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邂逅有福之州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序
福州 傍海而生,
福州 城因海而兴旺。
海,是
福州 生产生活的无尽宝库
海,是
福州 文化文明的精神家园
海,是
福州 开放开发的重要
通道
海,是
福州 发展拓展的广阔空间
福州 因地处东南沿海,史有“左海”之称。宋朝
福州 太守张伯玉在
福州 遍植榕树,因此
福州 又被称为“榕城”,简称“榕”,是
福建 省的省会。
福州 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中国 最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
中国 温泉之都,全国文明城市。悠久的历史、依山靠海的地理环境,为
福州 孕育了丰富的自然海洋与历史人文的
旅游资源。芳菲四月,走进有福之州,赏春光四月,听千年故事悠悠。
预告片
【石
竹山 】
石
竹山 风景区位于
福建 省
福清 市石竹街道。此山"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以石奇竹秀而得名,素有"雅胜鼓山"之誉,是
福建 省的道教名山。 明朝大
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慕名游览石
竹山 中记叙:"闻宏路驿西十里,有石
竹山 ,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春游石竹,秋游九鲤'语,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胜遂行……"。祈梦是石
竹山 宗教文化一大特色。

【螺洲镇】
螺洲地名来历据传说是东晋
永和 间,居民谢端娶螺女而取此名。现在洲边仍存一块"螺仙胜迹"的石碑和一座螺女庙,还有螺仙道的渡口名称。这一神话传说主要是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谢端遇徐女仙"遗事一则引来的。闽剧《田螺姑娘》亦即取材于此。

【林浦古村】
林浦古村位于
福州 市南台岛
东北 隅,北临大闽江,南靠九曲山,隔江与鼓山相望,有内浦环绕成岛。自五代开始,林姓聚族而居,日趋兴盛,故称之为"林浦",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林浦古村包括狮山、濂江、绍岐、福廉4个自然村。

【上下杭】
我们经常因为一种声音喜欢上一首歌曲,我们经常因为一座城市锁住自己在记忆的城池里,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时间腐蚀着城市家园中的一切建筑,许多记忆随着这些老建筑被全部损毁,只有心底的美好恣意的在心灵世界中成长,最终在荒芜中留下一片绿洲,如同
福州 台江 的上下杭。
【泛船浦教堂】
福州 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城市才会有开放的心灵。在
福州 保留着很多美好的老建筑,泛船浦教堂便是其中之一。泛船浦教堂是
福建 省最大的天主教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贵安温泉】
贵安被誉为"
福建 温泉之乡",是全国闻名的地热集中区之一。在
福州 ,温泉古称“龙脉金汤“,早在晋代,人们就利用溢出地表的温泉洗澡。直到现在泡温泉对
福州 人而言都是一种享受,从早到晚,乐而忘返。有的老汤客还有了“汤瘾”,对他们来说,一天不去泡一泡,就觉得筋骨不活络,血液不流畅,非要泡到全身通红,透出一身大汗才算过瘾。洗浴过后爬上池子,酥软的往竹椅上一躺,喝一杯热茶,飘然若仙。
食在福州
闽菜是
中国 八大菜系之一,由于
福建 人民经常往来于海上,于是饮食习俗也逐渐形成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其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饪界中独具一席。
福州 菜淡爽清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
厦门 、
漳州 、
泉州 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
长汀 、
宁化 一带)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特显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下面就来推荐一下,在
福州 吃到的感觉不错的美食。
【鱼丸】
福州 之行吃的最多,印象最深的小吃要数鱼丸了。
福州 鱼丸具有色泽洁白、质有弹性、肉馅香松、口味清爽等特点,素负盛名。据说这鱼丸是海上渔妇所创,被一出洋经商的商人学到手,返回
福州 后如法炮制,开了家"七星小食店",独家经营"鱼丸汤"。后有一位进京赴考的举人进店就餐,食鱼丸后啧啧称奇,口占一诗曰:"点点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游客迷;
南疆 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店主将诗裱于店堂上,从此食客盈门,生意日隆。"七星鱼丸"因此诗而得名。如今
福州 街巷到处都有鱼丸摊店。最有名的就是位于三坊七巷的
永和 鱼丸,吃过之后至今记忆犹新。

【肉燕】
肉燕又称扁肉燕,这道小吃的新奇之处就是它的燕皮是用肉馅做成的,里面也会包上调味好的馅料,感觉外形与混沌差不多。但是吃到嘴里的感觉又不尽相同,肉燕有的地方会加入鱼丸虾米之类用以汤底提鲜,口感非常的不错。

【荔枝肉】
荔枝肉是一道拥有二三百年历史的
福州 传统名菜。因为它的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猪肉被切成均匀的小块如荔枝般大小,加上甜香的口感,会让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枝肉在诱你垂涎三尺。

【南煎肝】
南煎肝是
福州 传统的地方名菜,属于闽菜系。南煎肝选用的主料是猪肝,这道菜的猪肝切得比较薄,据说是因为这道菜猪肝在制作的过程中,因为要保持新嫩的口感在锅中停留的时间就不能长,所以要让猪肝保持鲜嫩口感的同时又要充分熟透,切得比较薄是关键之一。入口软绵中带有点弹性,回味还有一股浓郁的麻油味。
【芋泥】
芋泥在许多城市都能吃到,但是
福州 芋泥最为有名,是
福州 地区典型的甜食。
福州 民间盛传,当年
福州 籍爱国英雄林则徐曾在
广州 以家乡风味芋泥宴请洋人,让其烫破嘴皮而出丑。闽东
福鼎 产的良种大槟榔芋制成的芋泥,质地细腻,堪称一绝。其实芋泥的做法非常的简单,芋头煮熟后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等辅料制成。喜欢吃可以自己在家制作,也可以加入一些其他喜欢吃的辅料,例如葡萄干之类。

【锅边糊】
锅边糊又叫鼎边糊或锅边,是
福州 独有的小吃。它的主料为米浆,锅汤烧开后,将米浆淋置锅边,稍干后用小铲刮入锅中,与鸡鸭肝杂、虾干、墨鱼干、香菇、黄花菜等配料煮成的汤合成。其特点是面薄而卷,汤清不糊,味美适口。古时候,
福州 南台、下渡一带百姓三月迎土神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锅边糊。锅边糊至今都是
福州 人习见并爱吃的早点。由于锅边易熟,故
福州 俗语叫"锅边一煮就熟"。

【佛跳墙】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
福建 福州 的当地名菜。相传,它是在
清道 光年间由
福州 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除了好吃佛跳墙还营养丰富,有美容,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众多风格迥异的房屋,我感觉最亮眼的就是融入
西藏 元素的藏式房间。据营地的管理人员介绍,藏式房间的卧室、客厅包括庭院内的建筑材料与家具用品都是从
西藏 采购来的,以后还会搭配藏式特色餐饮和主题晚会,让住在这的游客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纯正的
西藏 风情。这真的十分的让人期待。

所有的房子中最经典的应该还是中式房间,因为里面的装修和我们平常生活的家里相差不多,少的是压力,多的是安逸。中式房间的名字很有诗意,且慢、且过、且舍、且得,大概真正的脱离城市生活的聒噪才能体会到这四个词的真正含义吧。远离城市喧嚣,让生活慢下来,这就是真正的佛系生活吗?
小的时候经常做梦,梦到自己在一望无际的大森林,住在高高的树屋上,那时候还小,没见过什么市面,梦里的树屋真的只是树屋,四周都是杂草和树叶。喜欢树屋大概是因为喜欢亲近自然吧,懒虫露营公园里的树屋可就高级多了,干净整洁舒适,
马尔代夫 树屋、亚马逊树屋、
肯尼亚 树屋应有尽有,让你体验住遍半个地球的感觉。
行程概览
第一天:到达
福州
第二天:三坊七巷——泛船浦教堂——索佳艺文创园——贵安温泉
第三天:螺洲古镇——林浦古村
第四天:石
竹山 ——奥莱时代广场
第五天:勺园壹号文创园——上下杭
游在福州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是
福州 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是国家的5A级景区,三坊七巷一条街吸引无数人流连其中,
福州 之行便是从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正式开始。

步入三坊七巷的范围,
福州 四月的阳光并不算毒辣,软软的洒在巷口的屋檐上,散落出七彩的光晕,把唐宋元明清本就醒目的字眼照耀的更加显眼。白墙、黑瓦,似徽派建筑的水墨风韵,又混合着
福州 坊巷独特的柔和。白墙、木房,一边复古,一边清雅;木檐、黑瓦,一边自然,一边庄重。巷子中的老字号,静静地讲述着这段拥有着恒久历史的道路,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墙与墙之间露出湛蓝的天空和絮状飘动的云彩,心神仿佛也随着这通透的蓝色和简单的黑白得到了洗涤。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都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三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 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
屏山 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了三坊七巷的雏形。

三坊七巷因至今保留着”西三个坊、东七条巷、南北一中轴“的古代城市坊格局得名。这样的建筑格局发轫于晋形成于唐朝,到明清的时候到达了鼎盛时期,样貌一直延存到今天。据说历史上在这里居住的命人达到了四百多位。街区坊巷相连,粉墙黛瓦,民居精致,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集地、闽台渊源彰显地。百余年来这里走出的将相名仕对
中国 历史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 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等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
中国 近代史”的美誉便是因此而来。坊巷里的名人故居更是多不胜数。
【泛船浦教堂】
泛船浦天主教堂位于泛船浦
新民 街北、海关巷东,始建于清同治三年。据《
福州 地方志》记载:明天启五年相国叶向高归故里,路过
杭州 时,在监察御史杨廷筠家结识了
意大利 传教士艾儒略。他们一起到
福建 。艾儒略就在
福州 传教,并在宫巷建大堂一座,名三山堂,这是
福州 最早的天主堂。

中世纪和近代的建筑大师大多来自
欧洲 ,拜占庭式、哥特式和巴
洛克 式的建筑风格,也随着
欧洲 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入侵,被带到了
福州 。民国21年泛船浦天主堂重建,1933年9月落成。耗资17万银元,设计师是
法国 人,因此教堂混合了哥特式和
罗马 式的建筑风格。教堂为砖木结构,外墙用青砖砌造,正面中央为哥特式塔楼。入口门窗框为石制,哥特式尖券,并设彩色玫瑰窗。侧立面墙上仿哥特飞扶壁立壁柱,尖塔状装饰。堂身整体为十字型,两边有弧状耳室一对,堂内呈
巴西 利卡式三廊式布局。