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的阿里】-- 漫漫转山路 生死两茫茫 - 户外摄影 - 8264户外手机版

  户外摄影
本帖最后由 半支烟- 于 2010-1-10 00:06 编辑


想想,还是把标题统一了一下子,此行阿里拢共就没几张照片,感触挺多却又写不出来东西,所以,就把原本想要分开的几篇挤在一起吧,图个热闹,您说是吧!


进入新年已经快一个星期, 实在没有理由再懒,想 ,如果不整理这趟阿里之行的照片,恐怕这辈子,我不会再看第二眼,除非,再去一次。越来越迷恋感觉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阿里与我,是愿望的实现,应该高兴,可每每想到这一路的艰难和发生的事情,就有种说不清的情愫,就是不想再提及。真的不想跟朋友们说, 哦,阿里啊,我是去年去的!尽管过去了只有三个月。事实是,09年真的走了,不舍却无奈,光阴就是这样悄然的溜走,让你无处设防。

阿里路上走的很辛苦,由于我跟同伴都属于比较各色的人,不习惯与大队人马叽叽喳喳去自己一直向往的地方,所以没有选择经济实惠的与人合伙包车,而是搭车。搭车去阿里的风险没有因为以往的出行经验便捷多少,相反的,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困难,当然,没有困难,也就不会有看到风景时的倍感欣喜,觉得这美景来的不容易,我想是这样的吧,不然,当我历尽艰难,摸黑进入吉乌寺,迫不及待等到第二天早上看到圣湖的日出时,内心那种激动,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安静的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升起在云雾缭绕的湖面上空,一切都是静止的。

山顶上金色的吉乌寺,山间忽然起来的雪雾,远处由于焦段不够拉不近的冈仁波齐,嵌在雪地之间的去普兰的黑色公路,午后大爷大妈们的啤酒,酥油茶,糌粑,永远半懂不懂的藏语和人们黝黑的脸庞。。。。。。

此刻,我又想起来了,那么清晰,之所以把吉乌寺放在前篇,不是严格按照此行的顺序,实在是在吉乌寺的三天太舒服,太值得想念,我想我真的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写这趟才对,算了 ,任由思绪随意飘飞吧,想到哪儿,各位看官就跟着看哪儿吧。

我有我的想念,关于阿里,与别人不同。


[小镇霍尔]
[晨光中的吉乌寺]
[感受金色朝阳]

[日出]
[远眺神山]
[我看到的圣湖]


[温暖 安静的午后]
恩 包车固然快捷方便 但遇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综合考虑 我们还是选择了一段一段搭车去阿里
虽然路途及其艰辛 但那里的风景实在太美 足以弥补旅途的劳累 也算不错
我喜欢这种方式出行 虽然看起来又累又没省钱 图的是哥自在
汗 怎么调啊 偶不懂{:5_149:}
耐心点儿吧 我抽空整理其他的
在吉乌寺临走前一天下午,跟客栈的叔叔聊天,连比划带挤眉弄眼,算是沟通的不错,得知冈仁波齐的雪到膝盖厚,当下就跟同伴说,我们还是不要转山了吧,什么装备都没有带,同伴表示同意,毕竟,出门旅行,安全是第一的,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

说实话,我太喜欢吉乌寺这个散在黑色公路两边的小村落,那么安静,那么温暖,你可以洗温泉,喝啤酒,晒太阳,看一只只小山羊悠悠的走过你的身旁。以至于住了三天之后,实在没事可干,按照南线进大北线出的计划,确实该走了,不能再逗留,尽管我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10月16日中午,我们搭了当地人的摩托车,风尘仆仆到达坐落在神山脚下的塔钦乡时,才发现,在这里根本就只能看见神山的一个山尖,其余都深深隐藏。也没有看到徐不靠给我描述的十年前的塔钦,遍地都是帐篷,四处散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香客。如今的这里,到处都是宾馆、餐厅和商店。

我住进了很多前辈们极力推荐的冈底斯宾馆,事实证明,这个地方真的不错,到现在,让我倍感想念的,除了冈底斯,就是古格了。我贪恋冈底斯的玻璃长廊,空空荡荡,只有我跟同伴,以及在吉乌寺遇到的演员赵哥,到冈底斯又碰见,于是就做了回邻居,喝茶,抽烟,聊天,贴着面膜晒太阳。

就是这个长廊 让我一直念念不忘
下山养伤的日子里 这些温顺的狗与我们为伴 也算多了一点乐趣
当晚赵哥提议,去志愿者之家自己动手做菜吃,据说发起人也是北京人。塔钦没电,于是我们打算早早的就去,摸黑做菜都不拿手。可能是淡季客人少的缘故,志愿者之家关门大吉了,于是我们就随便走进一家陕西面馆,由一男一女经营,男人是东北的,女人是安康的,菜做的不错,吃面需要预约,所以我们约了第二天的早餐在这里吃油泼面。

总算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之后,跟老板聊天,说,月初的大雪之后每天都有人转山,问题不大。我当时心里一直打鼓,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走过雪地,而且没有雪套没有高帮鞋。我的同伴则显得很兴奋,除了阿里和藏北,西藏他都走了个遍,所以,这次如果能够转一次山,我想他也没什么遗憾,所以理解。当他说,要是我不去,他自己去的时候,我在心里想,在仲巴,在吉乌寺,两次说了散伙各走各的,都没散,接下来不管去哪里,我们一定要在一起,既然是好朋友,就该走完这一程。

宾馆只有三个住客,可还是帮我们发了电,我跟同伴收拾东西,准备存一个包,带一个就行,夜里十点多,有个西安男人过来找我们,说是听说我们明天要去转山,问可不可以带他一起。说心里话,跟不认识的人临时搭伴不是我的强项,听到该男人说,与他同住在另一间宾馆的福建来的老牛也打算去转山,老牛是个退休狱警,60多岁了,愣是一个人骑摩托车走大北线到的塔钦,准备转完山再骑到拉萨。也许就是听说了有老牛这样坚韧的老头儿,我想,我们一行应该没什么问题。

按照与赵哥和西安男人的约定,17日早九点,我们在陕西面馆吃早餐,在这里,我见到了老牛,论年纪,足以喊他牛叔,得知西安男人姓秋(或者邱),老牛果然比我们更显旅途的沧桑,一身从头到脚都是撤了肩章和警衔的警察衣服,皮肤黝黑粗糙;西安男人还是那副说傲不傲,说亲和又不够亲和的样子,一直在反复跟我们讲,没事儿的,路途不会太艰难,我们会很顺利的走出来。

因为彼此都不熟悉,所以大家都没有说很多废话,吃过油泼面,与赵哥拥抱了一下,算是作别,他继续前行,去新疆;我,同伴,牛叔,老秋,我们四人组队去转山,没设队长,没有条条框框,就这样朝着冈仁波齐的脚下走去,那天是10月17日。

在阿里的那些日子,天气好的一塌糊涂,兴许是刚下过大雪的缘故,云像一层层舒展开来的薄纱,始终飘在你头顶的天空里,让人忍不住总想抬头望。

从这个山口的经幡广场开始了我们的转山路,开始大家挺开心的,一路上我跟牛叔聊他这一路上的见闻,阳光肆意挥洒,一点不觉得这里已经是冬天。谁都不会料到接下来会发生得事情,如果,假设有如果,时光可以顺着月光宝盒倒流回去,我会像至尊宝去找晶晶姑娘一样找老秋,看看他究竟发生了什么?

走近了你会发现,每个傲人的山峰都一样,会与整个山体裹挟在一起,显现不出他得伟岸挺拔,神山也是如此。我喜欢这一侧的冈仁波齐。


山谷里的天很快就能由晴转阴,继而伸手不见五指,这是我以往的经历中所没有过的。我们一行四人的队形始终都是我在第一,我的同伴第二,牛叔第三,老秋第四,一开始我并没有什么想法,就是能走多快就走多快,走一段,停下来等后面三个人,知道能看见最后一个老秋的红色身影 ,我又开始接着往前走,就这样走走,等等,等到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危险,抬头只能看见黑黝黝的山尖,峡谷里的风又硬又冷,夹杂积雪随意肆虐,这时候我开始担心,我怕我们找不到营地,下过雪之后很多帐篷旅馆都撤了,我们的第一个营地只能在哲热普寺,我看不见路。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狗,以前就听说,转山的路上又许多狗,他们可以为你带路,因此,也有人管它们叫神狗,或者职业转山狗,开始看到这些,并没太在意。

当我们经过经幡广场,逐渐开始深入峡谷深处,都没太在意从哪里冒出来一个黑褐色的小狗一直跟着我们,当时我只是觉得,雪太厚大概它们找不到食物,跟着我们无非是想有点吃。当天完全黑了之后,往前看没有路,往后看看不到队友,害怕跟劳累交织的时候才发现,我无意中一直在跟着这只狗的小脚印在前行,那一刻,我差点落泪。

可真正哭的时候,不是现在,是你在漫无边际的夜幕里总也找不到方向,人一下子瘫坐在雪地上,觉得筋疲力尽,实在没有力气前行,当同伴赶上我的时候,我竟然失声痛哭,一边哭一边说我走不动了,我看不到希望,我不知道我们离营地还有多远。我就这样哭着,说着,直到脸上的泪水即将结冰,人在黑暗中竟会如此脆弱。


牛叔赶上来一个劲儿鼓励我,安抚我,让我觉得温暖,然后他开始带头,走在最前面,但很快,我就又追上牛叔,并且超过了他,队形又回到最初,老秋很艰难很努力的一直跟在队伍的最后。
这只狗我始终都没有看到它的眼睛,只看到那些挂在胡须上冰碴儿,让人爱怜

不知道是不是有了牛叔的鼓励,我加快步伐,终于,看见不远处有若隐若现的光亮,那一定是哲热普寺了,可寺在河对岸,我找不到路书上说的那座小木桥,就在我累的满头大汗,心急如焚时,一排房子突然出现在眼前,就像是童话故事中一般,第二天才知道,这里是西夏邦玛宾馆。

工作人员都撤离了,留下一个看门的青海藏族大叔,大概是在美梦中被我叫醒,睡眼惺忪,不会说汉语,靠着比划,明白我们需要帮助,便开始闷头干活,帮我们生火,打酥油茶 ,泡方便面。有火就有了希望,我们烤干了鞋跟袜子,以备明天继续赶路。

我们跟牛叔围着炉子烤鞋的时候,老秋一直在旁边看着,据我观察,老秋穿的是一双低腰徒步鞋,按说,跟我同伴的下场一样,鞋跟袜子早就该湿透,可他就是没有烤它们,喝了杯酥油茶就说累了,要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应该问问老秋,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可就是他那副党政机关的架子和尊容,让我一直没有兴趣跟他攀谈,所以,也就任由他去了。

大概是头一天走的来累,西夏邦玛跟冰箱似的房间里,我睡的很香,第二天,也就是18日,起床已经是8:30了,我们不知道,接下来的卓玛拉垭口,才是此行最艰苦,路程最长的一天,香客们早在7:30-8:00之间就向这个垭口进发。

生火,烧水,泡面,磨叽完了出发时已经是10点多,抬头看见的便是冈仁波齐的背面。几天后在陕西面馆预见英国自驾游来的一对男女,说是转不了山,哪怕是看一眼他的背面也成,结果他们确实只看了一眼背面就被向导带了回来。我不知道他们会用怎样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看到的神山背面。
我看到的,就是一个山峰的切面,夹在两山之间

出发时阳光很暖,大家还是信心百倍,所谓无知者无畏,大概就是这样了,我们居然在没有任何雪山装备,而且是刚下过暴雪的卓玛拉走去,途中要越过5700米的海拔。

经过这座小木桥时,我看见了位于河对岸的哲热普寺,原来昨晚 ,我们早就错过了过河的桥,幸亏这里有新修的西夏邦玛宾馆,尽管条件简陋,价格昂贵。
营地已被远远抛在身后,而垭口之长,行走之艰难,远远超乎我的估计
越是艰难,我越是奋力向前,我在齐腰的雪地里一脚深一脚浅的艰难前行,我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觉得,我是个身材瘦小的小女子,如果有我一直在前面晃动,他们三个大男人应该想要超越我,至少是跟得上我才对。

大多时候,我其实已经筋疲力尽,雪地上踩出来的所谓的路,其实就是一行窄窄的脚印,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而“路”两边的积雪特别虚,站都站不起来,或者说,是根本没有力气再站起来。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很想哭,很想躺在这雪地上享受阳光,让黑夜慢慢将我吞噬,实在太累。

有一次我跌倒之后实在没有力气站起来,等同伴赶上我想拉我起来的时候,他也一下子跌倒,是他当时的状态触动了我,你能看到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在完全绝望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没有语言,只有抓狂般的怒号,我知道,我必须自己站起来,并且一直走下去,我要给他信心和勇气。
就是这样累和信念交织着,我继续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直到我忽然见就看见了山顶的一条条经幡,这一刻,他们显得如此耀眼,我激动的跟身后的同伴大喊,加油啊,我们终于到了卓玛拉山顶。当时,我以为,接下来的路会好走,会很快就到营地--尊最普寺。
事实并不如愿,按照路书上的指示,很快就走到了那个如翡翠般嵌在山底的小湖边,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果然如此,加之雪底下全是乱石滩,越走越难,太阳一点一点西斜,空气开始变的寒冷极了,我又一次想到了放弃。

下午7:00的时候,同伴追上我说,咱们扎营吧,不能在走了。就凭两条加起来不到600克的睡袋?我没同意他的提议。第二次是我主动要扎营,全部的气力都已消失殆尽,已经是晚上9:30了,按照路书的指示,我们还有大约12公里才能走到尊最普寺,我想,我走不到了,加之,后面看不到牛叔跟老秋的身影,我担心的是老秋,这一天,他一直很慢,慢到我几乎看不见他的影子。

当我们决定扎营的时候,我使出浑身力气拼命喊牛叔,喊到嗓子快出不了声儿的时候,终于听见牛叔的回应和隐约闪烁的头灯。总算是离我们不远。

我们找了个被风的地方挖好雪坑后,牛叔跟老秋赶上了我们,牛叔说,要不我们四个人一起挤挤吧,就在我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的时候,老秋喊牛叔,当时我以为,老秋那里有装备,也就没太理会,我的鞋是中腰的,有冲锋裤,所以好很多,只是鞋里进了雪,袜子湿了。同伴比较惨烈,他是低腰徒步鞋,雪融化之后将鞋后跟冻了个结实,磨破了脚后跟筋腱的位置,当时只顾着用雪给我搓脚,后来等想起来他的时发现,已经晚了,两脚大拇指发黑,后跟有两块已经黑死的肌肉。

寒风夹着雪不断的向我们扑来,那一刻,我拼命的想要想起些人或事,却谁也想不起来,我只嗅到了死亡的味道,又阴又冷。阿里回来之后,收到老钟寄来的《三杯茶》,开篇就看到主人公攀登乔戈里峰时,由于跟向导兼背夫的朋友走散,在只有一条薄军用毛毯的裹护下度过寒冷的夜晚,他只看见黑黝黝的冰川和耀眼的漫天繁星。而我,在那晚,什么都没有看见,只有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整个山谷。

我在心里默念。希望能看见明天的蓝天。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