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迹-雪宝顶西壁攀登迹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雪宝顶西壁全景(铭迹供图)

雪宝顶,古称“雪栏山”,是一座海拔5588米的技术型山峰,地处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距离七藏沟、九寨沟、黄龙等风景区都很近。前往黄龙景区经过雪山梁子,或者翻越七藏沟垭口时,你都会看到高踞群峰之上的雪宝顶。

雪宝顶,也是岷山山脉的主峰和最高峰,藏区苯波教七大神山之一,藏语为“夏旭冬日”,即东方的海螺山,它的主峰海拔5588,是当下山友们进行技术攀登的演练场,雪宝顶攀登路线不长,技术难度适中,十分适合喜欢阿式登山的山友前去体验。

清晨的雪宝顶(铭迹供图)

雪宝顶其实是中国最早被开发出来作为初级入门训练的雪山之一,而由于早几年的“飞贼事件”频频发生,攀登者逐渐避而远之。而飞贼离开麻风村,又先后发生了几次登山事故,慢慢的雪宝顶变成了一座山友们心中热度不是太高的雪山,我和搭档这次选择攀登西壁路线,起因于去年一次传统路线攀登,当时沿传统路线攀登时遇到小型雪崩,为了安全我们选择下撤,途中看到整个西壁一侧硕大冰川白雪覆盖,很是壮观,远远看去坡度不算太大,只有几段较为陡峭,几人讨论着能否沿着西壁直上顶峰,回到成都通过查阅资料,雪宝顶西壁已有多支队伍尝试,并登顶成功,于是雪宝顶西壁攀登被我们纳入今年的计划。

清晨的纳咪村(铭迹供图)

本次攀登行程——

第一天:成都----岷江县----上纳米村(时间约7小时)

第二天:上纳米村----雪宝顶大本营(时间约6小时)

第三天:大本营-----西壁临时宿营点(耗时14小时)

第四天:西壁临时宿营点----顶峰----传统路线---大本营----纳米村(耗时约12小时)

第五天:纳米村---岷江县----成都(约7小时)

觅乐技术包

觅乐技术包

感谢MAX户外平台提供觅乐技术背包一个,本次攀登中这款背包给了我很大帮助:

第一是背负系统确实很棒,整个背包贴合在身上感觉非常的稳。

第二是收纳功能,为了应对这陌生的线路,我随身携带了一个睡袋一条主绳,衣物 冰镐等等一系列装备,这款28+10的容量设计刚好应对这次阿式攀登,然后装备外挂系统的设计也是非常科学,攀登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收取装备,冰镐的挂环,绳索的外扎带设计都很棒,给攀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款技术包使用的山友也很多,我想用过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没用过的这里我也强烈推荐一下。

公共技术装备——根据考察,雪宝顶西壁路线要经过冰壁和漫长的雪坡,从传统路线下撤要经过骆驼背的岩石路段。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带了如下装备。(仅供参考)

60米动力主绳一条,30米结组绳一条,辅绳20米:用于攀登冰壁和下撤时在骆驼背结组保护;

冰锥7根:用于冰壁攀登;

机械塞6个,岩塞3个:考虑到骆驼背属于岩石路段,需要建立保护点,但不清楚岩缝状况,所以多带一些中等型号的机械塞和岩塞;

快挂4把,扁带6条:应对攀登和下撤,以及万一未及时下撤,需要在陡峭山壁上过夜的情况;

个人技术装备——根据需要和个人习惯携带,主要用于保障个人安全。

冰镐:技术镐、行走镐两人各一支,用于冰壁攀登和雪坡行走;

安全带、动力牛尾:两人均带;

简易上升器、ATC、抓结3个:心如简根据习惯携带了简易上升器,而小向习惯使用抓结来替代;

头盔:冰壁攀登必备,且需要预防西壁的落石风险;

高山靴、全卡冰爪:雪宝顶北壁几乎全部路线都被冰雪覆盖,只有在沿传统路线下撤至岩石路段时才能卸下冰爪;

背包:容量分别是28+10升、42升;

个人衣物——虽然不是冬季攀登,但从头到脚的保暖工作必须做足,两人的衣物着装如下。

速干衣:作为基础层排汗,保持身体干爽;

抓绒衣抓绒裤、800蓬薄羽绒服:作为保暖层捕捉身体热量,隔绝冷空气;

硬壳冲锋衣冲锋裤、800蓬厚羽绒服:用于外层抵御风雪,厚羽绒服还可以提供温暖以应对凌晨出发和高海拔低温;

抓绒帽、加厚羊毛袜、手套:作为配件,保持四肢及头部温暖。

睡眠系统——除了大本营的四人高山帐外,为了预防在山上过夜,两人还携带了以下睡眠装备。

睡袋:1000克填充量,因为预计需要在山上露营一晚,且冬季极寒天气已过,1000克羽绒睡袋就够了;

银搓防潮垫:露营时垫在身下隔离湿冷;

帐篷外帐:万一攀登时发生意外被困雪宝顶陡峭的山壁上,没有平台是扎不起帐篷的,把外帐裹在睡袋外面则可以防风雪侵袭。

其他装备——主要是炉具、水壶、对讲机、运动相机等。

直连式小炉头、G2气罐、普通小套锅:主要用于攀登时化雪煮水;

700毫升水壶:各自备带一个;

对讲机两部:联络官拨云一部,攀登者心如简和小向一部,方便双方及时沟通天气、路况等信息;

运动相机一台:实时记录攀登状况。

雪宝顶传统大本营(铭迹供图)

5月23日早上9点 从纳米村出发,为了节省体力,我们在当地租用了一匹马用来驮大本营的物资,吃过早饭就慢慢出发前往大本营,路程不算太远,约七八公里,沿途坡度也较缓,只有快到的地方有一段稍陡,总体不算太累,约五六个小时可以到达大本营,当天下午约三点左右,我们扎营完毕,就前往西壁下面查看第二天的路线情况,同时将一些不怕雨水的装备放在了预定的起攀点。

大本营上来后第一个雪崩槽(铭迹供图)

24日凌晨我们按预定时间,收拾好所有装备,凌晨3点准时出发,从大本营前往冰壁下面的起攀点,这段路程我们预计一个小时,走到我们头一天放装备的地方才发现,出现在前面的还有一道很长的雪墙要翻,所以实际到达起攀点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

攀登路线的第一段沿雪崩槽直上(铭迹供图)

线路第一段雪崩槽-----这一段的前半部分由于积雪长期垮塌的堆积,坡度不算太大,但五月气温升高,雪有些松软,踩上去会陷得很深,走起来有些耗费体力,过了这段坡度逐渐增加,我和搭档小向选择接组前进。

攀登最陡一段冰壁(铭迹供图)

正在攀登最陡一段冰壁(铭迹供图)

路线的第二阶冰壁-----这部分为一段约200米左右的冰壁,坡度约70度80度左右,这一段由于坡度较大,积雪无法覆盖,用冰镐轻轻一铲就能够将冰锥打在冰壁上,冰况也比较理想,所以攀登起来还是很安全,只是暴露感很强,需加倍小心,这段路线我们选择交替保护的方式,大概四个绳距就可以通过,注意一定要刨开表层松散的冰渣。

漫长的大雪坡(铭迹供图)

线路的第三阶段大雪坡-----过了冰壁眼前一条漫长的大雪坡直达顶峰,但雪况很不好,每一脚踩下去都会淹没膝盖,我们轮流开路,比预期的时间多花了一倍,本是预计中午一点可以完成的一段路线,硬生生的耗到下午的四点多。

下午4点多我们到达的位置(铭迹供图)

线路第四段横切-----经过漫长的大雪坡之后就会到达离顶峰200米左右的一段冰壁,坡度不算太大,我们估计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但这个时候负责大本营观察的队友通过对讲机告诉我们,天气不容乐观,我们的正上方已经聚集了很厚的乌云,随时可能会下雪,这个季节正值春夏交替,打雷闪电是少不了的,考虑到雪宝顶是岷山最高峰,如果我们强行登顶后,站在主峰最高的地方,手里还拿了两根铁质冰镐,被雷电击的可能会大大增加,经过商量,我们迅速横切到了旁边坡度稍缓的一个雪坡,启用了第二计划,原地宿营。

宿营当晚下了一场大雪,堆在旁边的绳子被雪覆盖。

宿营地(铭迹供图)

线路第五阶段雪坡宿营-----出发前我们预估到有可能在中途宿营,所以准备了应对的装备,两个睡袋一个外帐,一张防潮垫,横切到雪坡我们打好身上的冰锥,将自己挂在雪坡上,铺开防潮垫将背包放在后面,身体靠在背包上,动作虽有点憋,但也还算能休息,我们所有的装备都有绳索链接,以防被风刮跑。

乌云压顶(供图铭迹)

收拾整理好随身装备后,我们烧了一些水,煮了点吃的,然后坐在雪坡迎接黑夜的到来,约八点多九点的时候,天空开始闪电雷鸣,我们打开睡袋套到身上,将携带的帐篷外帐裹在外面,这样即便是下雨我们也能保证身上衣物不会被淋湿,还好宿营的地方海拔已到5300多,这个海拔基本都是下雪,而不是雨,天慢慢变黑,我们也累,就这样半坐半躺的姿势昏昏沉沉睡着了,这一晚是漫长的一晚!风雪一直持续到了凌晨1点,风慢慢停下来,云层散开,我钻出睡袋看到漫天星斗,很美,同时这也预示着冲顶日一定是好天气。

登顶照搭档小向(铭迹供图)

登顶照心如简(铭迹供图)

线路第七阶段冲顶-----25日凌晨6点左右,远处天际泛起一丝鱼肚白,我和搭档坐起身来开始烧水煮早餐,整理装备,约七点出发开始冲顶,由于昨天我们到达的地方已经距顶峰很近,所以今天的冲顶断不算太长,两个较缓的冰壁上去就是顶峰,这一段需特别小心,坡度缓但积雪很薄,只有约5公分不到一层薄薄的雪,如果发生滑坠,冰镐制动估计会失效,所以我们选择了行进间保护的方式通过这段路线,约一个小时后 于2018年5月25日7点57分,我和搭档小向从雪宝顶西壁顺利登顶。

顶峰看西南山脊(铭迹供图)

线路第八阶段下撤-----登顶只是暂时的喜悦,下撤是对登山者更大的考验,即便是传统路线下撤,也十分考验技术和体力,须做好保护。

为了一次体验两种路线,我们选择沿传统攀登路线下撤,一路途径骆驼背、C1营地、碎石破(黑色走廊),下撤至大本营,用时约8小时。

下撤途中可以看到后面骆驼背沿线山脊(供图铭迹)

从顶峰下撤后首先要通过海拔5100米的骆驼背。骆驼背比资料所述更复杂。我们要在如刀刃的山脊上行走将近一公里的距离,两侧皆为崖壁,而5月份厚厚的积雪也很难踩稳,在我们查看传统路线资料后想象中,骆驼背只有一个或两个难点,实际上,整个骆驼背都需要登山者格外小心。

骆驼背刃脊全景(铭迹供图)

正在骆驼背下撤的搭档小向(铭迹供图)

正在骆驼背下撤的搭档小向(铭迹供图)

骆驼背风华形成的台阶(铭迹供图)

过完骆驼背的积雪路段,我们脱下冰爪,小心通过随后的岩石路段。回程的骆驼背需要向上攀登两个台阶,这两处需要攀岩动作,虽然不是太难,但万一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还好我们带了6个机械塞、3个岩塞以及结组绳等装备。这一段我们采取行进间保护的方式通过骆驼背,我在前面放塞子,小向在后面跟攀,都压低重心,小心翼翼向前行进着。

雪宝顶西壁全景(铭迹供图)

从骆驼背下撤不久,就可以看到山脊上的C1营地 ,海拔约5000米。这里风化严重,仅有的小平台可供四五顶帐篷扎营,我们在这稍事休息,就沿着黑色走廊直奔大本营,黑色走廊是一整片碎石破,坡度约30~35度。脚踩上去,风化的石头一片叠着一片向下滑去,我们均摔了几次,小向的手有划伤,但即便这样,我们也不敢走碎石破两侧的积雪带,气温升高那里依然有雪崩的可能。

成功下撤,少不了一顿火锅来庆祝。

一路下降,雾气渐浓,我们在大雾中找寻大本营方向,终于,下午四点左右回到了大本营。在那里,拨云已经煮好了火锅,摆好了可乐,等待我们,成功下撤当然少不了一顿火锅来庆祝,感谢拨云蜀黍这两天的辛苦指引路线,辛苦了。

本次行程的三人组 左:心如简 右:小向 后:拨

线路第九阶段撤回纳米村----回到大本营吃完火锅开始拔营,马帮按预定时间前来接我们回纳米村,回程下山速度很快,约3个多4个小时左右,我们就顺利撤回到村里,这也意味着本次攀登安全结束,以下为个人总结,希望能提供给有需要的山友参考。

经验总结

错开5-8月,这个时间段,因为雪崩、下雨,落石的危险性较大,频发的雷雨天气也可能会影响行程;尽量选择在9、10后等雪少的月份前去,这个季节骆驼背的积雪减少,路面会好走一些;

五月前往雪厚且松软,耗体力,同时也有雪崩的风险。

一定要带足技术装备,做好保护,雪宝顶发生了4次山难,3次都是因为滑坠,因此做好技术保护很重要,尤其是骆驼背,需要结组保护通过,不可大意轻心!

传统路线下撤难度不可轻视,尤其行至沿黑色走廊时,注意脚下风化的岩石,不要踩空;

攀登西壁建议携带轻便露营装备,以防天气突变带来的行程改变,不到万不得已,摸黑下撤绝对是登山大忌,最好的方式就是天黑前原地宿营。

学习到不少雪攀的知识
车挺好               
祝贺小向!!!
等我再瘦一些更灵活了在考虑有攀岩路段的线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