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途96天 自驾中国深度游+背包越泰异域行(3月22日更新至厦门第45楼)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谢谢 我会继续更新 的
本人热爱户外,重装穿越,长途骑行,欢迎大家加我微信交流:gdch888,工作从事一些海关拍卖,经常会有户外装备,作为福利给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欢迎交流。

谢谢  欢迎继续关注哦

会的 只是工作量比较大,我会尽快的

谢谢  欢迎继续关注 我也会尽快更新

谢谢 欢迎继续关注
本帖最后由 漫途记 于 2016-3-4 23:15 编辑

2015年11月1日 河坑土楼群

喜欢振成楼,说不上缘由,或许只因一杯甘甜的橘子茶,一个回眸的笑容,一份对理想中大院的情怀,所以在离开洪坑村的那一天,小漫和阿途再次来到振成楼,只为和他轻轻的道声再见。






驶出古镇,沿着国道出发向南靖方向驶去。却因隧道被封,只能绕路行驶,却误打误撞的从后门进入了河坑土楼景区。


小漫和阿途并不知道这里是哪儿,只是觉得格外的秀美,便停下了车,穿过小溪,沿着阡陌径直走,便来到了裕昌楼。


裕昌楼门口格外的热闹,正逢一群摄影师过来采风,还带着一群舞狮队。村里的孩子们都早早的在门口等候着看热闹,也不讲究,一屁股墩儿的就往地上坐


当所有摄影师就位,摆出了龙门阵后,舞狮表演便在裕昌楼门前开始了。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一边使劲的鼓掌,一边自己在一旁手舞足蹈的,好似过大年了一般。而摄影师们却显得十分淡定,只是不停的捕捉他们所谓的别人的美好。


能在土楼前看一场舞龙表演,倒也是相当的应景,也为小漫和阿途的土楼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表演很长,虽没有看完,但却留了个念想,如果能在土楼过上一次大年,想必也是十分热闹的,那浓浓的年味,或许在这儿还能体会的到。

土楼,再见! 下一站,厦门,你好~







本帖最后由 漫途记 于 2016-3-4 23:08 编辑



客栈在两楼处有一个客厅,老板见小漫和阿途在客厅闲聊,便上来给他们沏了一壶功夫茶。
老板个子不高,瘦瘦的,到是一番眉清目秀的模样。他说,以前他们家也住在土楼里,只是年久失修了,才搬了出来。置于为什么不整修,他笑言,整个土楼里得住上上百家人,但凡有一家不愿意出份子钱,那就修不成了。以前的人服从祖训,听老祖宗的话,虽封建独裁,但大家都拧成一股绳,所以总是特别团结。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开放,好的不好的,全都流进了村,人心便难齐了。。。

老板是个很有见解的人,他觉得农村建设发展,必定会带来许多机遇,而这些对于他们原村民来说,是最有优势的,所以他先人一步,回来了。小漫记得他说那句话时,眼神里充满了期许,他说,只有他们回来了,这里才会更好,而他们,一定会回来的。。。

小憩半会儿,小漫和阿途便准备继续去村子里逛逛。


村子里有一土楼名曰庆城楼,它作为客家家训馆和家庭美德馆保留着,楼内展示着土楼的曾经和现在,在这儿可以了解到客家的文化及传统。小漫有时会莫名的杞人忧天,当她看到一个房间内贴着满满的祖训,教人如何孝道,如何明礼,如何睦邻时,便叹着小气感叹着,以前孜孜教诲的礼仪传承,现在却再也无法在课堂上寻觅到,这竟已然成了这个社会的缺失。。。






离开庆城楼,小漫和阿途继续穿梭在依山傍水的村落里,与几百年前的客家文化不期而遇,那一栋栋历经沧桑的土楼,是历史及古建筑文化的沉淀,诉说着客家人曾经的曾经






小漫喜欢赤着脚走路,她说这样能够感受大地的温度。于是她踩在乡村的小路上,踏在冰冷的溪水中,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感受这座微城带来的温度




]阿途说,快把鞋穿上,别人以为我带了个疯姑娘出来玩。
小漫咯咯咯的笑,那多好啊,人不疯癫枉少年~
微风吹着白裙,拂着秀发,那一刻,阿途只能看着这个疯姑娘,默默的在一旁按下快门~





途径林氏家庙,之前听客栈老板说,这儿是林氏家族的祠堂,祖先的牌坊都放在这儿,且放男不放女。这间家庙迄今为止,也只有男人可以进入,游客却不受限,但小漫还是有些忌讳,便让阿途只身进入,阿途没觉得有多大特色,转了一圈便也出来了。到是家庙侧手边竖着的22根石龙旗,颇有意思,上面刻着林氏子孙的姓名,而能被刻在此处的非富则贵,一方面歌颂其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也用来与其他林氏同族共勉。



天色渐晚,村子里开始炊烟袅袅,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着烧柴做饭。




乘着夜未黑,俩人从奎聚楼逛到富裕楼,看大红灯笼高高挂,闻花香菜香样样香。





本帖最后由 漫途记 于 2016-3-4 22:59 编辑

2015年10月31日

庆城楼 -红坑村观景台 -福裕楼 -日升学堂 -奎聚楼 -如升楼 -林氏家庙 -天后宫



清晨登山眺远,赏土楼美景;

午后家中小憩,饮闲茶一杯;

傍晚游走村落,看炊烟袅袅。

爱上的不只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念想

早晨的空气带着些凉意,打开窗户便能看到河岸对面的村民,早早的出来赶集。


永定景区内的土楼随处可见,且大多都有人居住着,游客可随意进入。小漫和阿途穿梭在每个土楼中,却小心翼翼的,深怕惊扰了原住民的生活,只是在门口静静的感受着土楼的生活。


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还保留着原来的习俗,每天早晨会带着孩子们到祖堂上柱香,为家族祈福。逢年过节,便会到村里的妈祖庙去祭拜,祈求平安。


洪坑村是个依山傍水的清秀之地,整个小村依着小溪两侧而建。小漫带着爱上摄影的男票阿途,飘摇在小小村落里,感受着青山绿水,呼吸着初晨的空气

沿路边的果树开的葱葱郁郁,没有任何围挡,也没有人舍得随意去摘,任它在这曼妙的风中,茁壮的生长。


沿着小溪便能走到山脚下,山坡并不高,但爬上观景台便可以看到小村的全貌。

山边的野花儿开的正美,小小的散落在树丛中,淡淡的白,淡淡的紫,淡淡的透着一股芳香,只为有缘人而绽放

拾阶而上,10分钟有余,便走到了观景台,只是这个观景台已许久没人打理,周围杂草丛生,遮挡了前方的美景。于是阿途决定带着小漫继续往上走,找找更好的视角。


俩人沿着小道而上,两侧成片的柿子树,果子多是已坠地腐烂,这挂在树上的红红的大柿子也是无人问津。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柿子树太多,没人收购,采摘还费人力,村民们便由着他们自由的生长,自由的掉落。


小漫说,能生活在这里真好~

阿途笑笑,有人不远千里的来欣赏这小桥流水人家,觉得甚美。有人却不远万里的背井离乡,逃离此地。这就像一座围城,只有这么远远的看着,才能看清世人的贪、嗔、痴,而围城里的人,永远的活在自己的念想里。

下山后,俩人来到溪水彼岸,那里有许多村民,有人晒着太阳,打着小盹;有人拉着小曲,唱着小调;也有人卖着水果,做着生意;这里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榕荫消夏。

榕荫消夏,很贴切的一个名字,这里有一颗古榕树,枝繁叶茂,将太阳遮挡的严严实实,夏天躺在树下,听着蝉鸣,伴着溪流,闻着花香,吹着微风,定是很惬意。

榕树下有一位守榕人,从早到晚的一直坐着,身边还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量指算命。小漫原以为他是个瞎子,但后来发现,每次把镜头转到他时,他总会很配合的竖起一个V字。小漫调皮的试了好多次,老爷爷就相当配合的举了好多次,非常可爱的一位老人。

村里人喜欢靠在榕树下,听着小曲乘着凉,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榕树下有一支老年乐团正在弹奏着古乐,一曲完毕,掌声从一个角落处传出,小漫也跟着鼓掌,一旁的游人指着掌声的方向,笑着说,那是个傻子。小漫懵了一下,却配合着傻子的掌声拍的更猛烈了。

傻的人往往内心来的更真切更简单,他们为自己世界里的美好而微笑,为自己世界里的精彩而鼓掌,他们傻却傻的善良傻的天真,小漫的掌声不仅送给那些奏乐的伯伯们,还送给这个傻子。

买了些水果带回客栈,中午在梦田客栈吃完午餐,便回到两楼的住处小憩。



本帖最后由 漫途记 于 2016-3-5 00:02 编辑

离开振福楼,跟随景区路标指引,继续向永定土楼群方向驶去。车子行驶到土楼群景区外,车子尚未停稳,一位穿着蓝印碎花布衣的妇女,踏着双黑色布鞋,便匆匆的迎了上来,叩着玻璃窗,询问是不是要去土楼景区,那脸上堆满了笑容。阿途下意识的关紧了窗户,摇了摇手,示意“黄牛党”不需要任何的服务。而她并没有离开,依然隔着窗户,向他们娓娓道来,介绍着土楼的历史,介绍着景区的设施,依旧笑的如此淳朴。
小漫和阿途对于收费的景区,一开始是拒绝的,这散落在外的土楼数不胜数,何必花钱去看人工雕饰过的呢,但当这位妇女提到景区内保存的十分完好,依旧住着许多客家人时,小漫倒是有些心动了,见阿途摇下了窗,这位妇女更肯定的说了一句,这个地方你们一定要去看,真不会后悔。

后来才知道,她其实是个导游,她说自己是客家人,现在还住在土楼里,她们自己成立了导游小分队,带游客逛逛景区,给游客讲讲土楼的历史,她热情的指引停车位置,告知售票优惠信息,虽然最终没有请她,但她还是很中肯的给了一些游玩的建议。她的好客使小漫他们未进景区便满怀期待。
买上周五半价票,进入景区,沿着一条小溪,走上大约10分钟左右,便能走到土楼王子---振成楼,这条路并不孤独,一路上小溪流淌,繁花簇锦,村民们忙着自己的农活,一派田园乡村气息。


过了一座小桥,便来到了振成楼,他被誉为土楼王子,视为客家土楼的代表,站在门外环顾四周,虽不及振福楼小桥流水般秀美,但矗立在偌大的广场之上,更显其土楼王子的阳刚之美。



小漫刚踏进土楼时,迎接她的是一只鸡,气定神闲的在院子里散步,无人惊扰。

居民们在通道两侧放着些当地特产,供游客选购。傍晚时分是他们最为闲暇的时间,没有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便也能回归他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正值开饭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着洗菜做饭,整个院子里弥漫着一阵菜香。灶间集中在一楼,设施简单,围着中庭各自摆放。楼道间并不亮敞,只能借着那镂空的中庭投下来的些许光,散落在每家每户。

孩子们在庭院内嬉戏打闹,玩着扮家家的游戏,时不时的跑到灶台边,踮着脚尖,探着头,趁大人们不注意,便伸出手指,轻轻的蘸起菜盘内的酱汁,放在嘴里猛唆一口,然后跐溜烟的跑了,像舔了蜂蜜般开心。

小漫对于这种氛围尤为喜欢,这让她想起了旧时上海的弄堂,那时的厨房还是公用的,烧的还是煤球,左邻右里挤在一块儿准备晚餐,热闹得很。孩子们都在弄堂里如风般的狂奔,妈妈们则在窗前此起彼伏的喊着,小鬼头,伐要皮相了,快点回来吃饭!那时的条件不及现在舒适,那时的饭菜不及现在精致,可那时的回忆却是最为美好的。


沿着一楼走廊在楼内穿梭,兜兜转转似迷宫,行走之中,如同穿越回了民国时期的林家大院,砖墙、木门、雕窗,每家每户既保持着整体风格上的统一,又在内部布局上突显了自家的特色。

振成楼1楼以上区域是不对外开放的,而若要纵观其全局,三楼不失为最佳的选择。想上三楼并非不可,给住在楼里的伯伯交上买路费便可径直前往。

从木楼梯上到三楼,便站在了最佳观赏位置欣赏振成楼。在小漫看来,这楼造的可是颇有讲究,分内外两圈,每圈分为八个单元,单元之间由拱门相通,打开则可户户相通,关闭则又可自成方圆,既有了大家庭的和睦,也有了小家庭的隐私,对于喜欢热闹的小漫而言,这真是非常理想的社区模式。中间的祖堂亦可作为戏台,是大家的客厅区域,大家在饭后之余能围坐在一起赏戏评戏,真是不亦乐乎。




正当小漫看的入神,一扇木门被打开,发出了咯吱声,屋内的窗户投出一束微弱的光线,照在一位老人的脸上,黝黑的脸,满是皱纹,“这楼造的可是颇有讲究啊,这小村在当年是极为闭塞的,周围荒山野岭的,猛兽出没的也多,老祖宗聪明啊,建了这4层高的围墙,既抵御了猛兽也防了匪贼。关键是把大家团结在了一起,成了家,哎,而现在啊,走的走,散的散,哎。。。”说着便转过了身,留下了一声叹息,留下了落寞的背影,步履蹒跚的走进了自己的屋

小漫不知道有多少老人曾经在这扇窗前翘首期盼过,他们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美景,而是对家的期许。


离开时,一位阿姨请他们喝了这儿的特产。橘子茶,是将蜜桔切开顶部,将乌龙茶等数种食材加入到蜜桔之中,后经高温烘烤而成。烘烤后的橘子茶依旧保持着橘子的原样,颜色却已变黑。阿姨剥下一小块放入杯中,用热水冲砌后递给小漫,小漫端起杯子,凑在鼻尖,一股淡淡的茶香,轻抿一口,乌龙茶的醇香在舌尖,一饮而尽,嘴里留下了一丝蜜桔的甘甜。


喝茶闲聊之余,从侧门走出一男子,面容似曾相识,见小漫和阿途坐在一边饮茶,便凑上去,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谁?!小漫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谁,于是眯着眼睛,手指在脑仁前若有所思的样子,“哦~就是那个。。。那个。。。”,男子一听以为认出了他,甚是开心,“对对对,我就是那个拍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的,你看,你看照片还贴着呢"他指着墙上的照片,满满的自豪。小漫觉得有趣,也附和着,对对对,怪不得那么眼熟,这个拍的真不错。男子以为遇上了知音,便聊起了拍摄的故事,他说,摄制组到我们这里来海选,我就被选着了,那时一个镜头就拍了好久,也没啥钱,拍起来却是没日没夜的,把那小男孩都拍哭了,只能用糖哄着,但大家都拍的挺热闹。后来小漫回去后补看了这个公益片,这是通过一双筷子讲到的传承的故事,其中明礼那一段便是在土楼里拍摄的,虽然很简短,但却将土楼的年味,家庭,礼让,尊老等中华美德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的确很棒

告别这些热情的客家人,走出振成楼时,天色已渐暗,便在附近找了一家客栈,与振成楼隔溪相望。


房间很干净,楼下一楼便可提供餐饮。这是一家很淳朴的客家人,一对老夫妻经营着小餐馆,餐馆楼上的客栈由儿子打理,餐馆门口的手工卷烟则由自己的女儿打理,雨露均沾。

福建人爱喝茶,所以饭前婆婆会沏上一小壶茶,然后送上一支自制的土烟,阿途笑说婆婆太会做生意,婆婆则腼腆的摇着手,笑着说,不买没关系,没关系




老伯烧的也是一手好菜,量大价格还便宜,以至于这里就成了他们的食堂,后面的几顿饭都在这里解决,而伯伯也是很贴心的尽量变着烧法,让他们每天吃的不重样。



夜幕落下时,小村沉浸在一片漆黑中,客栈边的溪水潺潺流淌着,似一股乐泉伴人如梦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