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西藏盐井-徒步古老的木架棚盐田 - 重庆 - 8264户外手机版

  重庆
本帖最后由 山間行者 于 2016-11-6 23:41 编辑

       19日早上6点半我们三人又加上路上捡的一个遵义三线企业的一个东北小妹四人出发,【原来我们从重庆出发时五人,其中两人只对雨崩徒步感兴趣,稻城亚丁转折点也去过。用她的话,雨崩的冰湖和亚丁的牛奶湖差不多。雨崩出来他们就返回香格里拉又坐飞机回重庆了】。走小路逃票去离镇上五公里的加达村下盐井古盐田游玩。沿着镇政府旁边的一条水泥小路走。我们昨天下午2点45分从德钦县城坐车过来。找了一家有名的农家乐。他们的佳加面曾经上过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晚上吃了家佳面就出来探路,是否有逃票线路,门票90元还是有点小贵。农家乐的老板说有一条小路可以不用买票去加达村。走出去不远就是烂路了,以前的马帮路。天亮还早,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打着电筒小心翼翼下山,一路下山,走了二十分钟天渐渐亮了,我们还在半山腰的,又继续下山来到一条公路边,这条公路就是加达村进出的唯一一条公路。回头看我们走的小路,大家都惊呆,小路太悬了,光秃秃陡坡下来,有点吓人,要是白天叫我们走下来,没有那个人愿意,这样的逃票还是太危险了,为了安全不值得这样逃票。看见江边搭有不少木架子的棚棚。这就是晒盐的盐棚?,没有人作业,估计是供人们观赏搭建的几十个木架盐棚。两座大桥其中一座已经废弃了。江对面有不少农家房子。我们下到了公路边,有十几位着纳西族民族服装的人站在路边。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那里等待分配当天的工作。江对面就是加达村了。过了大桥就是下盐井了,加达村正在加固翻修公路,几台挖机正在江边公路作业。沿着江边公路向上游走,山下江边上百个大小不一的木架盐棚呈现在我们面前,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有几位妇女在木架上面干活。木架下面挂满圆柱状白色的晶体。老乡说是盐棚浸下来的盐精。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盐井木架晒盐。。我们来盐井就是参观古老的藏盐生产过程,央视【走遍中国】,【远方的家】多次播出加达村古盐田节目。西藏芒康盐井是世界上独有的唯一还在使用传统手工晒盐技术的地方,一河两岸产的盐不一样,一边是红盐,一边是白盐。其他盐矿抽取湖水晒盐或深井凿取岩盐,在盐井却要在河床上的盐矿打洞,用木桶把卤水背到自家的木架盐棚上,经过几天的风吹日晒,晒成盐巴。以前是妇女背卤水上盐棚架。收获盐巴也是妇女,我们看见一位晒盐的老大妈驼着背和她的儿媳妇在铲盐,看她那饱经风霜的脸和双手。特别是常年在盐棚弯腰劳作。背完全驼了,偶尔伸直一下腰,老人应该在盐场干了一辈子吧,盐棚的女人工作是很辛苦的。背卤水,【现在用抽水机抽取盐卤水】,打盐棚泥巴,铲盐,都是女人包办了。男人不做事,男人只负责把盐巴用马帮驼出去卖了。换粮食生活物资回来。尽管现代制盐技术工艺先进。。但是盐井的古盐田棚还是把这项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了。还在苦苦坚持。他们生产的红盐是藏区马,牦牛,羊不可缺少的盐巴。马,牦牛吃了驮重物有力气。其他盐巴吃了效果差。藏红盐据说泡脚消除疲劳,治疗风湿有效果。当地的洗脚城藏红盐泡脚生意不错。所以现在盐井的红盐在藏区销路仍然不错。。木架盐棚上的红盐,采收后马上装进袋子马帮运走了。
         上午10点半了,太阳照在盐田上金光闪闪,我们准备返回盐井镇上,再去看看基督教堂和上面有个天生桥,4人搭两辆摩托车上山回镇上。由于盐井地处偏僻,进出班车少,芒康到德钦路过盐井11点20分.盐井到德钦早上8点。德钦到盐井下午2点45分.过了就没有客车进出了。只有等第二天的班车了。11点回到镇上。农家乐老板说11点20分有班芒康过来的车去德钦。你们赶得上,想了一下,教堂,天生桥我们重庆太多了,算了放弃吧。马上收拾行李上汽车站,芒康来的班车停在站上等客人。还有十分钟发车。到了德钦还要转车去香格里拉。不知收班没有。。。下午2点半回到德钦县城,赶上了去香格里拉的末班车。傍晚6点20分又回到香格里拉,天气好班车顺利,盐井之行也圆满结束。。
欣赏支持好友精彩活动分享!
欣赏支持好友精彩活动分享!

华山大哥有时间去看看吧。。。有点古老了。。。。
这样古老、落后的生产咸盐的方式居然现在还在用于商业和日常生活之中哟。
本帖最后由 山間行者 于 2016-11-7 00:00 编辑



.


卖藏盐,野生核桃的女青年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