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绿然亭与马石桥——卒子游记

沈桥绿然亭与马石桥

——安庆古石桥系列

第168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绿然亭与马石桥。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沈桥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姚河乡西南部,是舒城、岳西、霍山交界处。马石村地处姚河乡西南部,东与姚河乡沈桥村接壤,南与姚河乡龙王村交界,西与岳西县头陀镇接壤,北与舒城县晓天镇大马村交界。

    沈桥村东为本乡香炉村、南为马石村、北为梯岭村,西与舒城县晓天镇(原查湾乡)接壤。撤区并乡前为沈桥乡所在地。此后沈桥、皂河、邱山三村合并而成。

  沈桥村与相邻的马石村都是典型的深山区,境内峰峦起伏,千峰竞秀,万壑争流。风光旖旎,景致宜人。

  沈桥村与石马村都具有典型的大别山地形地貌,平均海拔六百多米,山多田少,青姚公路横贯全村多个组,沈邱、沈皂两条村级公路纵穿全境。

  沈桥与石马村过去一直物产资源丰富。北面的“九龙潭”,南门山与采眉尖南北对峙,相映成趣。沈桥是革命老区,是红军根据地之一,山山水水留下了革命前辈的足迹,被誉为“红军之家”。

    岳西县姚河乡地处岳西县东北边陲,与舒城县查湾乡、晓天镇、平田乡接壤,这里是安庆地区最北面的村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绿然亭建在一个小山包上,使用了钢筋和混泥土建成的亭子;单檐攒尖的;方亭,造型别致。

    建在山包上的绿然亭,能够观赏风景,看到群山璀璨,能够看到山前、山上、山后石道。亭位于山包之上,是观景的最佳之处。

    马石桥,是一座古桥,建在马石村与沈桥村之间的一条山沟上,因与马石村较近,所以当地人称此桥为马石桥。

    马石桥的外观和结构与普通老石桥没什么区别,两端石柱上还有精美的石雕图案,并刻有马石桥三个大字。

    马石桥于八十年代初重建,原桥最先建于清朝。南北走向,三跨双拼石板桥,长约十五米,宽约一米五。八十年代在原基础上重修,建成如今看到的样子。

    通过马石桥再向的北堍,就能到了舒城地界了,所以马石村是安庆地区较北的界址村。

  

    原马石桥的桥面现放在一片田地间,为三跨双拼石板桥。安庆地区像这样的石板桥极多,是过去劳动人民的积非成是结晶。

(本篇完)

大观区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庆一中旧址——卒子游记

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庆一中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6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庆一中旧址。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安徽省省会,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时期的城市代表,时间最长的应属安庆。1951年12月,皖南区党委和行署迁至合肥,与皖北区党委和行署合并办公,1952年1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省委、省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合肥,自此有着二百七十多年的省会安庆,正式搬入合肥。

    1958年9月,毛泽东在安徽视察期间,亲笔给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写信:“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远考虑,似较适宜。”毛泽东在此次安徽视察期间,曾希圣还请他为新成立的合肥大学题写校名。毛泽东愉快地答应了,同时提出:“合肥太小,没有名气,还是叫‘安徽大学’好。”

  在视察安徽期间,1958年9月17日下午,毛泽东来到安徽省博物馆视察。毛泽东用了将近三个小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包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工农业建设等二十多个陈列馆,在博物馆休息室,他对曾希圣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毛泽东一生六次亲临安徽,其中第二到达安庆。1953年2月,毛泽东巡视长江,夜宿安庆,考察长江防洪、南水北调、北煤南运问题,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1958年9月,毛泽东亲临安徽,进行为期五天的视察。先后到安庆一中、舒茶公社、安徽省博物馆、芜湖造船厂、马鞍山钢铁公司视察。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安庆市,只要提起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谈到安庆一中。这个安徽省重点中学等荣誉的百年老校,前身是光绪年间(1906年)由严复倡议、安徽巡抚恩铭奏请清廷创办的安徽师范学堂,后改名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安徽省立高级中学等,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所普通中学。今天仅存的大成门之所以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因为孔庙,更因为它是安徽最早的中共组织“中共安徽地委”旧址。安庆一中是个极富革命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学校。

  安庆一中建校时的校长(学堂监督)姚永概为晚清桐城派殿军,曾应严复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其“中西学无所偏徇”的主张与北大“兼容并包”的思想如出一辙,使安庆一中得以培养出许多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安徽最早的**员、青年团员大部分出自安庆一中。影响全国的安徽“六二”学潮、反曹锟贿选、驱逐省长李兆珍以及声援“五四”、“一二九”等学生运动均以安庆一中师生为骨干。

    在黄埔军校一期学生中,就有许继慎、吴展、彭干臣、杨溥泉、傅维钰等五人来自安庆一中。一中学生中还产生了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中共早期领导人陈延年、陈乔年,两院院士(学部委员)慈云桂、徐中舒、许杰、吴杭生、刘有成、宋家树、汤中立、陈鲸,著名报人张友鸾,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亲历诺曼底登陆并荣获法国总统骑士勋章的黄廷鑫等。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准备成立安徽省。安徽省人民政府紧锣密鼓地在合肥筹建。在安徽省档案馆内,有一份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签到簿和参会人员留影,签到簿的时间落款为1952年8月,而参会人员的留影背景便是合肥的洪家花园,拍摄时间为1952年8月25日。

  1958年9月16日(中午12点50分),历史伟人毛泽东主席迈着神采奕奕的步伐来到了安庆一中,在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三十二年、共和国主席的十年中,他只为一所中学停留。为纪念这历史性的时刻,一中又有新校区取名“安庆九一六学校”。

(本篇完)

宜秀区五横乡虎山村明朝邓氏先祖墓——卒子游记

虎山明朝邓氏先祖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68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虎山村明朝邓氏先祖墓。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邓氏,元末明初由鄱阳迁怀宁县白麟阪,繁衍数十世。后裔不乏名人荟萃,其中最为代表的是邓石如又称完白山人。

    说朝安庆邓氏,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说起邓石如先生,这样开创篆刻历史的人物,在清朝博学多通,工四体书,善摹印刻。其后裔仍然出类拔萃者。

        

    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两弹元勋,指为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主要人物有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等人。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庆五横乡邓家老屋人。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氏在安庆地区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今天卒子介绍的明朝邓氏先祖墓,这位邓氏先祖,在传承江西文化与安徽文化中,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已经在安庆繁衍了数十代人丁的邓氏,为曾祖邓氏先祖重修祖茔。乾隆五年(1740年)吉旦,已经年六十有三的邓老,与儿孙与家眷一百多口人,大兴土木,为数百年前离世的先祖重修墓府。

    邓氏先祖,原配不详,无出。继室生子三人。辛酉春,抚育子女的邓氏,抚养子女,读书耕田。子女中书真气弥满,运心之所追。        

    明朝邓氏先祖墓所在地,为五横乡虎山村一处半山腰,走在一处螺丝阜地的地方。终于看到这棺墓地。明朝邓氏先祖墓坐北朝南,一条小小的土径从墓地的北侧穿过,已经很多年没有任何的祭扫了,墓很荒凉。

    明朝邓氏先祖墓地,是一处祖坟地。按记载,邓氏后裔去世后,可以安葬在这个山坡上,所以邓绳候墓就位于这个山坡之间。

    明朝,安庆各地的移民有了新的繁衍生息的时期,这一阶段,新增人口大量增加,读书耕田成为江西移民的夙愿。各个姓氏相互之间联姻、联亲,造就了新一个时期的人口盛世。

    邓氏坟冢墓碑采用当地的石质构建,碑并不大,墓碑阴刻明曾祖邓某之墓,时期为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

(本篇完)

宿松县趾凤乡趾凤老街——卒子游记

趾凤乡趾凤老街

——安庆商业系列

第16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趾凤老街。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趾凤乡位于宿松县西北部,是一个美丽的山区小乡,东、南接本县凉亭镇,西接宿松县隘口乡,北与太湖县天华镇(原大山乡)接壤,距县城五十二里。

    趾凤乡地处宿松北部,位于大别山余脉,是典型的山区乡镇。

  宿松县趾凤乡境内最高峰猴鹿尖938.8米,由四条支流汇成趾凤河水系,沿凉亭河注入泊湖。

  趾凤乡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乡,有林地面积占总面积60%以上,达到三万六千多亩,用材林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经济林主要有板栗、柑桔、甜柿、茶叶、猕猴桃等。

  趾凤乡过去一直相对比较鼻塞。经过多年的扶贫和开发,昔日闭塞的贫困山区逐步进入五彩缤纷的科技信息时代。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国小长城—白崖寨”座落趾凤乡境内,迄今约七百多年的古城堡是元末明初的古战场遗址,与寨同存的白崖寺是红二十七军成立原址,过去卒子已经介绍多次。

    趾凤乡乡政府所在地“养英山庄”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是颇有特色的徽派民居。

    趾凤老街是势较高,土地肥沃,丰产蔬菜,是目前一处安庆地区饱含历史的历史街区。

    虽然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这里淳厚古朴的民风,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着远近游人。

    趾凤老街是大山深处的老街,附近多个村落的百姓都到这里进行物资转运和交易。街上仍有多次古居民,均是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美。

(本篇完)

岳西县响肠镇镇金山村王氏宗祠——卒子游记

金山王氏宗祠

——金山王氏宗祠

第16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镇金山村王氏宗祠。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响肠镇具有独特的皖西南古建筑群,此前卒子已经介绍一些。响肠镇地处交通要塞,自元朝、明朝至清朝以来,商贸繁荣,经济兴盛,从现存古街和大量精美的古建筑可见一斑。

  响肠镇古时属潜山市,《潜山县志》记载:“响肠老街,起于元,成于明清,为湖北到安庆古道上一个重要集镇。”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响肠老街,残长仍有三百余米,宽四米,完好地保存三座古桥,以及前清建筑方氏宗祠、方氏谱馆、惜字亭等。

  以老街古建筑为核心,响肠境内,保存着大量明清古建筑,代表性的有始建于明、扩建于清的万家楼大屋(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明末的胡氏宗祠(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吴氏五福堂(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清中期的王氏宗祠(本文介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胡叶吉故居(卒子已经介绍)和吴家官邸大夫弟(后期介绍)、以及建于清末的秦氏宗祠(卒子已经介绍)等。

  安徽省古建筑专家考察后认为,岳西的古建筑,外朴内华,兼具北方古民居的粗犷与南方古民居的秀美,具有明显的过渡与兼容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皖西南特色。

  有着华东第一方塔美誉的法云寺千佛塔,是响肠镇最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禅宗二祖慧可上司空山之前,曾在法云寺布道。寺内千佛塔,始建于晋,四方七层,因每层皆雕有大量佛像而得名。据考,该塔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几座四方塔之一。

  以响肠老街为代表的响肠古建筑群,是皖西南古建筑的杰出代表。这些保存完好、体量宏大、构造精美的古建筑,不仅见证了历史上响肠的繁荣,更为如今研究明清建筑文化和宗法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标本。

  响肠镇金山村王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后多次重修,清朝光绪年间又再次重建,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两厢四合院式,整体建筑小巧玲珑,保存完整,独具特色。

  王氏宗祠建筑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整个建筑为一轴三进两厢带东西跨院布局。

  祠门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左右耳室各二间。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耳室各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五架抬梁,后厅神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耳室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一间,为七架梁前后挑檐式。整座建筑雕工细腻传神。

  据了解,王氏先祖三公定居响肠镇,繁衍生息,经过一段时间繁衍,人丁众多,清朝乾隆年间由王维任召集家族人丁建此祠。

  王氏宗祠在响肠镇有三座,不了解的朋友被这现象所迷惑。金山王氏宗祠一旁还有享堂,享堂同样建筑规模宏大。

  王氏是响肠镇,甚至整个岳西县的主要姓氏。岳西有二支王氏,一支是三槐王氏,也就是本文介绍的金山王氏;另一支是琅琊王氏。又据了解,此二支王氏现已合谱。

  金山王氏宗祠是一幢非常有特色的宗祠,它的山墙由蜈蚣脊与安徽的徽派建筑组合,成为一处融合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建筑。

(本篇完)

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卒子游记

大龙山负屃岭与父子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大龙山九思岩对面有一个名叫“父子岭”的地方。“父子岭”的传说来由也有好几个,冬日,卒子问过山脚防火村民,他向我讲述了这个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父子拉着木制的推车,兄弟一个在后推,一个在前拉。有父子二人推车经过此地,又饥又渴,眼看累得快不行了。

    大龙山山顶各个山头都有龙生九子把守,住在山上的龙子负屃知道后,决定帮助父子二人,于是下山,说手里有一颗青豆,送给父子二人充饥。

    这父亲接过递给儿子说:儿啊,你吃吧,吃过有点劲好过岭;而儿子看着父亲这么辛苦,就说:爹,你吃吧,我不饿。就这样推来推去,谁也不肯吃这救急的青豆。

    龙子负屃发话了:说你们这样推来推去,很耽误工夫;吃食好分,还不如分开来吃了。父子二人就听了老生的话,将这颗青豆分着吃了。因为是龙子负屃给的豆子,所以半颗也是可以饱的,所以父子二人精神十足地将推车推过了岭。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父慈子爱,互相帮助,毫不自私的精神,就把这个岭称为“父子岭”。这个传说反映了安庆地方文化和敬重长辈的淳朴民风。

    父子岭村位于大龙山母子石上方约三百米的地方,正对面是九思岩,又称莲花峰。父子岭位于大龙山中心山脉的最北部,距安庆市约三十里。

    大龙山山脉南与长江交界,是整个安庆地区市区的最主要山脉岭脊。

    大龙山过去有着九子护山之说,龙的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在安庆大龙山独自为一山岭。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

    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很久以前,安庆与六安之间的一条小小的山路,就会经过大龙山盘旋而至。霍山、六安的茶叶又向安庆地区出售。那时交通很不方便,运输货物全靠肩挑背驮。

    安庆大龙山这段路程有二十多里,沿路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的松林。地广人稀,时有强人歹徒出没。过往客商常常被抢得货尽囊空,有的甚至丢掉性命。

    大龙山脚下住的父子三人,相依为命。他们勤扒苦作,忠厚善良,他们修一条小路,翻过数个石岭过眉山岭,再到三县尖,出五横,下桐城县。

    这条路线地势开阔,树林稀薄。但山高路陡,要想开通,谈何容易!父子俩下决心开辟这条道路。他们长年累月,含辛茹苦在这条线路上挖土坡,凿岩山,填沟壑,搬山岗。热天没帽子,冷天没棉袄。

    他们用着木制的推车,年复一年,从大龙山的陡峭山岩,很难攀上去。他们的事迹感到了龙子负屃,原先这里叫负屃岭,后来也改称父子岭了。后来大龙山脚下的人们为纪念这爷儿俩的功绩,把武圣宫岭改名为“父子岭”。

(本篇完)

宜秀区大龙山镇地维峰独秀群峰——卒子游记

大龙山地维峰"独秀群峰"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9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安庆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的宜秀区,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

  周末难得的空闲时光,与几位朋友一起再游龙王寺一侧的山脊。龙王寺一侧的山脊呈南北走向,一面面对石门湖,山脊下就是龙王寺与龙山寺。龙山风景区有景点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绝大多数都在这个山谷之间。

  从三圣庵山脚上山,这面上山多峰、多石、多景。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在一些从未攀爬大龙山的朋友眼里,更是如此。大龙山龙王寺一侧的山脊间一条白龙溪和几条瀑布相互叠加在这个山谷间。

  相传“大龙山有七十二庵”,古人对庙地风景的描绘县志上均有记载,游人从西端登陟龙山,巨石夹道,山腹摺叠,由龙泉庵向上攀登便是大龙山的西面最高峰,也是观龙山风景的最佳处,名曰“地维峰”,它与天柱峰遥遥相对。

  地维峰与著名的日照峰在大龙山遥相呼应,这一带奇峰峥嵘,怪石嶙峋,山涧溪水,竹海茂林,云雾变幻莫测,景色壮观。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门湖粼粼碧波,整个宜秀区全收眼底。

  此处历来为游人怀古抒情,赏心悦目的胜地。 龙山四季风光如画。由于地质变化形成的巨石散布在山壑之间,有的形若伏虎,有的状似卧牛,甚么石猴、石狮、石盘、石仓、石树等,千姿百态,形象动人。

  龙王寺一侧的山脊间,有太多这样罕见的怪石,不仅给龙山增添了神奇的景致,而且把游人带入了美妙的幻境。古刹龙泉庵遗址、龙王庙、龙山寺、三圣庵都集中在这片区域。

  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西麓与天柱峰遥相对峙的地维峰百丈崖下,一天一地形成天造地合的一对。

  白龙溪自地维峰巅飞泻而下,在百丈崖下冲积而成碧潭,即为“龙湫”,又名“雷泽”,俗称“龙井”,井水清碧,深不可测。

  龙湫之外,还有龙门、龙泉、鹰咀、水帘四大飞瀑和灵芝石、骆驼石、极恩岩等石景以及“君恩山重”、“忘旧”等巨字石刻。

  地维峰海拔约六百米,是大龙山西片最高峰,负湖屹立,环以古城堡等几座峰峦,组成别具风韵的峰林景观。无论是从大龙山镇镇政府,还是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都能清楚看到这片群峰。

  如登群山,伫立地维峰巅极目而眺,可见银涛滟澦的石门湖真有“登高壮观天地阔,起看六日跃平湖”之妙趣,堪称大龙山中胜景之绝。

  在这条山脊上,有一处石头群,相当的壮观。这是一片形成于数亿年前的巨石群,经过数亿年的分化和开裂,现在已经成为大龙山一处难得的景观。立足这片石头群,如登顶龙山之颠,如同“独秀群峰”。

  民间相传龙王寺山上有十八景之说,棋盘石、鲤鱼石、天然桥、望海台、香炉石等等,其中最著名应该是弥勒石。大龙山不但有其秀丽的自然景观,沿山间小径,行至山顶,就会见到巨石群如削摩空耸立,其态势奇特,堪叹鬼斧神工,中间巨石横书“独秀群峰”,字形饱满刚劲。

[size=0.83em]DSC_2274.jpg (368.2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5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宜秀区大桥办小岭莲花石与莲花洞——卒子游记

小岭莲花石与莲花洞

——安庆风景系列

第16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正月初三、天气不佳,独立一人爬山。有人出游喜欢一群人,有人爬山,无奈单枪匹马一人上山。在小岭防火站与一位小哥聊到这里的风景,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处石头群说,那叫莲花石,石中有洞,上面还有石刻。

  这是一个莫大的讯息,雨飘过,上山仅有数百米。莲花石是大龙山再平常不过的一处石头群,只是因为数百年前一位当地文人书写了莲花石洞四个大字,再雕刻在石壁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见过真容。

  带着无比期盼的心情,独立来到这处叫“莲花石”的巨石群前,所谓“莲花石”是大龙山再平常不过的一处石头群,青灰色的石头,经过风吹日晒,改变了颜色。莲花石,被称呼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安庆人能够说出这准确的位置与来历。

  经过这位土生土长的大龙山人说起莲花石故事,他自豪的说,天天爬大龙山的驴友,无外乎三种,一种群游、一种独游、还有一种“梦游”,他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大龙山山下有位村姑,一天她的家人生病了。她苦苦寻找能医治好母亲的良药,可是访遍了大小名医都没有结果。

  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这天清晨,她登上大龙山的一处石头群,村姑意外的在一处石头洞里找到仙草,治好了家人的病,后来被村民广为宣传,此洞又被村民称为莲花洞,就是这样一块美丽的莲花石头。

  走到莲花石周边,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传诵的故事,一只白白的小山羊从石头上摔死在土坡上,看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一股臭臭的味道远远传来。绕过石头,走到背后,在莲花石半山腰,有一个很小的石头缝,这就是传说的莲花洞入口。

  大龙山的人文历史渊源深厚,历朝历代史书均有记载。小岭,是大龙山一处比较开阔的岭头,是过去古道位于大龙山岭脊重要的停靠点。冬季防火时期,很多人都将汽车停在小岭上才能进山,其实只要登记就可以进入,进山需要大家自觉消灭火灾隐患。

  莲花石与莲花洞就位于小岭西北面约八百米的地方,一眼就能望见这个横卧在岭下深壑之间的巨石群,向西北仰视,方圆辽阔,清风徐来,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气势。

  

  沿着独一无二的菜地边前行,一片坟地,再向西北走,就能看到这处由花岗岩构成的断块山,莲花石。它由多块巨型的花岗岩石组成,它的最高点海拔约三百多米,古时,从大龙山山下到莲花石,需要走过一个多小时,有这样一个天然古洞,既能遮风又能避雨。登山一路异景奇石,莲花石就算一个。

  莲花石最险处是“梯子石”和“莲花梯”。“梯子石”长约十米,是位于莲花洞内上下两层之间的天然石阶,不知是人为开凿,还是自然形成,它独立悬崖在上下约十五米的石壁上。崖壁下是深不见底的沟谷。三面临空,真是妙趣横生。

  莲花洞一侧的约三十公分的石缝间,只能容身材较瘦的朋友从石缝间向上攀爬,期间有一块巨石,巨石不知何时被开凿了二个石阶,可能是古人有意而为之,从石阶再向上行,就是莲花洞出口。从莲花洞之间数个石缝攀爬而过,既惊险又刺激,站在巨石上,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从莲花洞上方的巨石登高望远奇险壮美。

  莲花洞,是藏在莲花石里面有一块巨大的石棚,它其实是一个高山巨石古洞群,洞里崎岖幽深有罅隙小路可上下通行。里面有天然形成的石块,宛如一朵倒挂石莲花,形态就像定格在它掉落的那一瞬间。相传这朵莲花有千年历史,莲花洞也因此得名。

  莲花洞是最近刚刚找到的最新一处人文景点,此洞深邃幽暗,洞里也有千奇百怪的石头,洞内据说刻有“莲花石洞”四个大字,另有小诗一首,但遗憾未见真身。大龙山莲花石与莲花洞溪水茂林,曲径通幽,是游玩探险的好地方。

(本篇完)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新民组一百五十五年枫香树——卒子游记

杨亭村新民组一百五十五年枫香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6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负屃岭与父子石。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是安庆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个行政村主要依山畔水,今年介绍的新民组,坐落在大龙山一个窝地之间。

杨亭村新民组坐落于大龙山西北角,是五横乡南大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在明朝和清朝二朝间,大龙山古居民早已被战火驱赶到异国他乡,新移民渐渐填充了这块富庶的地区。


新民组就是安庆大移民时期渐渐形成的小块居民区。移民们到了这块富庶的地区之后,他们建房、植树,老屋倒了建新的,但种植的树木得以保存下来的就是古树。

古树,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种植的古树,古树旁有一座建于清末民国初期的杨家祠堂,祠堂很小,仅有数十户人家常常来祭祀。

杨家祠堂占地面积一百平方米,抬梁式砖木结构,两进两厢,面阔三米,进深十米。后进为神堂,两则有庑房。

杨家祠堂迎面面对大龙山,这个窝地正是大龙山一侧的较为平坦的谷地,清末民国初,四处逃难的百姓才在这里渐渐建起屋舍,杨家祠堂就在其中。

杨家祠堂已经被整修多次,唯一留下的是在大门前几条麻条石砌成的台阶和门墩石,比较气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

祠堂边,这颗有着一百五十五年历史的古枫香树。这株高约二十余米,胸围七十公分的古枫香树,树龄超过155年。这颗树并非杨亭村最大的古树。

这棵树龄超155年的枫香树,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抱住它。树干粗壮笔直,树冠呈椭圆形且枝叶浓密,近十个枝干旁逸斜出,显得十分壮观。

在大龙山的青山脚下、绿树环抱的杨亭村新民组杨家祠堂边,这棵树龄超过155年的枫香树。百年来,它被当地村民当作“风水树”竭力保护着。2014年,本着“挂牌一株古树,带动一方保护”的目的,安庆市林业局为这棵古树挂上了安庆市古树名木标志牌,号召更多的村民保护古树,保护好生态环境。

新民组村民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这棵古枫香树仍然枝繁叶茂。祠堂前有一个碧水如镜的池塘,特别显眼。树叶浓密、树冠如伞,粗大挺拔的树干上寄生着许多青苔。传说村里的第一代先祖迁入时,这棵枫树就已经种植了,古人常择风水俱佳的地方繁衍生息,这里有山、有水、有树,又因枫树得名于“风”,故从先祖开始,就把这棵枫香树当成了村里的“风水树”。

这棵古树深受村民们的景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期,村庄周围很多树都被砍伐,但却没有一个人敢打这棵树的主意。 如今,在村民们精心的护理下,这棵古枫香树勃勃生机。

(本篇完)

潜山市官庄镇坛畈村大关寨遗址——卒子游记

坛畈大关寨遗址

——安庆旧址遗址系列

第169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官庄镇坛畈大关寨遗址。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大关寨又称猪头尖,位于潜山市官庄镇西北角金紫山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539米,为安庆市及周边县市大别山余脉的最高峰。紧邻舒城县的万佛山森林公园是为界山。

    以山脊为界这边是潜山县,称谓金紫山;那边是舒城县,称谓万佛山。猪头尖古属潜山,舒城古称老佛顶,因其形神兼备、唯妙唯肖而著称于世。每当风起云涌时,那横空出世的长长嘴巴更是呑云吐雾,气象万千。

    据历史资料《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记其山脉形势说,“桐城山皆自潜山猪头尖发脉。猪头尖由天柱山东南入桐城界为分水岭,起二姑尖逾华崖山黄草尖诸岭过小关起洪涛山。桐梓山分支于洪涛山龙王顶右主干”。是潜山大沙河的发源地。

    “无限风光在险峰”,猪头尖的风景既有林深山翠的幽静古道,也有山石鳞立的峻峭险道,其美决不亚于许多大牌景点。精华部份鲤鱼背壮丽而尖耸,据说上去的不超过百分之五。

    猪佛山,又名猪头尖,因山顶长势形如猪头而得此名。这里是两县的界山,古有强人多藏于此,后来这里又建起了山寨,名叫大关寨。

  金紫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北部的官庄镇坛畈村,与岳西、舒城两县交界。山高1539米,是潜山市的最高峰。顶峰突起,挺拔险峻,峭壁千仞,整个山形有逼人的雄伟气势。

    登其顶上,能见周围峰峦万千,如拱如辅。更见有丹霞炫彩,烟岚腾霄,其风物之美,受历代游人青睐。其主要风景点有多处。

    最高处是石佛庙,又称诸佛庙,俗称猪头尖顶。这座石庙建于清末民初,专供行香班客小息之用。有一楹联,题日:“此处即是西天慈航普渡,众生敬朝老佛云路同蹬。”横额为“万佛名山”。相传,此联是余谊密所作。故金紫山曾因香火鼎盛,又名“万佛名山”。

    大关寨顶,原建有石门,明末清初,舒城与潜山等地方豪富为逃兵荒战乱,雇工似巨石,建筑而加固,早晚沿寨巡逻,坚如铁壁。

    清朝晚期太平军占领潜山后,“长毛”(即太平军)攻入山寨,石璧被毁。登上金紫山顶,放眼而望,大江东去,纤陌纵横;自然庄落,星罗棋布;峰峦起伏,形如走丸。

[size=0.83em]201501001 2314.jpg (186.1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55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