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备篇
2011年2月20日下午,慕士塔格峰攀登活动的第一次准备会在上海“张家浜创意街”从闲谈中开始。由于参会的基本都熟悉,大伙知根知底,很快就确定人员名单、装备清单、登山资料及各阶段的每个人分工,由此进入登山准备阶段。
雪山是神秘莫测的,没人能够说自己征服雪山,被征服的只有人类自己。对专业登山家而言,登顶与否主要取决天气及路线,而业余登山者还要加上体能、海拔、经验等因素。雪山经验不足,海拔跨度大,极端低温下生存,成为我此行的最为担心的事情。
高海拔的雪山环境下,保命的最基本两件事“体能、装备”。由于持续两年“5+2,白+黑”的工作口号,导致体质下降了许多。第一次热身长跑,五公里的距离就已经出现心悸、膝伤、双腿肿胀麻木。每周安排两次长跑一次游泳,通过长跑锻炼下肢力度,游泳锻炼心肺。如此持续数月,直至出发前一个月以满意的速度完成10公里长跑。为了避免缺氧导致高反,出发前一个月开始静修,让自己的心肺平缓减少耗氧,并让自己储备脂肪留待消耗。
雪山装备较普通户外装备有更高的要求,已有的装备无法满足雪山环境的需要。小到袜子、手套,大到靴子、外套,所有的户外装备必须重新购买。鉴于国内户外用品的品质、价格等因素,还是选择海外采购(backcountry.com、departmentofgoods.com、rei.com、steepandcheap.com),采购回来的装备基本“Made in China”,可价格只有国内的一半。对此感慨颇多,国人尚需努力!通过对国外网站的品牌资料研究,基本选定几个品牌的特长产品,Patagonia的排汗内衣、长毛抓绒衣、羊毛登山袜;Arc‘Teryx的冲锋衣裤;Mountain HardWear的登山包、冲锋衣裤、羽绒手套、抓绒手套、防风帽;Marmot的8000M羽绒衣裤、冲锋衣裤;La Sportiva的高山靴;Julbo的高山雪镜。
此次雪山之行的装备及缴纳的费用,让我囊中羞涩,圆了梦就可以成为此生永不消失的财富。为了节省费用,提前数月以2880/人,搞定往返喀什的机票,并委托阿顾代为定做华巍的白鹅绒睡袋。
集结篇
慕士塔格峰的攀登路线虽然是非技术路线,但毕竟是海拔7546米,而且近年还是有人在此结束了生命。临行前给家人写了几句交代,委托William保管并约定相关事宜。不信佛的我还是决定带上老范夫妇专程求来的护身符。
出发的清晨,天气格外的好,很久没有那么早的起床看日出了,心情也不错。出租车如约而至,帮我搬上120L的驮包、40L的背包。周末清晨六点,道路清静许多,一路捡上祥子、TT,到虹桥机场仅花了四十五分钟,而顾老爷此时尚在家中未出门。我们先行托运行李,三个人的行李放在一起托运,避免了祥子行李超重的问题。体积小份量重的物品都装入随身背包,驮包里仅是衣服、睡袋、手套、帽子等就已20公斤了,随身背包都是体积小份量重的家伙。
7:55的航班几乎准时起飞,好的开始,亦希望好的结果。经停乌鲁木齐后直飞喀什,共耗时八个小时。乌鲁木齐经停的时候,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有意向去他们公司,由此开始直至我进山,一直为工作的事烦心。2011是个失业的年份,世博会结束了,许多人都离开了,而我也一直未确定去向。
隔着机窗注视天山山脉,黄色的土,白色的雪。在喀什机场盘旋一圈后,于下午四时左右降落。喀什机场的北侧是一条很长的风化山体,南侧则是平原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下午四时对喀什来说是一天之中最热的时候,刺眼的阳光,灼烫着肌肤。 接机的工作人员安排车辆将我们送至机场北侧八十公里的阿图什,等待其它后续队员的到达,完成本次活动的集结。此次登山活动,全国共计36人,从上海出发仅4人,而深圳来了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