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冰雪武功山练功聊装备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本帖最后由 随波不逐浪 于 2016-2-6 14:40 编辑

曾几何时,武功山变成小学路线了,我都不好意思来这里发了,还请各位大神检验一下我的小学毕业没有。
2016年1月20左右,一场霸王寒潮,把我赶上武功上去看雪了,南方人冻成北方狼,嗷嗷嗷。




先上几张图片

天气预报吉安安福22号,23号都下雪,就买了21号下午出发,22号早上到吉安的火车票。
行程是这样的:周4晚出发,周5早上到吉安,然后早上从火车站转5点半的唯一一班中巴去安福武功山大门前面的温泉酒店,然后是从景点大门到古宫道上山口的12公里公路,要是有车就坐车,没有车就徒步,周5在山上露营,周6在吊马桩附近露营,等闲的队伍会合,然后周日跟他们的车回程深圳
出发前的准备:武功山的GPS导航轨迹,地图,装备的准备,食物的准备。
装备: 图中的装备略有更改,实际带上的有:
1.登山包:60L的苍穹  2.温标大概是--15度的杂牌睡袋 3.静星云雀帐篷  4.天石充气垫一个加铝箔泡沫垫一个  5.白色的排骨羽绒后来换了诺诗兰充绒110G鹅绒的羽绒服,怕不够保暖  6.奥索卡GORE-TEX  PRO  冲锋衣  7.凯乐石山岳冲锋裤  8优衣库的连帽抓绒保暖衣  .9.凯乐石厚的抓绒裤  10.沃德保暖内衣  11.大象(厂货)保暖内衣  12.OR的防风保暖帽子  13.凯乐石的GORE--TEX高山防水防风保暖手套  14.普通的保暖手套  15.头巾两条  16.压缩的保暖内衣一套  17.跑步健身打底裤一条 18. 10齿冰爪一对    19.雪套一对  20.悦动2头灯一个,配两付充电电池  21.分体炉头一个,气罐一个  22.750ML的保温壶一个,不锈钢广口轻便水壶一个  23.富士长焦相机一个加相机包  24.18650的充电宝一个配6个电池  25外锁登山杖两根,护膝一对26.登山鞋,LA  SPORTIVA 1101   27.厚的登山袜3双。主要装备就这些,其它比如小的瑞士军刀,药水之类的,忽略。3天的食品为:3个午餐,两个晚餐,两个早餐煎了一斤的带鱼做干粮补充盐分和能量,半斤米,一包350G的香肠,4个大大的鲜鹅蛋,6包榨菜,22块红豆饼大概有3斤重,苹果4个,咖啡2包,巧克力20块,小的套锅里放了口香糖罐子装的一点盐巴酱油。

由于不是数据控,也不是评测帖,所以对于一些装备的准确数据就不去计较了。
打包好了就这样子,用手掂了下,差不多是自己的舒适负重,没有超重,后来跟山上的一个有过磅的驴友对比大概得知,我的包重大概是45斤吧,很惭愧,装备不够好,没有做到轻量化,个人总结是,睡袋重了点,身高170体重130斤的小个子,睡袋M码合适的买了L码的,太霸气了,整个人钻进去空荡荡的,还可以塞下一个廋小的妹子了都,充气垫太重,可以轻量点,保暖内衣带多了一套半,然后就是食品带太多了,预备了路上看有没有妹子饿晕在路上好英雄救美的。装备到最后来总结。22号早上2点半到达吉安火车站,跟一个同座的不认识的小帅哥去附近宾馆开了间50元带暖气的房间小睡,不想太累。4点40分起来收拾然后去火车站坐5点半的中巴,一天就一班,在半路煮了个粉条,到达车站车子就要开了,好悬。8点左右到达安福温泉大酒店,司机很好心的直接送我大大门口,少走了几百米,感谢,出门在外面嘴巴要乖,多跟人唠嗑到了大门后,因为寒潮结冰,景点停止售票,但是可以进入。


                          大门口留影一下

然后开始准备徒步12公里以上的路程,拔高。当时是下小雨,气温大概-3度,下身穿健身裤打底加冲锋裤,上身穿中袖的健身透气内衣,中间层是大象的保暖薄抓绒,静态的时候,下身体感舒服,上身体感微凉,正好符合运动穿着标准。然后开始往上面徒步,在来之前有看到6只脚的轨迹里,有一条里大门几百米上山的线路,小坳里的,后来到底大概那个位置的时候,发现手机的GPS发生严重的偏移,有几百米,在一个貌似上山的山路,下了雨非常湿滑,为了安全起见和不走冤枉路,果断顺着公路往前走,走了10几分钟,天空开始飘起米粒大的冰块来,不知道是雪花还是冰雹,后来是下起中雨来,然后防水的冲锋衣裤和登山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在没有带雨衣的情况下,冲锋衣的GORE-TEX最高级别的  PRO发挥了防水透气作用,在行进过程中,丝毫不进水,还能具有透气,不汗湿。一个人在雨中慢悠悠的走,两边的竹林不时传来啪啪的声音,很是吓人,原来是低温使得竹叶结冰,竹子就压断了。

一路上的冰挂。

走了大概有3公里,这时后面传来汽车的声音,等车子来到身边,我拦了一下,车子停下来,我问:师傅能带我到登山口吗?司机说:怕前面的路面结冰,不敢带我。我说要是看到结冰我就下车,手机说,那好吧,就带上我了,原来他们是移动通信抢修的。

在半路的一个基站停下来工作。


后来快到古宫道登山口的时候,路面结冰了,车子不能再前进了,我就跟师傅道别,一个人往上走了,顺便穿上了冰爪,10齿冰爪,抓地力很好,坚固耐用。

往前面走了几百米就到了古宫道登山口,然后开始了比较艰苦的负重爬升。
中间休息一次,喝热水喝吃了一块巧克力,补充热量。

上午10点20分左右到达半山的道观,上面下小雪,拍照然后继续往上。


[size=14.44444465637207px]一路上飘着小雪花,路上都是白的,有的结了薄冰,所以,没有冰爪会很滑,到达第一个亭子的时候,肚子饿了,停下来[size=14.44444465637207px]吃干粮和水,然后继续向上,开始风非常的大了起来,在第一个亭子往上200米左右,找了个背风的地方,脱了薄的打底[size=14.44444465637207px]裤,风太大,薄的打底裤扛不住,风寒效应带来了身体的寒冷不适,换上了厚的抓绒裤,上身脱掉了薄的抓绒,换上了厚[size=14.44444465637207px]的抓绒保暖中间层,立马舒服起来,暖和了,山上的风太大,路面的结冰没有了,脱下冰爪,轻松很多。[size=14.44444465637207px]上到金顶后,风比较大,见不到一个人,后来进到一个客栈,跟老板聊了会,烤火,然后是补充热水,休整了半个小时就[size=14.44444465637207px]往观音岩方向去了,下到万宝柜附近,天气突变,刮起大风来,乌云带着小雪飘了下来,能见度几米,路上[size=14.44444465637207px]开始有游客上来了,到了吊马桩客栈,天气恶劣起来,风大,雪也大了起来,温度剧降,然后手机冻得关机不开机,只好[size=14.44444465637207px]用相机来自拍。



这时才发现,冲锋衣,相机包,都结冰了,在路上遇到一对本地的驴友,由于手机不开机,没法查看轨迹,所以问了一下他们观音岩的路,然后又往前面走了,走一段山脊,那个风大呀,要把人吹走。


就是从这左边的山脊上去的,山下的右边是往发云界,上了一个山坡,然后又下坡,然后。。。。

在风雪里上上下下穿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全身都挂满了冰霜,前面大雾弥漫,这时又要下坡了,大概评估了一下当时的状况:环境不熟,导航用不了,经过一天的攀爬,身体有点累了,再加上大风低温路滑,和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果断放弃了去观音岩营地的想法,决定往回走,往回走到一个背风处,吃了2块巧克力,喝热水,然后继续往回走,走到吊马桩前面的时候,看了一下路边的平地,很平坦,适合搭帐篷,离客栈也近,有什么事可以去客栈,很方便,但是环境不漂亮,然后看到前面这里正好是低洼处的垭口,有一股风吹来,然后就放弃了这个营地,往万宝柜方向去。

前面的最高就是金顶,吊马桩客旁边的一条比较长比较陡的台阶往上到顶后,位于万宝柜跟吊马桩之间的一个山凹的山头,处于金顶跟另一个大山头的凹处,来回两次都有经过细心的观察,风不大,营地平整,可以扎营,最重要的是环境漂亮,颜值高。
这边是高山就是金顶的对面,这是第2天早上拍的。到达营地后,时间大概是6点左右,已经天黑要用头灯了,刮着不小的风,雾气很大,下着小的冰粒,卸下包,开始搭帐,在有风的情况下一个人搭帐篷是比较困难,还好帐篷的内帐是挂扣式的,这样的结构对于雨天搭建有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先搭好外帐再搭内帐,可以避免内帐的淋湿。拿出地布,选好尾部对着迎风[size=14.44444465637207px]口,然后是4角上好地丁固定好地布,然后是拿出外帐扣上帐杆,这样庇护所就形成了,把登山包放进去以免打湿,然[size=14.44444465637207px]后再挂扣内帐,按顺序挂好后,帐篷基本搭建好,然后移入登山包,接下来是给帐篷拉好风绳,这个没有偷懒算是还是有点偷[size=14.44444465637207px]工减料,帐篷门厅的两根风绳在山没有拉,因为太冷了,穿的普通保暖手套不扛风,大的手套干不了活,当时迎风口在尾部。门下边的地丁基本也够强了。
帐篷完全的搭建妥以后,就是进帐篷,脱掉外套,换成羽绒,外套都结冰了,登山包也是冰,进去的时候帐篷带进了好多冰,然后拿出铝箔泡沫垫在底下铺开,再打开充气垫铺在上面,用两个防潮垫是怕一个充气垫的R值不够,绝对不够的,如果是地垫的隔温不够,再好的睡袋都白瞎了,铺好后,一个温暖的家基本就形成了。

接下来是吃,打开炉头气瓶,今晚的晚餐是香肠饭,上面还打了一个老家的鸭蛋,很美味,在零下15度以上的低温里,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热饭,是何等的奢侈。
可是,做饭的时候,由于外面是刮大风下雪,所以帐篷的门厅是拉紧的,做饭的时候,要经常开锅盖,然后热气很大就立刻在内帐里面散开了,飘在内帐的纱网上立马就结霜了,当时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晚上刮大风,下了一晚上的雪,噼里啪啦的,然后是不时一阵更强的风吹来,就听到哗啦的声音,外帐上的雪被吹下来了,第2天早上醒来一看,我的天呐,睡袋上面全部是冰霜了,第2天晚上做饭,开锅盖的时候拉开门厅,就没有再结霜了。第一天晚上睡觉,帐篷外帐的4只角的收紧没有拉下,外帐的离地有点高,所以帐篷进了一些风,睡觉的时候体感有点冷,当时太累太冷没有出去检查,连下雪都懒得出去拍照了,第2天晚上,就把外帐的4边的收紧带拉紧了,外帐的离地间隙就小了,这样风就基本吹不进了,当晚的温度非常舒服,睡得很好。



早上起来的帐篷,外帐上面只有少许的冰,没有什么积雪,这应该是外帐涂硅油的原因了吧,滑,不沾东西,放在外面的登山杖已经结成冰棍了。

第一个早上起来,7点左右就收拾好了垫子睡袋,只留了空帐篷在营地,然后出去周围闲逛拍照,下了一晚上的雪特别白,路上也没有什么脚印,在一片白色的小山头,绿色的帐篷显得很耀眼,引来很多人拍照,下面上一些武功山的雪后美景吧。













第2天下午遇到一拨去金顶露营的,有的在庙里,有的在工棚里,但是据说都风刮得太猛了,有的帐篷被吹倒
第3天早上,由于联系不到回去的深圳队伍,早上5点钟就起来收帐篷,准备去金顶看日出,然后赶去安福坐中午1点半的中巴去吉安火车站,大冷天收装备真的是一种折磨,半个小时才收好,刚到山脊的亭子就大风刮得差点把防雨罩刮跑了,赶紧取下来。快到金顶,遇到很多上去摄影的人下来,都说风太大受不了,太冷,下来了,我上到金顶下面的客栈,风就猛起来,这时才悲催的发现,因为用厚的手套太大,串不进去登山杖的手环,所以用的是棉手套,被上面的大风一吹,简直就是刀割一样,就这样熬了十几分钟,手指都冻僵了。回程下山到古宫道口的饭馆,把没吃完的香肠跟还有小半瓶的气罐送给了老板,然后加了热水,这时包比来的时候轻了差不多10斤,感觉身轻如燕,一路小快步的往安福方向赶,快到安福大门的时候,听到村里的鞭炮声,这时看到路面一个新挖的坟墓,心里一紧,吓了一跳,赶紧加快步伐,到了大门就看到有出殡的,迟到一分钟,就会正面碰到,不管民间风俗说路遇出殡的灰怎么样,反正,我会被吓到的。
武功山看雪基本完美结束,接下来是对对一下这些装备的使用效果。
待续。。。。


没有大腿图  差评 差评 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差评 差评
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没有韩红,没有大腿。
东西都太重 幼儿园路线大炮打蚊子

菜神说了,武功山就是学前班,浪浪你怎么可以说是小学毕业? 太抬举自己了,必须给差评:)

同志,你辛苦了,码这么多字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