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误入神农架的风雪夜》——发起,过程,装备,总结 - 湖北 - 8264户外手机版

  湖北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2:21 编辑

一、活动的发起


       作为一名标准的宜昌人,经常听见关于神农架的传说,这并不是听见外地传说那样的感觉,这些本地的东西,可以更方便的去触碰去体验去探寻,也一直让我神往着。苦于神农架的进山费以及必备的向导费,多年来未能成行。


       偶然间听见了小神农架的线路,期初以为是恩施山里的一条线路,和神农架相隔十万八千里的感觉,就并没有在意。直至今年确定了大的行程之后,需要一些两三天的线路来进行拉练,才将小神农架提上日程。经过了解,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曲解着小神农,她紧挨着大神农架,是大神农的姊妹峰,而且进山费和向导费可以省掉,于是乎有了此次出行的活动。


-------------------------------------------------------------------------------------------


      按惯例介绍一下提到的两个地方:大神农架和小神农架。


      大神农架


         位置——神农架位于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在湖北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依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地形——
神农架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由大巴山脉东延的余脉组成中高山地貌,区内山体高大,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神农架平均海拔1700米。山峰多在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海拔2500米以上山峰20多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2011年9月21日修正为3106.2米),成为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因此有“华中屋脊”之称。西南部的石柱河海拔仅398米,为境内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708.2米。[3]
          气候——神农架,位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气温偏凉而且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2℃,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海拔每上升100米,季节相差3~4天。由于一年四季受到湿热的东南季风和干冷的大陆高压的交替影响,以及高山森林对热量、降水的调节,形成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受大气环流控制,气温偏凉且多雨,并随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亚高山3个气候带。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依次分布为761.4~2500毫米不等,故立体气候十分明显,神农架的气候随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低1℃左右,季节相差3~4天。随海拔增高渐次迭现暖温带、中温带、寒潮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境内不同地点的温度从冬季最低零下20℃至夏季最高37℃。九月底到次年四月为神农架的冰霜期。神农架立体小气候明显,“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常有发生。其气候时空变化较大,有“六月雪,十月霜,一日有四季”之说。

小神农架



        小神农架地处神农溪上游、“八百里巴东”的最北段,海拔3005米,仅低于大神农架47米,是大神农架的姊妹峰。这里山势连绵,蜿蜒曲折。沟壑百丈,溪涧纵横。夏日,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百鸟啼鸣,宛若仙境,妙趣横生,冬天,山舞银蛇,白雪皑皑,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这里有广阔的草场,浩瀚的林海,有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生物物种。据不完全统计,属古老、珍稀、濒危的树种有100种以上,其中珙桐、冷杉、秃杉、三尖杉、连香等49种分别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树种。野生花卉多达1000余种,神农香菊、野生原始腊梅林成片达万余亩,为世之罕见。这里更是一个天然野生的动物王国,被中外学者誉为“大自然的博物馆”,尤其是白熊、白蛇、白鹿、白狼等“白化动物”,堪称世界之最!

        小神农架的边缘,有一个行政村——原送子园村。由于到达集镇的山路过于遥远和险峻,这里的村民已陆续搬迁,只有一家姓梅的村民仍坚守于大山,靠采药与养蜂为生,其没有农药和空气污染的蜂蜜,已成为远销省内外的珍品,被不少人求购。

        小神农架,位于神农架林区南边的巴东县沿渡河镇,与大神农架相连,其自然景观并不逊色于大神农架,只是目前尚未开发,藏于深山人未识。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2:58 编辑

二、活动行程


       原计划为小神农架三日重装穿越。在我们达到木鱼后队友向当地村民打听得知小神农线路被官方封了,遂为了安全考虑询问我们关于向导问题之后,全队决定选择请向导前行。在此必须感谢杰杰为此次行程付出的比大家多得多的准备,活动前的车辆联系,轨迹制作,等高线制作以及各种准备都由其完成,虽然队友在安全考虑情况下临时改变了线路,但我们也是非常感动杰杰为大家的付出,在安全出山后,和当地向导对比我们制作的轨迹,线路是可行安全的,看来这份行程的准备只能留给下次了。


       言归正传,由于请不到向导前行原定小神农(关门山-沿渡河穿越)的计划,当然也不可能败兴而归,更改线路至大神农架线路。因为费用问题,对神农架一直只是神往,印象其实不太好,当更改至大神农架线路后,当时不是十分的愉快,就没注意听具体是什么线路,只知道是从金猴岭上的山,我们后来是在离神农营不远处下撤的。具体线路因为风雪没有完成,故而此次行程不具有攻略意义提供给大家,在此仅作为活动记录呈现。


       关于此次活动,不想和此前帖子一样记录大量的流水文,仅作必要的叙述,重点还是经过了此次活动,对装备以及出行经验的总结。


       3月24日中午在宜昌市北山坡转盘集合出发,约傍晚六点左右到达关门山。在关门山户外点吃过晚饭,因无法按计划进山,队友选择在木鱼住店,第二天进山。当晚联系了向导,选择了线路。


      3月25日,早上八点从酒店出发,交过了进山费和向导费以及办理了进山手续后,约十点的样子达到金猴岭开始徒步。随着海拔的提升,雪越来越厚,直到步履维艰的地步,每一步都是深坑,相当耗费体力,大家从后面的照片可以看出。晚上在一我不知道叫什么的营地扎营,幸运的是营地有手机信号,也不至于早早进睡袋也睡不着会那么无聊,后来利用手机测得营地海拔2700米的样子。从达到营地就开始下暴雪,下了一夜没停,第二天帐篷都被捂住,后听向导说,他用手比划了下,一夜下的雪有四五十公分的厚度。


      3月26日,早起,看天有不测风云,乌云密布,黑云压山的样子,对友和向导观察应该还有大雪,遂放弃计划的线路到神农顶然后到哪里哪里,最后到关门山出山,改成营地直接下撤到神农营。所有人均匆匆拔营,未进食早饭便出发下撤!可以说天气相当的坑爹,下撤到一半,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尼玛,这是坑我们么,算了,下撤也是对的,毕竟大家的装备携带不足,再在山里待下去,怕出事。中午的样子回到木鱼镇,联系好了包车师傅接我们,中途在兴山吃的农家乐,晚上六点左右回到宜昌。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本次行程结束。


      后面贴一些本次活动的照片,照片就不做活动顺序整理了,因为雪地徒步太累了,直到现在写帖子还是觉得累,虽然路没走多远,但真耗体力。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3:12 编辑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3:18 编辑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3:27 编辑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3:29 编辑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3:31 编辑

三、装备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6:16 编辑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4:23 编辑

       本次活动的装备是在今年有了轻量化思想以后第一次出行选择,和UL大神们相聚甚远,但对比以前动辄五六十斤背负出行,这二十来斤的负重已经是非常满足了。
       下面就本次活动,对其中一些装备的使用情况做一个总结:

背包——花岗岩光环追踪62L






       这款包是在14年夏天时候剁手的,当时舍不得多花几百块钱买格里高利b75,加上这款相比起来,属于轻量化的包了,于是入手。其实当时都不知道什么是轻量化,听小伙伴说牌子还不错,加上身边小伙伴买这么贵的包的屈指可数,当时的想法就是买个包能背着舒服,顺便装个大写的B。

       这款包买了之后,就背去了武功山,在家过磅,负重56斤。在武功山淋雨之后,很多东西吸水,加上胃口不好也没吃东西,估计也是大余56斤的实际背负,那次真是背的要死要活,这款包的额定负重在18kg,而我明显背了28kg,感觉很压肩。然后就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包,第一次使用的压肩成了整体印象定格在心中,在使用了一年时间后,再次剁手,终于买时买了格里高利b75,果然大背负下还是b75叼,一点不压肩,将力很好的分担到了腰上,不过个人又矫情的觉得勒的腰疼,于是乎只使用了三次就卖出去了,现在就剩下光环追踪这一款包了。

       本次活动的负重,前期对每件携带装备进行称重,计算为24斤,出行前整体打包过磅只有23斤,很高兴,不压肩,增加了4L水之后,约30斤,回家进门过磅,28斤。在两天的神农架穿越中,背包性能不错,很喜欢桶包设计,不需要额外的各种仓位,按照每天需要使用的东西进行打包,到营地扎营后背包就基本空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仓位包在我看来就是多余的重量。

      两天的穿越,配合防水罩,在大风大雪的天气下,或者把包放在雪地上,都未发现有打湿进水状况,背包62L的空间非常够用,实际打包无需升仓,打包完成很饱满。肩带和腰带要比b75软和细,背负板是一块Y形板,背负透气性非常好。

      总的来说,包包1800g的自重下,在额定背负18kg内,还是不压肩,很舒服。





帐篷——Terra Nova Solar  Photon 1



FEATURES of the Terra Nova Solar Photon 1 Person Tent
Lightest self-supporting solo tent in the world
Sturdy and stable design
Innovative inner-tent shape provides maximum space
Small pack size
Full-length porch area
Compatible with our Fast Pack system

SPECIFICATIONS of the Terra Nova Solar Photon 1 Person Tent
Sleeps: 1 Person
Minimum Weight: 1 lb 13 oz / 825 g
Maximum Weight: 1 lb 14 oz / 865 g
Pack Size: 16 x 5" / 40 x 12 cm
Range: 3-4 Season Backpacking
Flysheet: Si/Si Nylon R/S 3000mm
Floor: Si/Si Nylon R/S 5000mm
Poles: 8.5mm / 8mm DAC Y-pole
Pegs: 14 x Titanium 1g
Guylines: 3 x Reflective with Clamcleats
Fast Pack Weight: 592 g







    这款帐篷使用双硅材料,整个帐篷加上帐篷杆和地丁仅重860g!这也是我冲动剁手的主要原因,之前初有轻量化思想,只想着轻吧轻吧,一眼就看中了,犹豫了一段时间,还是剁手。至于价格,那是我才玩户外时候简直都不敢想的,这些年是进坑越来越深,无法自拔,劝大家一句,进坑谨慎,掉下来就上不去了!

    双硅帐篷由于材料问题,是无法压胶,也就是说,在接缝处出厂到手都没有压胶,后经询问小伙伴,才知道,接缝处采用特殊的膨胀线双侧边防水的,那线遇水就会膨胀,堵死线孔防水,了解到了这个才敢带出来。

    在风雪夜,大风大雪的情况下,帐篷的稳定性非常好,并未出现任何晃动,只有时不时雪积攒多了,掉下来的声音。不过这次出行使用有一点非常烦人,就是大雪迅速将帐篷的四周物的严严实实,堵住了通风,整个帐篷一夜使用,结露非常严重。

    以前都使用双人帐,在这款帐篷的使用上,并不是很适应,空间的狭小以及低矮都非常不方便,不过也还说得过去,这么多东西也都呱啦呱啦的收拾进了帐篷。

    我并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不爱研究材料,总的来说,在扎好了地丁,绷紧了风绳的情况下,还是非常稳固的。采用的是常见的鱼脊结构。

    雪夜并不涉及是否会漏水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后面出行后再看实际情况如何。


本帖最后由 屮__c 于 2016-3-28 15:04 编辑

垫子——Sea  To Summit充气垫





















    对于垫子的选择,一直很犹豫入手充气垫。曾经入手过一款50块钱的便宜垫子,没用几次就漏气了,也是我后面很久不关注充气垫的主要原因。入手这款垫子,也是纠结了很久,最终敲定剁手。

    充气垫的牛逼真不是吹的,这次营地的选择失误,竟然在帐篷下有一块大石头,由于风雪较大,也而不愿意拔营重新扎帐,就想凑合凑合算了,意外的是得益于这款充气垫,竟然睡进去毫无察觉身下有异物,给了我一夜好眠。

    sts的充气垫只有一种样式,根据不同需求分为不同的型号,我选择的R值为4.2的轻量舒适睡垫极限款,标准码,重量为580g。虽然比泡沫垫要重,但是舒适性大大的提升。

    本次扎营后的一夜,使用此睡垫,背后稍有凉意,不很明显,穿了一件衣服后就没有了,想一想,冬天一般是携带泡沫垫什么的,充气垫并不合适,但此次活动中,雪地上也只有不很明显的凉意,可见R值4.2还是很不错的。

    对于其他方面,坛子里已经有好多大神写了本款垫子的测评,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总之,在风雪夜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睡眠,也得益于sts的这款垫子!





睡袋——Black Crag BY800























    能够有一个好的睡袋,可以保证充足完好的睡眠,也为第二天的徒步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故而睡袋的选择非常的关键。本次携带的是黑岩的拨云800克800蓬的鹅绒睡袋,舒适温标为-12度,极限温标为-22度,重量为1200克。

    在轻量化是思想中,我并不想对睡袋进行减重,因为这关系到每一夜乃至整个行程,甚至在某些时候,也是救命的装备。这款睡袋睡起来非常暖和,在雪地中没有一丝寒冷,比起之前买的三百多块钱的狼爪1500克600蓬的鸭绒睡袋是有过之无不及,而充绒量仅只有其一半。打包起来也是相当的小,以前一个睡袋塞半天才能塞进包的地步,现在使用这款睡袋,轻松打包,而且包的底部也放不满,很满意。

    在此次扎营中,由于帐篷根本无法通风导致相当严重的结露,而在帐篷中多露水的情况下,睡袋采用的防水面料就体现出来,丝毫没有影响羽绒的蓬松度,给了我一个温暖的雪夜。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