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黄统岭(20161127) - 山西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西
本帖最后由 云中漫步凌波子 于 2016-12-19 10:44 编辑




    2016年11月27日,星期日,晴。

    上个礼拜在外地学习六天,礼拜五晚上从北站回来。学习期间,上午、下午、晚上都有学习、讨论安排,挺紧凑的。五、六年了,迈开腿了,就停不下来。我分析了一下学习地方的周边地势,找出了三条健康步道。一是院内两座300米高的小山,两座山之间可以穿越。二是三公里外的古庙。三是5.5公里外的一座千年古刹。

    忙里“挤”出时间键行,每天六点半出发,八点返回。早餐后,八点半上课。每天清晨徒步,晚上根据第二天课程的安排,设计、规划、调整第二天的路线。有好几个志同道合者,学习、徒步,合二为一,挺快乐的!   

    今天是个晴朗的天,继续远足。

    和“大山”、“路人”等一行14人相约,黑黑晨曦中踏上开往娘子关的公交车。今天的路线图是:从上董寨出发,穿越王家垴、黄龙岩、上石灰,预计中午到达黄统岭,吃饭后,经西头岭、富家岭、良道,到达冯家峪,再沿北庄头、龙门垴、万子足、河东到达巨城,最后从巨城返回。
    路线图上面有三大看点:一是千年古村黄统岭。二是中国传统村落冯家峪。三是黄统岭、巨城一带的梯田。
    黄统岭的千年古村何以得名?通过查阅《平定州志》以及其它文献资料、实地走访查看、和村里面的老人聊天,我归纳了两点,基本可以佐证“千年”古村。
    一是传说在宋元年间,此地原名黄都岭,有一个姓潘的都领,号称黄都大王,盘踞此地,扼守山寨,不可一世,“都岭”、“统岭”谐音,后演绎为黄统岭。从最早记载的宋元年间到现在已经千年有余。二是黄统岭四周宏伟的梯田,梯田早在汉代就出现,而梯田二字是最初是从宋代开始正式称呼的,有梯田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人口。    但这一带的梯田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还有待以后进一步考证。所以从远古的传说到现存的建筑,黄统岭--千年古村,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冯家峪是中国传统古村落。
    冯家峪三面环山,在大寨山的东南部。村庄依地势分为三部分:西坡、南坡、北坡,村民们集中居住在这三片,村子里的房子都是石头砌成的。远远望去,好一个石头布达拉宫。
    梯田一直伴随着我们前进的脚步。

    这一地区都坐落在1000米左右的山岭上,群山叠嶂,沟壑深坠,十年九旱,偏僻荒凉。但恶劣的环境没有让这里的人们向大自然低头,他们随山势修筑梯田,合理利用水资源。
    “山是龙的脊,田是云中梯”,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巨城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一条条田垅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虽然已入初冬,田间草木一排萧条,但壮观的梯田是这个季节的主旋律。    上董寨是起点,上董寨是历史文化名村,它隶属于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有上董寨,就有下董寨,以前是一个村子。最早时候,这个地方居住的人不多,所以以寨命名,后来村子规模越来越大,依上下位置分为现在的两个村。这两个村都是行政村,每个村还管辖着十几个自然村。    弯弯的公路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抬头是突兀的峭壁,弧状峭壁凹进去,像是一个避风港。连着三个高低峭壁,两个垭口起起落落,层次感好明显。路的两边都是由沉积岩组成的石壁。坚强的崖松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生命力多么地顽强。
    过了王家垴,一路向北,一直慢上坡,海拔一点点在提高。路边经常会看见一些钟乳石。千姿百态,煞是好看。
    这一段是沉积岩里中的石灰石地貌,在石灰石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到石灰岩缝隙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各种形状的固体,习惯上统称为钟乳石。在黄统岭最北端的玉皇洞是我们这一带最大的天然溶洞。
    弯弯梯田,石头房子。。比比皆是。但很多已经废弃不用了。
    路边的大王庙庇护着这一带的父老乡亲,也保佑着我们一路平安!
    经过一段弯弯的有一定提升的公路,进入黄龙岩。
    黄龙岩不是以岩出名,而是以树闻名。黄龙岩村中心有一颗黄栌树,像虬龙盘结,状似盘龙,故名黄龙岩。除了黄栌树,还有栎树、国槐,有的单枝独立,有的连片成荫。村民们居住在东、西两片。西边居住的人比东边要多。    从村子里遗留的房屋老建筑来看,黄龙岩以前有几乎富裕人家,相当于现在的“土豪”,但没有出过当官的。拴马住、蹲门石、整齐的砖瓦抹平。。。足以显现想当年这户人家的富庶,在门柱上还清晰可见砖雕的“三多”、“九如”等字样,由于砖雕是隶书,所以“九如”看上去像“几如”,这就是隶书的风格。
    古代聪明的中国人通过各种吉祥图案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寓意含深,相当有文化、有内涵。比如“三多”,它是借佛手、桃、石榴三种水果的谐音和含义,来象征“多福、多寿、多子”,一般是“三多图”。而“九如”谐意九支如意,皆为祝颂之意。单独“三多图”比较常见,但也有“三多九如”图,就是用九支如意将佛手、桃子、石榴围在中间,圆形构图。而直接在门柱上砖雕“三多”、“九如”字样以示寓意,我还是第一次见。    今年玉米收成不错,但愿能买个好价钱,农民不易。
    这一带是明显的石灰石地质,深凹之中的上石灰村,里里外外一片灰色。

    绵延的山路如玉带缠绕,似蛟龙俯卧,多么壮美的山水油画!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大大方便了山谷里村民的出行,也给我们这些户外键行者带来了方便。
    黄统岭,地处山垴,四面皆山。村口的大王庙苍松翠柏,环境优雅,里面供奉着黄统大王。庙里有两棵油松。一棵伏地而生,仰天长吟。一棵婀娜奇立,凌空翱翔。村民们都叫它“龙凤树”。不知是树太大,还是院太小,进入大王庙,满眼全是接地的油松。油松的枝叶大部分探出围墙,爬满屋顶。
    这一段地势高,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直通山顶,山顶之上是村庄。北边是北头岭、西边是西头岭,都是山塬之上的村落。再往北走,就可以进入主辅掌村,那里有天然溶洞。
    枯枝之外,一片蓝天。
    从西头岭折回,进入富家岭。村里面长有紫荆树,建村以后,村民盼望生活富裕,故名富家岭。村口的神庙里以前有金身佛像,可惜金身不保,都已经被毁掉了。只有村口挺拔屹立的栎数,好像还在给我们讲述着很多年前村里面的故事。
    大路也罢,小路也好。村与村之间从地理、从文化都相互联系着。硬化了的村村通公路是国家给老百姓办的大实事。有硬化路,就有乡间土路。在户外,我更青睐乡间土路,好像踩在上面,才有乡村的感觉。
    良道村不大,集中在马路的南坡,村里面只有六十多岁的老人居住。良道,原名狼道,传说以前这里有野狼出没。后来,有人居住后,嫌其不雅,改为良道。村民们的房子依山而建,层次感分明,最高处有一个全神庙。
    村子、梯田连成一片。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等高建造的阶梯式农田。由于阶梯坡面改变了坡面的水流路线、降低了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因此,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路边可以看见巨城梯田蓄水池,进入蓄水池的台阶完整如初。蓄水池等都是梯田坡面缓流拦沙的附属工程。    梯田——不是有了“梯”、有了“田”,就是梯田。一个完整的梯田系统,除了有我们经常见到的阶梯状的田地,还要有缓流拦沙附属工程。主要根据当地的降水情况,包括“引、蓄、灌、排”等的坑、池、塘等配套附属工程。梯田建设的原则是“蓄引结合、蓄水为灌、灌余后排”,从巨城梯田蓄水池的规模来看,其拦蓄区内水量为10年一遇。

    古老的梯田旁边刚架设完的现代电力塔。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遥相呼应,恍惚之间,我好像穿越了时空。
    冯家峪西坡1号,很快就进入石头村--冯家峪。冯家峪以其保存完好的石头屋入选中国传统古村,也是一个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古村落。该村坐落于大寨山东南山谷,三面环山。冯家峪村里面没有姓冯的。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平定老话;“冯家峪、尽姓赵,有个姓冯的狼吃了”。
    这里除了青石砌成的房子,门柱、墙壁上还有很多精美的装饰,上马石、拴马柱。。。由于房屋依山而建。因此,村里面的全神庙就建在马路北边,和它相对的是村子里的戏台,戏台建在高耸、凹凸陡峭的崖下,利用天然屏障产生的声波回音,得到了很好的音响效果和立体声感,巧夺天工,和历史文化名村宋家庄的清代古戏台相媲美。
    我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真聪明!

    从冯家峪南坡穿出,环绕而上。经北庄头、万子足等村到巨城返回。      全程用时9.6小时,徒步32.7公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