+1户外俱乐部”一行33人从马坡登顶海拔3670米的马衔山。在马衔山顶,各群驴友们看到了两株绿绒蒿兴奋异常。其实,在2010年之前,五六月份的季节里。马衔山顶随处可见盛开的绿绒蒿。但这两三年内,在马衔山顶所能看到的绿绒蒿数量是越来越少,尤其在2015年的五月三十日,我看到的仅仅只有三株单薄的绿绒蒿。
绿绒蒿是野生高山花卉,生长于海拔三千至四千米以上的流石滩和冰川的前沿。人称“高山牡丹”,欧洲人推崇为“世界名花”。因全株被有绒毛或刚毛而得名。
绿绒蒿主根明显,肥厚而延长或萝卜状增粗。茎分枝或不分枝,或为基生花葶,被刺毛、硬毛、柔毛或无毛。叶全部基生成莲座状或也生于茎上,莲座状叶在冬季通常宿存;叶片全缘、具锯齿、羽状浅裂至羽状全裂,无毛至具刺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具长柄,上部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有时抱茎。花生于花葶上或生于无苞片或具苞片的花序上,单生或总状、圆锥状排列。花大而美丽,蓝色、紫色、红色或黄色,稀白色,花期6~8个月;萼片2,极稀在顶生花上为3-4,早落;花瓣通常4,有时5-10;雄蕊多数,花丝大多丝状,稀下部或整个为条形;子房近球形、卵形、倒卵形至狭圆柱形,1室,3至多心皮,胚珠多数,花柱明显,通常短,有时近消失,上下等粗或基部扩大成盘而盖于子房上,柱头分离或连合,头状或棒状,常呈辐射状下延,与胎座对生。蒴果近球形、卵形、倒卵形、椭圆形至狭圆柱形,被刺毛、硬毛或无毛,3-12瓣自顶端向基部微裂或开裂至全长的1/3或更多,稀裂至基部。种子多数,卵形、肾形、镰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平滑或具纵凹痕,无种阜。
绿绒蒿全世界共有49种,主产于亚洲中南部,以我国最为丰富,有40种分布于藏、滇、川、青、甘、陕、等省,其中云南占17种,多集中分布于滇西北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草甸,高山灌丛、流石滩、少数种类在滇东北的亚高山地带。而目前在兰州地区只有在马衔山之巅偶尔能看见一两株在风中瑟瑟发抖的黄花绿绒蒿。
一般来讲,高海拔地带冰霜凛冽,辐射强烈,风大土薄,昼夜温差悬殊,气候变化甚大。草本植物和小灌木亦常成垫状,匍匐于地。然而,绿绒蒿竟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迎风笑日,顽强生长;在那百草不生,海拔高达4000米的流石滩中开放,非常不容易。再加上过度放牧,游人践踏,冻土溶化,环境污染,生长在兰州市榆中县马衔山之巅的绿绒蒿几乎频临绝迹。

美丽的绿绒蒿—罂粟科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靠种子繁殖。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数量稀少,目前属于珍稀植物。倡议驴友登马衔山时不要采摘绿绒花,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绿绒蒿—罂粟科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靠种子繁殖。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数量稀少,目前属于珍稀植物。倡议驴友登马衔山时不要采摘绿绒花,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绿绒蒿—罂粟科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靠种子繁殖。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数量稀少,目前属于珍稀植物。倡议驴友登马衔山时不要采摘绿绒花,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绿绒蒿—罂粟科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靠种子繁殖。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数量稀少,目前属于珍稀植物。倡议驴友登马衔山时不要采摘绿绒花,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绿绒蒿—罂粟科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靠种子繁殖。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数量稀少,目前属于珍稀植物。倡议驴友登马衔山时不要采摘绿绒花,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绿绒蒿—罂粟科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靠种子繁殖。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数量稀少,目前属于珍稀植物。倡议驴友登马衔山时不要采摘绿绒花,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绿绒蒿—罂粟科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靠种子繁殖。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数量稀少,目前属于珍稀植物。倡议驴友登马衔山时不要采摘绿绒花,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美丽的绿绒蒿—罂粟科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靠种子繁殖。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因此数量稀少,目前属于珍稀植物。倡议驴友登马衔山时不要采摘绿绒花,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