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我不认为荒凉是一种美,自爱上了登山徒步运动后,无边的大漠,辽阔的草原,静谧的星空,无不在我心中呈现出一股荒凉之美。我喜欢荒凉之美,只有深入人迹罕至的自然界才能体会其魅力所在,新疆的夏特古道就是被人遗忘的荒凉之地。夏特古道,当地人称“夏塔”古道,“夏塔”在蒙古语中称之为阶梯之意,音译为靠梯子攀爬的路。古道穿过辽阔的草原,翻过奔腾的特克斯河,进入夏特柯尔克孜族乡天山北坡的谷中,沿途丛林叠翠,古木参天。当年唐僧西去翻越的凌山古道就是指这条路,它是一处连接天山南北的咽喉之地和伊犁通向南疆的捷径,也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高危的一条山路。
这条古代汉文明西行传播之路逐渐被人遗忘,当地政府把它划为属探险限制级别。凶险的木扎尔特河、木素尔岭的冰川已经吞噬了无数鲜活的性命,但人们对走近它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山友,希望到夏特体验那种无与伦比的探险快感。而我作为孤独的个体仰望着这片神奇大地的时候,似乎也感受到了内心本性的召唤,期待在这未知的自然界中留下一圈圈涟漪!
正文
2019年4月28日下午19:30时,在新疆探险之地户外运动公司的零队召集下,我们一行来自国内的29名勇士,开启了徒步探险夏特古道之旅。从乌鲁木齐市西去一路翻山越岭,经过安集海大峡谷—赛里木湖—果子沟大桥—伊犁—昭苏,大巴车行驶18个小时约900多公里后,于4月29日下午13:30时,进入目的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境内。沿途经过的县是边疆民族地区,环境特殊形势复杂,这里的维稳工作任务艰巨但抓得扎实,每过一个县要查验身份证,一路查验身份证过来,才真正理解边疆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活环境来之不易。
4月29号,登山第一天
全体队友下了大巴车,领队早就找好了一辆当地的班车,在车站等我们。我们先将背包放在车上,再各自去昭苏县大街上吃饭,昭苏县境内居住着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21个民族,这里有民族特色的熏肉、血肠、哈萨克的烤饼、手抓羊肉饭、烤包子等,各类小吃品种丰富,作为一名“资深”的吃货,自然是要找最原始最有异域风情的餐厅去尝尝。
下午15:00时集合,然后继续西行。一路上,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远方是皑皑的雪山、草地和湖泊。而近处是独具民族色彩的房屋、木篱及飘渺的炊烟。一群奔跑的骏马四蹄翻腾,长鬃飞扬,壮美的姿势一路穿山越岭奔流向前,那动人肺腑的马嘶声响彻云霄!听司机介绍,这么美若仙境的地方,是名闻天下汗血宝马的故乡!
汽车开了一个半小时到达景区,领队统一买好门票,安排大家坐景区的环保车从谷底进入景区。富有传奇色彩的夏特古道不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新彊的气候进入初夏季节,白天接近22摄氏度,但远处的山峰顶雪线清晰可见,而峡谷中的草地上长出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像天上点缀着的星星,不时有土拨鼠在快速的跳来蹦去。我们一行却无心游览,景区环保车的司机也心照不宣驱车直奔登山点。
过了著名的夏特温泉,车辆又行驶了四公里后才下车。今天计划行走13公里走四个小时,下午五点多钟的时光,太阳日照依然强烈,照得人不敢睁大双眼,新彊昭苏的日落要比老家江西晚二个多小时。这次出行年龄最大的老同志有65岁,每个人的背包重约30-50斤左右,计划用五天时间完成徒步,我的背包在出行之前也精简了又精简,但还是接近40斤。
参加这次天空探险公司组织的夏特之旅,我很担心右脚老伤的拖累。自2018年桂林百里独行,使膝盖后受伤一直没好。刚开始行走不敢走太快,始终和队伍中的大部队同行,一直保持在中间位置。
从下午17:10开始,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在第一个休息点休息时,全队便拉开了距离,前后相隔一公里左右。吃了几块在乌鲁木齐买的馕饼,这种馕饼从外观看来似乎很干不好下咽,实际适应了它的口感和味道后,一股胡椒辛香味充满口腔,令胃口大开,再补了几口水体内有点饱腹感。我喜欢这种馕饼,下次出行就选择这种食物作路餐吧!
接下来的路上走走停停,沿着河谷草地走了约八九公里后,开始进入林区,林区的小路四通八达很容易走错。穿过这一片杉木林,一座独木桥横跨在木扎尔特河的两岸,冰川融化后的牛奶色雪水翻滚着波浪,从山口奔涌而来。几根木头架在河的两岸,便于行人行走。沿着森林继续不断攀升400米-500米,又走了4公里山路。经过一块平地,我觉得此地很好,周边树木环抱,适宜在此露营。零领队看出大家的意愿,本来还想多走一会儿,但此地是“五星级”营地标准,营地对面是大雪山风景秀美,山下临近河谷的溪流取水很方便,便允诺在此露营。我高兴极了!极快地搭好帐篷,然后到河边取了融化雪水,将水烧开后,泡了“山之厨”速干饭配红肠当晚餐,外加一包苏泊速食汤,吃饱喝足后,本想在营地附近走走!当地温度还是很低,大约在五度以下,队员们也可能是累了!没有人愿意活动。晚上10:00,天色才完全黑下来了,时差整整比内地晚了三个小时,我钻入帐篷内开始休息。
4月30号,登山第二天
早晨7:00准时起“床”,昨晚没有休息好,睡觉时感觉背部很冷,下半夜处于似睡非睡状态,帐篷外气温不超过零下五度,按道理我的G700克黑冰羽绒睡袋完全能抵御住风寒,估计是这次带的超轻STS充气防潮垫热值不够。营地在海拔2700米左右,虽没出现高原反应等不适症状,但身体的劳累因昨晚没有休息好而恢复,综合状态欠佳。早饭是用炉子烧了热水,冲泡了从乌市买的新疆奶茶,啃了几块馕饼便觉得饱了!
今天要开始爬雪山,大家全副武装处于防护状态,将冲锋衣裤套在身上,脸部擦上厚厚的防晒霜,戴上墨镜和风巾,只露出二只眼睛,完全认不出谁是谁。上午9:00准时出发,沿着河谷前行7公里,踩在不平整的石滩上行走倒也不难。但走得太快了容易摔跤,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性,这就体现了用登山杖作为支撑平衡身体的重要作用,要想不摔跤,这“稳”字是关键。
真正要开始爬山了!“木素尔岭达坂”的海拨并不高,今天登高约在700米-800米之间。但这是1300年前唐玄奘翻越3580米的南北天山的分水岭,自有其出名之处,这里山势险要气候寒冷,冰川运动激烈,常人难以涉足。
我们从北坡上去,北坡的道路由于风寒效应产生的积雪很厚,所谓的路全被冰雪盖住了!处在前队的几个人负责探路开路,路非常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的很费力气。我沿着前人的脚印行走都累得够呛,上坡和踩雪是最耗体能的运动,接近两个小时的爬升,肚子早就饿得咕咕作响,抽空吃了些牛肉和饼干,才恢复了力气。回过头向后面张望,发现整个队伍拉得长长的,穿着五颜六色的冲锋衣男女队友,散落在雪白山坡之间,每个人只顾低头努力爬升,喘气声音此起彼伏。
在接近六个小时的行走后,到达达坂的顶端。我差点累得虚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接下来的路应该是下坡路了!但是,听领队说还要沿着垭口走5公里的起伏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