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竹岭古道,赏景怀古之佳地 - 浙江 - 8264户外手机版

  浙江

姜竺卿 / 文 / 图

茅竹岭古道是温州十大古道之一,位于龙湾区状元街道与瑶溪街道分界的大罗山北端,北临瓯江,南望前岩山,东通永强白楼下村,西达状元茅竹桥自然村。春风和煦之时,登临古道,别有一番赏景怀古之美味。

因温州城区乘坐公交车的 “茅竹岭” 站头离茅竹岭西岭脚很远,“白楼下” 站头离茅竹岭东岭脚很近,所以根据游兴浓淡的原则,应该 “东上西下”。从茅竹岭隧道东桥下的龙永路 “山洞河” 边拐入,山麓茅竹岭道院 “二圣观” 旁就是古道的东岭脚。古道西岭脚在海军水警区旁的茅竹岭隧道西口处。古道东坡稍陡稍短,西坡较缓较长。东坡岭长194米,一阶一步;西坡岭长359米,一阶需二步。两坡均约185阶。东西两岭脚处都立有古道文保石碑,碑文记 “全长493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文保人员的无知。493米是在地图上量得的水平直线距离,而非山岭的长度,山岭全长应为553米。

1937年拍摄的茅竹岭西坡山岭和陈百川修建的 “江边新路”

茅竹岭古道的文保石碑

文保石碑的一派胡言 “茅竹岭是77省道开通前永强到温州的陆上主通道”。1937年以后行人多走江边平路了,山岭古道弃之少用,77省道是解放后开通的。

温州绝大部分古道多是杂乱的块石路面,而茅竹岭古道是方整条石铺成的精美路面,而且条石上刻有花纹、绳纹、云纹等防滑图案,历经数百年保存完好。东坡路面条石较长,西坡条石较短,因而西坡条石两旁各置边沿石,以致两坡路面宽度相仿,都约1.8米。

古道东岭脚在上山公路修建后加设护栏

古道东岭

古道石板的防滑图案

古道西岭,条石两旁各置边沿石

古道西岭旁的高大古树

古道东岭脚有一座 “茅竹岭道院”,旧称玄妙观,现为新建的二进双层道教宫观。头进门额高悬 “二圣观”,奉祀杨府圣王,故俗称杨府殿。二进是天师殿,供奉龙虎山天师。两座殿宇飞檐高耸,红门画栋,气势恢宏,仙威八隅,神功九霄,不仅是信众香客的朝圣地,更是地方闾里的保护神。根据2016年周罗真住持撰写的茅竹岭道院乐助缘金碑记,古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当时占地六亩之广。后经日寇蹂躏和文革肆虐,殿堂俱废。1981年重建古庙,又得复兴,但规模较小。2015年扩建,2016年落成今日宏大的殿宇。同时在道院的西旁重建了太阴宫,亦为道教建筑。

2014年11月拍摄的二圣庙旧貌

2016年落成的茅竹岭道院新貌

茅竹岭道院头进杨府殿

茅竹岭道院二进天师殿

茅竹岭道院西旁的太阴宫

茅竹岭所在的山叫茅竹山,因古时遍植茅竹而得名。该山海拔约100米,地形类型属于低丘。第三纪时被外力侵蚀成夷平面,因而山顶为一平坦的山坪。山坪上有座 “平山禅寺”,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1990年被列为温州市文物古迹保护点。今平山寺重建扩建多年尚未竣工,二进大雄宝殿已落成,头进天王殿仍在施工之中。天王殿与殿前七宝如来塔之间就是古道所经之地,今封道禁入。所以笔者想从寺后北侧山路绕行,可观瓯江潮踪,无奈狼狗当道,狂吠着迎面扑来,只得退而从寺前南侧水泥山路绕行。该水泥山路可达蛙蟆山和前岩山,是当地村民集资新建的登山游步道。

施工中的平山禅寺,旗杆下就是古道经过之处

平山寺的二进大雄宝殿

山坪上的古道经过之处,右侧是平山寺天王殿,左侧是七宝如来塔

近年在寺前七宝如来塔两侧新建两亭,东侧为 “性空亭”,西侧为 “缘起亭”,这是性空亭。

这是西侧的缘起亭

该水泥山路可达蛙蟆山和前岩山,是新建的登山游步道。

平山寺西侧有座 “茅川精舍” 古建筑,坐北朝南,为面阔三间的砖木结构,现已破败不堪。古代茅川精舍是 “座中古物多仙意,窗外青山似世情” 的远绝尘缘的优雅处。舍前曾有一座三间硬山顶路亭,古道行人从路亭穿廊而过,俗称 “穿心路廊”,这就是古代著名的 “便止亭”,王瓒撰有《便止亭记》一文,今便止亭荡然无存。亭侧原有古井一口,供路人饮用,今干涸无水。便止亭前今辟为晨练健身广场,广场边建有水井,晨练者顺便汲水带回饮用。

茅川精舍

便止亭石碑的篆额 “便止亭记” 四字

茅竹岭自古就是温州 “入温咽喉” 的江防要塞。在明代,这里是 “温州卫” 守备之地;清代这里曾筑城驻防,称为茅竹寨或茅竹讯。晚清温州将领陈百川、洪筱山曾在这里建炮台,抗击西方侵略者,遗址在今海军信号台靠北的下沿地。解放后彭德怀元帅亲自到茅竹岭查看地形,经过论证,在茅竹岭西侧山脚选址建造人民海军基地。今茅竹岭西坡不远处有座 “茅竹山凉亭”,位于茅竹山北侧山腰海军基地营房内,现供军人乘凉,游客无法进入。此亭北眺,视野广宽,可览瓯江潮踪起伏。

  明代王澈古墓坐落在茅竹岭西侧山腰,今海军驻地的小山坪中。由于部队征收用地,墓主后裔出面协商处理,出土明代石马、石羊、石虎、石碑等。发掘墓内志铭两块,长0.75米,宽0.5米,下块正楷小字,上块篆书20字,“明故朝散大夫福建布班使右参议东崖王公圹志”。1992年王氏族人将上述文物拆运到永昌上仓王澈宗祠内保存。明代规定五品以上允许用碑志,六品以下只能用圹志,圹kuàng,此为王澈古墓的圹志。圹志即墓内的墓志,不是地上的墓碑。

茅川精舍前的健身广场

当今有关茅竹岭的胡说八道文章满天飞。其一是岭史问题,很多人胡说是唐代驿道经此。唐代永强平原东部 “下路” 一带还是一片海洋,西部 “上路” 一带虽已成陆,但地势低洼,多潟湖和沼泽,灌莽相属,草莱丛生,无法农耕和定居。今茅竹岭文保石碑上记载 “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740年,何来 “千年古道” 之说?其实,古道始建于明代中期,距今只有516年。何以见得?有碑为证。本世纪初有人从茅竹岭抽水水道中挖得明王瓒撰写的《便止亭记》石碑,今碑存置于平山寺山墙中。碑文明确记载明代永嘉郡守邓淮主持修建茅竹岭古道,弘治辛酉年(1501年)秋七月始建,次年八月讫工,一个月后,建便止亭。由此得出结论,明弘治十四年以前的茅竹岭是行人踩出来的天然山路,修成石板古道是1502年。当时永嘉场人翻越茅竹岭后,沿江边小路从茅竹桥村经状元、蒲州,抵达温州城。

  其二是茅竹岭古道的功能问题,有人胡说是永强挑担盐夫到温州的唯一通路。古时永强西行有五条山路古道可走,除茅竹岭外,还有马鞍岭(底岭)、都堂岭、皇岙岭、后京山岭。腿脚强壮的青壮年去温州多走马鞍岭或都堂岭,因该两岭到温州的路程近;老叟和妇孺是走山路最短的茅竹岭,但要绕行,路程远。若去三垟要走皇岙岭,若去茶山要走后京山岭。因此茅竹岭不是永强至温州的唯一通道。再者,若手提重物或挑担者不是翻越茅竹岭,而是到茅竹岭东脚不远的龙湾码道乘坐瓯江航船至状元、七都、温州、乐清等地,很是方便省力。民国初年,温瑞塘河始有机动拖驳客运,永嘉场人可在茅竹岭西侧的茅竹桥码头乘坐河轮抵温。

其三是 “必经古道” 问题。清末温州有个武将名陈百川(1863~1937年),二十岁从军,戍守茅竹岭麓,见行者艰困,遂萌发修筑江边平路,以解爬山之苦。五十余年之后经商获赢,终成善举。民国廿六年(1937年)陈百川出资3000多银元,筑成茅竹山北侧的江边平路,当时叫 “沿江新路”,以区别于山路古道,今称 “江边路”。现存《茅竹岭沿江新路碑》记载 “岩之耸者炸而夷之,途之洼者填而堙之,鸠工千指,庀石万面。”  沿江新路西起古道岭脚,东抵白楼下,通长3715尺(是古道长度的两倍),宽12尺,三分之二依山临江,高出江面大潮4~5尺。缘江险逼之处,护以石栏2050尺,并掘泉建亭,使路人渴则有饮,累则有憩,因壤植树,庇则有阴。因此,古时永强至温州一定要翻山越岭,但1937年以后多走平路了,山岭古道弃之少用。解放后,沿江小路扩建为通车公路,成为77省道的一部分。

机场大道茅竹岭隧道的西口

茅竹岭背东眺白楼下全景

最后还要提一下,茅竹山背是茅竹岭古道,茅竹山下面有机场大道茅竹岭隧道和茅竹岭翻水站的引水隧洞。茅竹岭隧道长305米,宽12米,高7米,双车道,1993年动工,1996年建成通车。茅竹岭引水隧洞,俗称山洞河,东西两口与茅竹岭古道的东西岭脚相近,洞长426米,洞径2.7米×3米,洞底高程—0.5米,过水深度2米,纵坡1﹕3200。1964年动工,1965年竣工。建成初期在山洞河西口建泵站进行翻水,称为山洞河翻水站,引温瑞塘河水至永强塘河水系,主要解决永强平原的农田灌溉用水。1994年机场大道改建时,翻水站迁至今址,改称茅竹岭翻水站。1996年建成5孔水泵机组,共有4台泵机和1个控制闸,总翻水能力6立方米/秒。如今该隧洞翻水是生态调水,用于永强塘河水网的冲污,改善水质。

茅竹岭古道东岭脚边的翻水站隧洞东出口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