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七藏沟归来,杂七杂八,主要说说装备 - 装备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liyhon 于 2015-6-14 10:57 编辑
不知道为什么,想走一次七藏沟;更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哪根神经乱搭,决定独自一个人去走这条对自己来说是完全未知的线路。
6月4日到达成都,6月5日下午到达卡卡沟口,至6月8日阿翁沟出山,三天半的行程,扎营三晚。这条线难度并不大,不过对我来说,单人无伴,第一次走此线路无GPS只依靠手机导航,再加上那几日天公不做美,雨水不断,还有一点点“人祸“,也是走得很艰辛。
先看几张PP吧,渣手机照的

先把清单列上,因为要上班,还有些杂事,时间不固定,其余的内容慢慢补充。发贴间隔长,楼有点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上方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liyhon 于 2015-6-11 13:55 编辑
先说说有关线路方面的:
网上查到的从成都出发的线路基本是这样的:成都集合,包车去出发点(团队);或者班车去到松潘或川主寺再包车到出发点。
由于我是单人,觉得以上线路转车次数多,包车又不划算,后来设计了一条适合单人的走法:坐成都至九寨沟口的班车,和司机说好,在卡卡沟口下(也路过其它进七藏沟的各出发路口)。实际操作中用手机导航成功定位了下车点,下车后距进沟口只有几十米远。
成都去九寨沟口、松潘、川主寺的班车都很坑,全部在上午发车,我坐当天最早的航班都赶不上,只能在成都住一晚。
事后发现有一班从成都至茂县的车在下午16:30发车,这样可以在晚上先到达茂县,第二天8点坐去九寨沟口的班车,可以大大提前至卡卡沟口的时间。
这里给大家推荐四川汽车票务网http://www.scqcp.com/,
四川省内的汽车票都可以提前买好。票买好后手机会收到一条验证短信,凭短信在自动售票机上取票,十分方便。
之所以急着早点到沟口,是因为看了别人的功略,第一天从卡卡沟到长海子营地很远,约18公里,想提前走一些路,一来刚上高原需要适应不要搞得第一天就累出高反,二来路不熟,想多留出些预留量来。事后证明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第一天下午5点从沟口出发,走了5公里扎营;第二天理论上只有13公里了,却走了一整天,晚上7点多才到长海子营地。
最大的困难是雨,不停的下,河水也涨,虽然用了六只脚来导航,很准确(这个以后细讲),泥泞不说,很多路特别是跨水而过的路都被淹掉了或水涨而不能过,只好绕路来过河,再向导航线路靠近。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消耗时间与体力,很多时候不得不在一人多高的灌木丛里硬穿,距长海子营地的最后2公里,花了2个多小时才到,天都快黑了。如果天黑前到不了营地,虽然有头灯,但找路的艰难,不敢想象。
本帖最后由 liyhon 于 2015-6-14 11:20 编辑
说说帐篷。这是第一晚搭建好后第二天早上照的,雨中搭建,成型即可,不求完美了。

这次带的是山鹰家的金字塔,出发前在坛里征求过大家的意见的。到手后距出发时间紧,只试搭了两次,没有经风雨检验。
这是一款单人帐,宽90CM,单人用还算宽敞。高度也可以,我175,坐在里面无压抑感;平躺身下一张充气垫,头脚睡袋稍有接触到内帐。两侧我习惯把包里的东西放在两边,垫子放在中间,这样垫子不会乱跑,也可撑开些内帐,减少睡袋接触内帐的可能性,同时方便取拿东西。90CM的宽度保证了这一点,左右两侧毫无压迫感。
重量控制的很好,全套打包重量1029克。要知道这包含了坑爹的16只地丁的重量(我全换成了三峰的DAC地丁,收纳袋也换了轻量的),光地丁加风绳及收纳袋就超过200克,所以只看内外帐的话,这个重量是很不错的,价格也很理想。
金字塔,熟练了的话,搭建是很快的。第一晚就是在接近中雨的环境下搭起来的,先内后外,内帐进了一点雨水,不多。扎营的几晚,风不大,最多3-4级,没遇到暴雨,但小到中雨却几乎是一整夜。帐篷没漏水,或者说基本没漏,只是在两个通风口处不知是凝结水还是风吹进来的雨水,以二十分钟左右的间隔,冰凉的滴一滴在我脸上,提供免费不间断叫醒服务。而且这两个通风口是没有魔术贴来闭合的,试了把通风口的风绳拉远拉近和不拉,都无法解决这个滴水问题。
总体来说这款帐篷表现不错,很对得起它的价位。回来后计划对它进行两点改造,一是在两个通风口处上魔术贴,解决这个闭合不严的问题;二是在内帐与外帐之间增加几个拉点,特别是头尾处,把内帐进一步拉开,不再让睡袋与内帐亲密接触。
本帖最后由 liyhon 于 2015-6-12 20:27 编辑
再说说睡袋。
补图:1这是睡袋正面,用了一支600ML脉动做参考,放的位置瓶与睡袋一样高。
补图2:这是睡袋反面,脉动瓶放在了脚部,睡袋明显高于瓶子。
这次带的是田野的600克充绒无底睡袋,我脚怕热,从袋底自己掏了40克绒出来,所以这个睡袋的实际充绒量应该是560克了。
田野家不接急单,睡袋是去年订的,等了两个多月才拿到,还有一条羽绒裤。具体的用料没记住,田野开着语音聊的,所以他本都说过了,但我全忘了,也没记录可查。料子很轻薄,篷度也非常好,特别是那个收纳袋,几乎是透明的,每次硬塞的时候都担心给撑破了,却从来没发生过。
订这个睡袋本计划春天有个出行的,种种原因没走了,睡袋成了老婆大人午休的专用品,获得领导的高度肯定。广州的冬天虽然最冷时也不过零上几度,但却比北方的冬天更难受(我就是北方人),湿冷,这个睡袋因为蓬度好,盖在身上几乎没有重量的感觉,而且回温很快。
这次出行,晚上最低温度应该在0-5度左右(没东西测,山下松潘预报最低6度,山上有过短时小雪),我一般穿衣服睡,上身C2+一件羽绒内胆,下身速干秋裤+羊绒裤,很暖和。自己感觉如果衣服再少些,可能会冷。我本身是怕热不怕冷的体质,所以我无比佩服那些在0度只有一件400克绒睡袋还裸睡还能热醒的人。当然这个和湿度也有关,和人的体质更有关。
因为打开过睡袋,所以里面的东西也全看在眼里了,真的全是好东西,好的绒,看着就赏心悦目,只掏出来40克,就满满一大垃圾袋。
这个睡袋还有一大好处,因为它是采用从头至脚的管状充绒,所以绒可以上下跑,这好象是个缺点,但实际使用中却很好用:脚冷就撸多些绒到下面,上身冷就撸多些在上面,可以根据你睡时的着衣来调整,可以很好的配合你的衣服来达到最佳效果。
还有就是可以掏绒出来这一点,也很好,一条睡袋可以适应更多的环境,出发前把它调整到最佳重量。不过掏绒是个考耐心的活,实在是太轻了,掏绒时不能说话甚至不能大喘气,手的动作全是慢动作,不然绒就满家飘,真不是大老爷们干的活,再次佩服“田野”。
对了,再增加一点,和我用的另一款睡袋比起来,这款无底几乎没有跑绒。气味两款睡袋都没有。
本帖最后由 liyhon 于 2015-6-11 15:59 编辑
该垫子出场了,其实这个没什么好讲,TAR家的东西,价格很不亲民,质量却让人放心一些。本来单人出行上高原,不应该带气垫的,因为它的轻,收纳小,睡的舒适,最后还是有点冒险的选了它。在本次出行中,这个R值的够用了,背部完全没有凉意。用个官方的图好了,我自己来,只会照的比这个差:
气泵我用的是自制的,见我另一贴:自己动手气自来——迷你小气泵制做
这个小东西高原上表现也是不错的,一般搭好帐篷后我就让它自己去干活了,等收拾好东西,气垫也就充得差不多,还需要再补两三口气。晚上不需要再补气,可以一觉睡到天明了。
这个气泵是我第一只小板凳,今后可能会升级改造,但要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目前的效率对我单人用是足够了,不想为了充气更快而再多背了。这里也让它露个脸吧:
谢谢支持。我在广州,只是我年纪大了些,体力不是很好,所以有时独行也是为了不拖累团队速度,不嫌弃的话可以一起啊。
本帖最后由 liyhon 于 2015-6-11 20:07 编辑
这几款都是好帐篷。
山鹰这款,我判断应该不是漏水。从下图可以看出,这款金字塔的气窗特别宽大,所以就算把外帐的气窗拉开,气窗下层还是会松松跨跨的与内帐贴合,很可能是外帐的冷凝水在贴合部位下滴。当然也可能是风吹造成雨水上行从气窗部分“翻 墙”而入,因为气窗下层的松跨,所以这个部位的坡度很小。希望能通过增加魔术贴来解决定个问题。
秘诀就在于:别买大包,哈哈,如果你只有小包,那你就只能用小包解决问题。
本帖最后由 liyhon 于 2015-6-11 20:49 编辑
再说说包。
我的小包有几只,但大包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次用的花岗岩雪豹46L。当初选这个包,一来因为它很轻量,二来是根据自己的体力,包再大,也总会把它装满,所以就不买太大的,然后根据包的大小来配相应的装备。如果不这样做,以我的体力,应该就背不动了。上一个官方的图吧。
这次出行,除几只水外,所有的东西都装入包内或腰包,没有外挂。打包托运时,连登山杖和衣服也是全入包的,身上只穿了半袖和单裤还有腰包。
这只包是M码,官方标称是1250克,我的表里也用了这个数。实际多少,因包大而软,无法好好的放在我的克称上,一直没称过。到手后,把很多过长的带子都剪短了,应该比原重少了几十克吧。
这个包背负偏软,装东西得有一定的技巧,而且装好后一定要收紧每一根收紧带,这样背负就会被包内的东西支撑的更好一些。官方号称16KG的负重能力,但从实际中看,第一天含水总重达到14公斤时,就有压肩感,后来随着消耗重量下来后,感觉就很好了,估计它的舒适负重应在12-13公斤。
有朋友反映它的侧袋不好用,我觉得还是很好的,虽然包装满后,侧袋空间受到挤压,但那个侧袋弹性很大,我这次在满包的情况下,每边插入两只500ML的水,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包在身上时,得多用点力气才能插到底。我不喜欢用水袋,每次都是水壶或者矿泉水瓶来储水喝水。
这款包没有腰包,腰带上配有军方用的MOLLE模块化系统可以自行增加腰包,我也买了两个军品的淘宝货,但不好用,重且不防水。这次是配了一个独立的骑行腰包,可以从腰带那里系住,不用系在身与大包腰带干涉,而且自带一个水壶仓。但实际使用中还是不好用,主要是不防水,雨水顺着冲锋衣全部流到腰包处,包内物品全湿,最后只能用毛巾临时盖住。这款腰包是个失败的尝试,下次一定得配个防水的。
这就是那只骑行腰包,样子还是不错的。
我喝水少,每天最多1.5升,再加营地做饭等1升就够了。不过这条线补水很容易,大部分路段河就在身边,当地牧民都是直接喝的。我也喝了一支500ML的生水,没什么事。就是到了第三天,因为雨水太大,河水很混浊,就只能烧开了再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