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寓徽池古道行 - 户外摄影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浩明海 于 2015-12-2 10:23 编辑
在一场说走就走的驴行中,来到安徽石台县仙寓镇徽池古道。清新脱俗的中国第一富硒大山村就位于这条古道上。大山村村民世代厮守大山种茶为来,村民们至今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是就地取村,穿蓑衣戴斗笠,使用木桶木盆铁锄铁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恬静而古朴。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达95%,堪称“仙人寓所”。这里峰峦叠翠,林木葱笼,云雾飘渺,明清时期的徽派古村落透着古朴浑厚;散落在云里山间的富硒茶园葱茏如碧;玉带绕村的沧溪河则将龙潭飞瀑、将军岩、神龙谷、富硒神泉……这些远离尘世的景致一一点缀其中,而仙寓山七彩玉谷的斑斓奇石、宁静幽深的古徽道则让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更闪耀着人文和历史的熣灿。大山村不仅富含硒,而且环境优美,村旁古树苍翠,高山险峰,溪涧纵横,深潭峡谷,泉瀑奔流,天然植被良好,环境静谧。这里古道悠悠,更承载着历史深厚的痕迹,凝结着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丰富信息。
榉根岭“徽池古道” 古称“徽饶通衢”,这条曲折蜿蜒的神秘古道深藏在安徽祁门、石台两县之间仙寓山的山谷密林中,它是古时安徽省的徽州通往江西省饶州的一条省际大道,亦即 “国道”,当地群众又称之为“池徽大路”。因此,它既是安徽省会安庆市通往本省徽州,继而通往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古道,又是安徽池州通往徽州,继而通往江苏、上海等地的一条交通要道,同时还是一个战略要塞。榉根关古徽道,始建于唐代,迄今遗存最完整的路段,全长7.5公里,
共有台阶1.8万步。古徽道属文化路线遗产,是一条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文化、商贸、军事、生态之道。古道沿线和坐落的仙寓山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长城、古墓葬、古亭、石碑、石刻、石雕和古战场、寺、庵等古遗址。
古徽道年代久远,是唐宋以来繁华的商贸大道。徽商将其主营的木材、布匹、茶叶、文房四宝等贩往南方的安庆、九江、汉口等地,再将沿江一带的水产品、轻工品等运往徽州山区。徽州当年尤以文房四宝和茶叶为大宗。300年前,"雾里青"也是沿着古徽道辗转江西、广东内河流域到广州最后登上"哥德堡号"商船,运往瑞典,成为欧洲贵族享用的珍品。正是这条古道造就了是雄踞中国商界数百年的徽商,形成"无徽不成商"之说。随着徽商的发迹和经营,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核,涵盖哲、经、史、军、医、艺诸多领域的"徽文化"体系。徽学成与藏学、敦煌齐名的三大地方学。
行走在徽池古道青石板上,好似时光隧道,带我们穿越明清时代,大山古村斑驳的马头墙,覆盖青苔的泥瓦房,残垣断壁,唤起心底那份莫名的感动。村中石墩廓桥,潺潺流水,让岁月定格在自然风景之中。靜墨间仿佛看到万里古道上的艰辛,倾听过去时光的诉说,独守内心的清净,静享荏苒光阴的倒流,感念岁月的恩赐,寄情于山水间。当我们在细雨中漫步大山村的山间小径,寻觅古人足迹,重温先人行路,体验经商之艰辛。仿佛自己被等待已久而久别经年,那是沉寂在心中的期待,一路倾心相视,在过往的红尘中,是诠释隔世的叙说和故事……
中国富硒第一村——大山长寿村。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更有古老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中外游客赞为“仙人居住的地方”。大山村,深居重峦之中,平均海拔600余米。大山村80高齡的老人占12%,耄耋老人众多,期頣寿村,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