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在云南的27个日子:昆明,大理,丽江,虎跳,梅里,雨崩,尼农,泸沽湖,元阳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本帖最后由 TALO 于 2010-7-21 16:20 编辑

云南,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云南体验。不断的有人去往云南,不断的有人从云南归来。
云南之行过去了很久,看到那些图片,回忆起那些日子,依然可以想起很多。。。。。。
1# TALO

昆明,大理,丽江,泸沽湖,香格里拉,雨崩,虎跳,元阳,梅里,一个个原本陌生的地名,已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地方。

泸沽湖上,看日出归来,坐着猪槽船,看朝阳染红湖面
2# TALO

云南值得记忆的地方很多,泸沽湖绝对是其中最值得记忆的地方,很唯美的风景,很淳朴的原住民,很奇异的风俗,运气足够好,可以体验很多。
从里格村花一上午的时间翻过一座山,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里格海堤连岛。
里格半岛上边的公路上到的海堤连岛
本帖最后由 TALO 于 2010-6-25 11:47 编辑

3# TALO

里格半岛
湖面上总是静静地停着这样的小船
本帖最后由 TALO 于 2010-6-25 11:49 编辑

4# TALO

那天下午到达里格,村里人说上午刚刚举行过一年一次的成丁礼。每个摩梭人到13岁要举行“成丁礼”仪式,因为摩梭人不过生日也没有婚礼,所以这个仪式在一生中非常重要。这一年在里格村正好有一个女孩13岁,很遗憾没有赶上。第二天早上看日出归来吃饭时正好碰上昨天举行过成丁礼的女孩一家在宴请宾朋,给女孩封了一个红包送上,家人邀请跟他们一起吃饭。 后来发现忘了拍照。

在少数民族地区能够赶上他们的节日是非常不错的事情,正在为错过成丁礼懊恼时,老天好像为了补偿,让我们赶上了另外一个节日。
从里格徒步一天到达达咀村,认识了小喇嘛格桑,格桑说他们村第二天过节,有各种活动,祭祖,拜山神,赛马,打瓦(音,没明白到底是什么活动),于是约好第二天跟着格桑去玩。

天还未亮,跟着格桑向村子后边的一座山上走去,祭祖仪式就在这山上举行。
村子里的人们扛着旗,带着食物,骑着马陆续上山
本帖最后由 TALO 于 2010-6-25 12:40 编辑

仪式开始,煨桑,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吹海螺



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起分享带上山来的各种水果和食物,边喝酒边唱歌,就是自己酿的“酥里玛”。
在别人喝酒唱歌的时候,喇嘛需要在旁边诵经。达咀村总共有4个喇嘛,今天来了两个,就是格桑和他师傅,格桑是村子里年龄最小的喇嘛。
格桑和他师傅在诵经
喇嘛祭祀用的,盘子里好像是酥油花,与塔尔寺的酥油花相比,这个做工有点太看不过去了。

[local]3[/local]
早上有点冷,格桑把僧服披在头上。
本帖最后由 TALO 于 2010-6-25 17:03 编辑

在这个仪式上正好碰到有个摄制组在拍摄纪录片,“最后的大东巴”,上面图片中,围坐在一起的那个穿衣服的就是导演了,感觉很豪爽的一个彝族女人,名叫谷雪儿,关于这个名字起初没有什么概念,以下是百度到的:

   
谷雪儿,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曾出版《谷雪儿诗集》、《谷雪儿诗选》;长篇小说《翻脸》、《生命在于折腾》;长篇纪实文学《纳西人的最后殉情》。

       纪录片《最后的大东巴》是一部反映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人文类纪录片。是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大学共同投资,深大教师、深圳著名诗人、导演谷雪儿等耗费多年精力和时间拍摄的纪录片。

  本片拍摄的主线人物是位于纳西族圣山“玉龙雪山”背面的近七十岁的古稀老人——大东巴和成德。除了拍摄大东巴的仪式,他们的生活也是本片的关注点。作者历经六年拍摄,跨越滇川两省,翻越横断山脉,穿行茶马古道,趟过无量河。拍摄近两百个小时的素材,深入近百个村庄,徒步一千多公里。

  该片以真实拍摄的手法,记录了纳西族祭司东巴的生存状态以及即将消逝的古老的东巴仪式。本片以拍摄世袭东巴为主要线索,深度挖掘大东巴们的传承使命感和对祖先文化的保护意识。
本帖最后由 TALO 于 2010-6-28 15:52 编辑

开始这个仪式是属于佛教的,接下来还有个东巴的仪式,由大东巴来主持,喇嘛不参与,在另外一个山头上,所有人下山向另外一个山头进发。
所有人开始下山了
格桑的背影,今天他的任务完成了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