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着急,不妨问问自己下面的问题:你长得高、臂展长吗?
你享受寻求刺激的过程?
你身体匀称、健康苗条吗?
你核心的肌群发达吗?力量好吗?
你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怪吗?
你韧带好吗?
你的性格是坚韧有恒心的吗?
你擅长体育吗?
… …
[size=1.2em]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都不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自重、柔韧度、力量、吃苦耐劳等等,这些都只是加分项。
如果你和我一样,把体育和运动一个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要立志成为专业的运动员,最看重的,肯定是享受这个过程。开心就好。那以上这些都不是必须。

(加州,毕肖普(Bishop)。 图片来自ins账号:brennannnnn)
我手上有这样的一个粗糙的数据:
20+:前前后后跟我说想要我带去攀岩(抱石)的,不下20人
15-:真正去过哪怕一次的不到15人
4+-:偶尔去一次的大概4人
1:最终留下来长期规律坚持的,只有一个人(你们猜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很好猜哟!)
(我不是见人就安利攀岩呐,除非别人主动提出让我带去玩玩,我才会带。关系很好的朋友我可能会多安利两句。)
我明白攀岩是个心理门槛比较高的运动,重体力,没尝试过的有些奇怪的印象,去了的会感觉被岩壁虐得荤七素八的,没有成就感。
一般去的人有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平时健身十分有自信自己可以秒杀全场、制霸岩壁的,一顿骚操作下来,结果往往伤心又伤身;还有一种是对自己没有期望的,一时兴起来了,几趟随便抓一抓点、摸摸爬爬,无聊了、没力了就下来。

我也问过那些爬过一次或者改变主意的朋友原因。
答案出奇的一致:
我不适合攀岩,我双臂力量不够… … 我不适合攀岩,我恐高… …我不适合攀岩,我太柔弱了… …我不适合攀岩,我太矮了… … 我… …
???????????????
攀岩总给人留下一些并不那么真实的印象,下面我来盘点攀岩的几大误区:
1. 攀岩就是爬高?我们在城市中主要能够接触到的,是运动攀和抱石。
购物中心的高岩壁都是运动攀。岩馆单独一个场馆的线路更加丰富,各种水平难度、线路风格,并定时更新,满足各个阶段的岩友。
但是第一次去爬的伸手就有点的线,只算爬高高,让大家体验一下。大部分岩友用“爬高高”来做最初级的热身,或者连热身都热不了。
真正运动攀的乐趣,是在有难度的线路上。规定固定能够使用的岩点,需要攀爬者拥有读线的能力和动作库。真正岩馆里,运动攀路线大部分会采用同一条线路,由同一个颜色的岩点的方式标记。你们感受一下:

(运动攀岩馆,图片来自法国 Mur Mur Escalade)
看到路线后脑补一遍攀爬动作后上墙,像下面这种:

如果你看到有岩友这样”手在空中甩“,一定不要认为他痴呆了。攀爬需要在上墙之前读线:预习如何攀爬,上墙后也有有效运用体力(图片来自IFSC)
大部分初学者刚开始运动攀时会从顶绳开始,不会冲坠。等技术有一定的提高后,才会慢慢爬先锋。
抱石。抱石墙一般3到5米,怕高的小伙伴可以先试试这个,下方有软垫保护。先学习如果落地,随后才是怎么攀爬,只有落地姿势正确,抱石基本不会在初期受伤(手指破皮这种小伤不算哈)。
抱石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大、更加多样,相对地难度更大。
抱石是早期攀岩者将运动攀最有难度的几个动作截下来放在岩馆里面练习用的,渐渐才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类别。所以比运动攀需要更大的爆发力、身体协调能力和更低的耐力。

(位于Buttermilk boulders的抱石路线。图片来自madelinestrother)
抱石对我而言,是一个很纯粹的攀爬方式,一双攀岩鞋、一个粉袋、一张软垫就是所有装备。不要绳子、安全带、快挂等等,装备就两样,甚至不像运动攀那样需要同伴的保护。它是独立的运动,十分极简,这也是我特别喜欢抱石的原因之一。
2. 攀岩很危险?是玩命?根据岩点2018年的《攀岩行业白皮书》,室内攀岩比羽毛球还安全,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优胜美地的大岩壁结组。图片来自warmewanderings)
单板滑雪(提起我的伤心事了),跳台失误,今年把耻骨(盆骨)撞断了两处,耽搁了我三个月的攀岩。以前滑小鱼板,膝盖和手肘也每一处好过,我朋友还摔成脑震荡过。
还有冲浪时,被海蜇攻击,对蜡过敏肿成猪脚... ... 可能本来就易受伤体质,还就喜欢玩儿一些刺激的。
至今为止,我攀岩中受到的都是一些恢复性的损伤,如磕破皮、撞到淤青、肌肉劳损、肌腱拉伤这样的伤害。
攀岩总的来说,是与地心引力的反方向运动。但是,攀爬时有绳子、或软垫、或水面,即有保护,在正确的操作下,是不会出现安全问题的。
虽然它是极限运动,但是它算是最亲民、最近距离、最安全的极限运动之一了。

(不穿鞋也不带粉袋的漂亮妹子玩深水抱石,有点刺激。图片来自climbing_camp)
3. 攀岩需要非常强壮的上肢?攀岩需要上肢没错,但让攀爬者能进行长距离的攻线,双腿和脚法、身法、聪明的省力才是最关键的。
毕竟双臂的力量有限,我们也都不是长臂猿,用双臂走路。

(论脚法的重要性,关键时刻当手用。图片来自climbing_camp)
心智也是攀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在不断的攀爬中获得磨练。但最重要的,其实是爬开心。
而且,在不断地攀爬中,各种能力会循序渐进的提高,根本不用担心自己身体条件不适合或者没准备好。

(长线必备knee bar。图片来自Adam Ondra)
4. 攀岩不适合女生/男生?你知道攀岩爱好者有多少是身材超好的萌妹子吗?
随便放两张,自行体会一下:

想知道怎么攀岩中还能美腻得这么知性优雅?(图片来自climb_lover)
精致、美腻又无惧(图片来自climbing_camp)
男生也不输,清一色的腱子肉,颜艺也优秀:

(图片来自tommys__world)

侧颜啊~ 被男色诱惑,渐渐偏离主题(图片来自camaravertical)

别说我净发些遥远的、ins上的照片。常去的岩馆也有这样颜值高、攀岩强、性格好、身材一级棒的wuli志强。要不要去偶遇一下呀???
其实,最初期阶段接触的攀岩,并不完全能尝到攀爬的真正乐趣。特别是抱石,攀爬的艰辛只有自己懂,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坠落,偶尔能让人尝到点完攀的甜头。
没有高度这个简单易懂的"指标"作为吸引力,发朋友圈看起来也不太NB,因为大部分人看不明白动作和线路的难度。
这要等到大部分技术差不多了,进入磕线模式了,才会慢慢体会到攀岩的乐趣。走在路上看到墙壁都要去摸一下、找点;坐在电脑前写东西,总想翻爬桌子玩儿;等公交车时,广告站牌也要盯着看一阵想象攀爬动作和线路;轻轨的把手必须只用两只手指抓住,练指力… …

朋友发我的,并说:是你本人了,哈哈哈哈哈(图片来自bouldering.life)
这时,痛并快乐着的感觉越发的突出,这才算是入门了。
之前介绍攀岩的着装时,我提过攀岩了一年才真正地确定了自己喜欢这个的心意,也着实不容易。
大部分人光凭印象或者尝试过一次就匆匆地下了结论。没感受过一次一次的虐,一次一次的爽。
大概我是抖M,我们都是抖M。
记得去年野攀,一个岩友在攻12c的线,下来连连骂自己:我TM是神经病,咋喜欢这破玩意儿,真TM神经病… … 骂完继续上墙磕线。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岩界逗比不少(图片来自patagonia climb)
我最开心的时候,常常发生在读线觉得太难、肯定爬不了,再经过数次的攀爬、改变策略、尝试不同动作通过难点、咬牙坚持、无数次挣扎、最后完攀后的成就感和喜悦。
攀岩和其他很多运动不同,他人能帮的程度有限,主要靠自己的理解、练习、克制、勇气和意志。它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发现自己、更新自己,在失败和成功中成长和调整心态的运动。

我也时常在想,相比把它称作”运动“,对我而言,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更贴切。每周起码会攀岩3次(平日主要是抱石,周末有时也运动攀),它成为我生活中很吃重的一部分。
每年我和扎师傅购置的装备和衣物、制定的假期和训练、相聚的朋友,大都围绕着攀岩和登山。
最近,连我们两个懒虫也终于开始坚持做体能和耐力训练了。(想和大家说一下,攀岩后在饮食上不一定就是苦哈哈的事。比如我从来不为身材和攀岩控制饮食,只为了健康戒糖,不过偶尔也忍不住喝奶茶)
最后说回最开始的问题:
哪类人适合攀岩?
年纪太小?

觉得太老?

(图片来自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
手脚不够?

图片来自http://newatventures.blogspot.com/2012/08/a-little-inspiration-for-today-amazing.html
任何人都可以,只要想去尝试。那句话怎么说的,没有适不适合,只有愿不愿意。
如果真的喜欢攀岩,不妨,给攀岩多一点时间,给自己多一点机会,多多尝试。
NEXT 出门左转,阅读延展:
Chenchen在荒野:您有一份攀登关注列表,请查收(Part 1. INS篇)
《徒手攀岩》的Alex Honnold和《黎明墙》的Tommy Caldwell,谁比较厉害?
第二期 l 这5部攀岩大片值得一看、再看、再看、再看(观看指路)
祝大家的热爱,有处安放。
以上。

[Chenchen在荒野] 的文章皆为个人原创,请勿在未经作者本人允许情况下私自转载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