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的城市建筑之旅
难得到一次东北,游完
哈尔滨,便顺便到
长春玩两天,哈尔滨到长春的高铁很方便,全程只需要一小时多一点,票价109.5元。
到长春之前对这个城市了解甚少。只知道被称为“汽车城”,还有它曾经是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来之前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伪满皇宫和旧八大部的介绍。这些官厅旧建筑同样勾起我的兴趣。
这里顺带说一下这些官厅建筑的式样。当时这些建筑式样名为“兴亚式”(也称“帝冠式”),是一种以西方建筑框架为主体,揉入东方顶部造型的建筑式样尝试。东方人被西方列强欺侮了许多年(
日本也一样),在东方人的心目中,一方面被西方建筑的合理性和艺术性震撼,另一方面更想张扬自己的文化艺术美。当时在新京设计这些官厅建筑时,同样存在这种纠结。此前长春的建筑基本都是欧美风格的翻版,“新国家”成立了,尤其是日本人已经有了叫板欧美的想法,所以“要有自己的风格”成为当政者和设计者自发的“责任感”。
这种想法的体现,就是在长春留下了一批“兴亚式”的建筑,这是在别的城市几乎见不到的景致。当时在日本,帝冠式已经开始被高度关注(几年的设计大奖都是此类建筑),中国的南方也在有人尝试。但长春的兴亚式与日本的帝冠式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它更多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让中国人看起来更“中国化”。建筑一定会体现出时代的政治特点,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抛开政治元素,仅从建筑学的角度看,这种试图融合东西两种文化的尝试,体现了当初设计师的追求,甚至包括了政治上摆脱欧美列强“独立发展”追求。关于此类建筑形式的说法,各方站在不同角度,其结论差别很大。个人不甚赞同将此类建筑形式简单地斥之为“军国主义”、“奴化需要”、“耻辱建筑”等等。如果是这样,根本解释不了同时代中国人诸多的类似尝试,也解释不了解放后的
北京十大建筑和长春解放后的诸多建筑形态。学习别人尤其是敌人的优点,并没有什么丢人的。
“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
长春新民大街,原名新京顺天大街,在《新京都市计划》中,这条大街定位于“官厅街”。“满洲国”诸多的最高行政机关均建在此条街上,自然形成为“满洲国”的政治中心街。其北起规划中新皇宫预留地前的兴仁大路(解放大路),南至安民广场(现新民广场),全长1.5公里。
正是因为长春的国都建设规划是在一个几乎空白的旷野上新建的,所以有机会统一官厅的样式。在此前后“满洲国”政府所建造的十几座官厅,尽管样式各异,但在建筑风格上,全部都是“兴亚式”的设计风格。这种在一个城市用同一种风格建造官厅的做法、长春是唯一一例,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状况。这些官厅建筑,跟同期在
大同大街(现人民大街)的其它一些民间大型建筑相比,在建筑形式的表现上的确是下过很大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