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长白山,风雨同行路––美!险!悟! - 吉林 - 8264户外手机版

  吉林

白山归来,已半月有余,却迟迟不想动笔。不知该写些什么,不知该怎么写,不知从何处落笔,不知道中心点在哪。
可这段长白山之行,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总觉得应该给自己留下些什么。
写哪算哪吧,思绪仍然很乱。
  9个月中,我三次进入长白山,不知为什么,也许冥冥中,它对我有着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吧!
如果说,第一次的雪洞张草帽给我的是浪漫,第二次锦江峡谷给我的是憧憬,那这次的风雪长白山丛林探险穿越,给我的便是成长。它把那个天真无邪,骄傲自满的凌风永远留在了那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送回了一个懂得谦虚,学会正视自己,变得更加坚强的凌风。只要走在户外的路上,我就永远是一名新驴。
  2015年11月14日早4:00,我们5地6名驴友相约松江河车站,携手共赴我们共同的梦想——红头山,望天鹅,四等房,草坪山,天目山。此行的计划足以吸引我们每一个人。
两个小时的颠簸,六点左右到达登山点开始穿越。
开始,我还沉浸在实现梦想的喜悦中(曾经站在望天鹅遥望红头山,是那么地想一睹它的芳容)可糟糕的身体,糟糕的状态,糟糕的思想,成就了一个糟糕的我。这几天读了一篇关于户外的文章,才知道,那时的自己原来就是这户外黄金法则中木桶原则里说的那块最短的木头。领队为了考虑我的身体状态,临时改变了路线,从红头山下来,放弃望天鹅,直接改道十五道沟。此是后话。
一路没膝深的雪,一路小闷坡,其他队员尽头十足,一路兴奋在大美的景色中。只有我走走停停,还总嚷嚷着要休息。回来后我才知道,我犯了户外路上的大忌,我的任性会击垮一个队伍的士气。可能这也是我迟迟不敢动笔的原因吧!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这段经历,怕以后不会再有队友愿与我同行!但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把它写出来,算是与大家共勉吧!
一路上我只顾闷着头走,时间于我并没有概念了。当抬头望见精灵般的冰雪世界时,我知道登顶了,因为这么美的冰雪世界只有在海拔最高处才会呈现。那么爱照相的我,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实在是因为转过山头,呼啸的寒风会让停下来的我们顿时瑟瑟发抖。我们只匆匆合了一张影,便极速下撤。
这时才看了一眼表,我们登顶红头山的时间是九点。短短的三个小时,让我觉得是那么漫长。这个感觉与第二天正好恰恰相反,我觉得没走多长时间,却已近黄昏!
下撤到避风处,我们开始补给。
再次前进时,领队反复询问我的状态,我决定坚持,但领队考虑到望天鹅的大强度,果断决定改道十五道沟。
一路逶迤前行,11:30左右,我们终于站在了十五道沟的山顶。由于周围都是陡峭的下坡路,三名男队友细心地探寻着每一条能够安全下到谷底的最佳路线。
当我们站在巨大的冰瀑前时,真的觉得不虚此行。反反复复,上上下下,望着神秘而幽长的峡谷,仿佛自己便是那童话世界里的主角,一切的疲劳付出都是那么值得!
  14:30左右,在3名男队友的精心护送下,我们三名女队友,终于通过了一段此行中最陡的一段下坡路,足可以用飞身而下来形容,虽然是惊心动魄,却也是有惊无险!
通过这一段,剩下的路便可以算是坦途,只是距离而已了!
沿着谷底一路前行,寻找最佳的露营地点。
  16:30左右,我们在一处水边开阔地扎营。
由于浑身装备不过关,从头到脚都已经湿透,此时最大的想法便是一头扎进帐篷休息。所以我什么都没有为团队付出,饭是队友做的,连姜汤都是队友熬的。现在想想,我这样的队友,谁还会愿意同行?会不会是团队中的拖油瓶呢?成为走在户外团队中的一个拖油瓶,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第一天,10个半小时,行程11公里。
夜里因为准备充分,暖贴贴了浑身上下,所以感觉这一夜暖暖的。
第二天早上6:00,当我还窝在睡袋里时,队友已将早餐做好了,我又成了饭来张口的公主。这一路,我只负责照顾了自己。
大概8:00左右,继续出发。一路沿河前进,水气腾腾,山雾缥缈,恍若仙境,置身其中,会使你忘却第一天的疲惫,以饱满的精神再次启程。
一条河反复的过,居然是越趟越高兴,大约五公路的沟底穿越,让我觉得是那么开心!
大约10:00左右吧,开始上坡,这一个小闷坡,队友们都认为一点儿不输给望天鹅。
接下来便是山脊穿越,左一个,右一个,我也只顾走了。
这两天的天气,一直是忽晴,忽阴,忽风,忽雪,忽雨,忽雾。
早上还是阳光明媚,中午便是风雪交加,一会又是雾霭笼罩。
当我们登顶四等房时已是16:00了,没膝深的大雪,丝毫没有影响队友们的激情。我们仿佛是在树尖上行走,脚下,雪中的松枝,大大增加了我们前行的难度。雪深处已然到大腿根了!
我们挑灯夜行,此时大雾已起,能见度也低。我们小心地迈着每一步,穿过山脊,绕行山崖,经验丰富的队友谨慎地做出每一步决定。
当我们绕行一座山脊,行走在半山腰中时,脑海中真的会浮现出《绝命海拔》中的镜头,替每一位队友,替自己捏着一把汗!这让我想到群友曾跟我提到过他登四姑娘山时,因为夜行没有恐惧,当天亮时,望着近在咫尺的悬崖真的心惊。现在想想,我们那也就是在夜里,如果换做白天,也许真的不敢去涉险!当时队友也果断阻止继续前行,决定直接拔高至山顶,因为雪大,前方未知的危险太可怕了!
  24:00时,我们已在这没膝深的雪中马不停蹄地行走了16个半小时了,虽然都没有说话,但真的已临界身体极限了。于是男队友们商议,决定迅速降低海拔,寻找开阔地扎营。

凌晨1:30左右,我终于钻进了帐篷。三名男队友,又忍饥挨饿地四处敛柴,将篝火生起,真是一堆救命的篝火。因为我们身上的装备都已经湿了,卸下装备后,第二天早上,所有的装备都是有型可塑,掷地有声了,全靠这堆篝火将其软化,烘干,果腹。早餐依然是队友完成的。

第二天,16个半小时,行程19.6公里。

第三天早上7:00左右,我们反身攀爬昨晚寻找扎营地点时撤下的这个山坡,强度真的不小。一路闷行近一个小时才到达山顶,接下来向左侧沿山脊行进。由于这一天的行程是涨出来的,而且所剩不多,所以走得比较轻松,紧张的心情也消除了。

13:30左右,当我们看见车的那一刹那,真的有一种胜利大逃亡的感觉!

第三天,6个半小时,行程5.8公里。

感谢一路携手风雨同行的队友!感谢大自然的眷顾,我们都安全着!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活着!

下车我们A了饭,这样的5地6人,也许不会再聚!所以珍惜每一次相遇、相约!真的,也许一转身便是咫尺天涯!

(终于一气呵成将其写完,每一次回忆,都是重行!此次穿越,我们将其定义为丛林探险!对此也会众说纷纭。不管怎样,那已成为故事,我也成为故事中的人。以古照今,回忆出来与大家共勉!)

最后,借用队友的一段话:患难见真情,面对艰难险阻的路途,团队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力量。路途远,我们一起走,回过头遥望,留下的唯有内心最深处的感动。

走过那座山,趟过那条河,团队让我们战胜了一切!

理智户外!科学户外!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